《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心靈的花園》是從劉孝存公開發表的作品中選出的一本散文隨筆集。《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心靈的花園》收錄了《守候著的日日夜夜》、《前門大街買書記》、《胡同深深》、《陵寢一爿窺清宮》、《百公里之外的“北京話”》、《鳳凰》、《塞納河上》、《羅浮宮》、《巴黎街頭速寫》等二十六篇作品。
基本介紹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168頁
- 開本:16
- 作者:劉孝存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95995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心靈的花園》是“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系列之一,收錄了作者劉孝存的散文隨筆作品共二十六篇。在書中,作者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生髮對生活、人生的感悟,催人深思,令人遐想,全書語言文字細膩、流暢,讓讀者在閱讀中讀懂生活的本質,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劉孝存,筆名柳村,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作協小說委員會主任。著有文學理論《小說結構學》,長篇小說《地久天長》《西伯與商紂》,中短篇小說集《學生自遠方來》,小說散文集《紅氣球·藍太陽》,散文集《秋蟲交響樂》;長篇歷史隨筆《光緒三十一年》,長篇紀實文學《婚戀家庭大趨勢預測》,中篇報告文學《俄羅斯不是夢》;文化專著《周易與人生謀略》《中國神秘言語》《民間姓名習俗》《十二屬相探源》等。
圖書目錄
守候著的日日夜夜
前門大街買書記
胡同深深
陵寢一爿窺清宮
百公里之外的“北京話”
鳳凰
塞納河上
羅浮宮
巴黎街頭速寫
雨霧朦朧滑鐵盧
布魯塞爾
阿姆斯特丹
德國散記
因斯布魯克
義大利散記
旅歐雜記
幽燕風雲
神秘的北京“中軸線”
話說“酒文化”
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
難忘的《動物素描》
永遠的莎士比亞
跟林老學藝
君子如蘭
那幅孩童時代的照片
年輕的綠舟
前門大街買書記
胡同深深
陵寢一爿窺清宮
百公里之外的“北京話”
鳳凰
塞納河上
羅浮宮
巴黎街頭速寫
雨霧朦朧滑鐵盧
布魯塞爾
阿姆斯特丹
德國散記
因斯布魯克
義大利散記
旅歐雜記
幽燕風雲
神秘的北京“中軸線”
話說“酒文化”
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
難忘的《動物素描》
永遠的莎士比亞
跟林老學藝
君子如蘭
那幅孩童時代的照片
年輕的綠舟
序言
守護心靈的花園
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應該讓自己心靈的花園裡開滿瑰麗的鮮花。這花,也許是童年的一個夢想,也許是某個時期的一種執著的追求,也許是一句深情的祝福,也許是一次無私的援手,也許是一滴感動的淚水,也許是感恩的銘記。這花是用真善美的露水澆灌的,生長在我和朋友們心靈的花園裡。
儘管花園也會經歷風霜雨雪,甚至還會遭受閃電雷霆的考驗,但心靈的花兒永不衰敗。因為我有一個堅強的信念,那就是人間的真情和真愛植根於人類文明的深厚土壤里,夢想和追求的種子終會長出青枝綠葉,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們守護心靈的花園,就是守護真善美,守護我們的青春,守護我們的幸福,守護我們的夢想,守護我們的追求,守護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在我的心靈花園裡,有一棵從種子和幼苗發育起來的花樹,它就是文學的夢想和追求。青少年時代,在校學習、上圖書館和到舊書書店淘買折價書的時候,我就開始做起了“作家夢”。在我最喜愛的書籍中,有一本是前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寫的《金薔薇》。這書是“關於作家勞動的札記”,不僅以散文甚至小說的筆法講述了作家本人的寫作經歷和經驗,而且記述和描繪了雨果、福樓拜、莫泊桑、契訶夫、安徒生、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大作家的寫作習慣和創作歷程。他還告訴我,如何培養觀察能力,如何提煉素材,如何錘鍊語言、如何塑造人物及細節的功能、想像的重要性等,為我上了第一堂文學課。書中的一句話,令我非常感動,甚至讓我覺得它就是寫給我的:“我曾經生活、工作、戀愛、受苦、期待、幻想過,只知道一件事情——遲早,在我成年的時候,或者甚至是在老年的時候,我一定會開始寫作。不過完全不是因為我給自己規定了這樣一個任務,而是因為我的生命要求我這樣做,並且因為文學對我來說是世界上最壯麗的現象。”
從那時候起,除了大量讀書以外,我開始練習寫作——描寫日出、風雨、秋天的公園;記述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周圍的同學為“模特”,寫“人物速寫”和“人物小傳”。在中學畢業的前夕,我在參加崇文區圖書館舉辦的長篇小說《艷陽天》的座談會上,認識了作家浩然。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我經受了艱苦勞動的鍛鍊,也開始接觸和感受到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矛盾的旋渦;特別是在“文革”當中,風起雲湧,觸目驚心,使我在“煉獄”中得到洗禮。也就是在這特殊年月里,讀書和寫作的夢想我依舊沒有破滅。我和知心好友私下裡交換、傳閱著書籍,並且悄悄地寫自己有感而發的日誌和“朦朧詩”。1972年,我在復刊後的《北京日報》“工農兵文藝副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作品”,當時從大堆來稿中選它出來的,就是我一直視為恩師的《北京日報》文學編輯李鳳祥。我到中學去當語文教員,我又有幸在豐臺區文化館結識了下放的原《北京晚報》老編輯、作家顧行和後來成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的理由。顧行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並在“文革”以後把我帶進了文學編輯的隊伍。理由不僅給當年的豐臺區文學業餘文學創作組上了不少文學寫作課,而且親手為我修改過好幾篇小說習作,他的言傳身教,使我對小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為我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就我走過的學習寫作的道路而言,能夠在青年時代即結識這么多師友,那是很幸運的。當然我也知道,如果沒有對文學的熱愛和堅持,即使有機會結識,也會擦肩而過。
世上的確有神童、天才,無論文學領域還是科技領域,但那畢竟是少數人的“特質”。還有很多人認為,天才是天分和勤奮的組合。列夫·托爾斯泰說:“天才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契訶夫說:“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徵之一。”狄更斯說:“凡留心小事者,便往往是天才。”魯迅則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冰心著名小詩寫得更形象:“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在文學的天地里,我是一隻笨鳥。或者說,在幾十年的時光中,我像蝸牛那樣爬行著。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爬行,但我能感覺到自己還是在進步著,能夠幾年上一個小台階。文學創作需要不斷地積累,其中包括文學素養的提高、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哲學理念的認識。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活”,只要活著,我們就生活在“生活”里。關鍵是如何看待生活和認識生活。不斷地讀書,能夠不斷地開闊我們的眼界和提高文學素養;而不斷地寫,才是寫作“訣竅”的訣竅。有道是“十年磨一劍”“天道酬勤”。
我再一次想到心靈的花園。這花園裡的花,是心靈的花。它是由真、善、美的養料培育起來的,也是園丁的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在作品的苑圃里,我栽種的花草雖然很小很平凡,但我不會忘記在文學道路上扶我前行、關愛鼓勵我成長、幫助我擺脫困境的師友——李鳳祥、顧行、理由、趙尊黨、曹世欽、杜衛東、柳萌、劉穎南、劉紹棠、林斤瀾、劉錦雲、傅用霖、陳世崇、藍蔭海、蕭關鴻、中傑英、郭晨、史鐵生、母國政、韓少華、周祥、劉建民、劉樹生、甘鐵生、曾哲、韓小蕙、李青、張健、岳建一、章德寧、林莽、郭路生、寧肯、蕭立軍、王彬、張守仁、姚永正、解璽璋、徐學鵬、劉丙均、劉雪泉、劉亦鎖、李恆久、楊曉升、曉劍、李金龍、關勝利等。我從心靈的花園裡捧出鮮花獻給他們,友情和感恩的花兒永遠馨香。
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應該讓自己心靈的花園裡開滿瑰麗的鮮花。這花,也許是童年的一個夢想,也許是某個時期的一種執著的追求,也許是一句深情的祝福,也許是一次無私的援手,也許是一滴感動的淚水,也許是感恩的銘記。這花是用真善美的露水澆灌的,生長在我和朋友們心靈的花園裡。
儘管花園也會經歷風霜雨雪,甚至還會遭受閃電雷霆的考驗,但心靈的花兒永不衰敗。因為我有一個堅強的信念,那就是人間的真情和真愛植根於人類文明的深厚土壤里,夢想和追求的種子終會長出青枝綠葉,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們守護心靈的花園,就是守護真善美,守護我們的青春,守護我們的幸福,守護我們的夢想,守護我們的追求,守護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在我的心靈花園裡,有一棵從種子和幼苗發育起來的花樹,它就是文學的夢想和追求。青少年時代,在校學習、上圖書館和到舊書書店淘買折價書的時候,我就開始做起了“作家夢”。在我最喜愛的書籍中,有一本是前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寫的《金薔薇》。這書是“關於作家勞動的札記”,不僅以散文甚至小說的筆法講述了作家本人的寫作經歷和經驗,而且記述和描繪了雨果、福樓拜、莫泊桑、契訶夫、安徒生、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大作家的寫作習慣和創作歷程。他還告訴我,如何培養觀察能力,如何提煉素材,如何錘鍊語言、如何塑造人物及細節的功能、想像的重要性等,為我上了第一堂文學課。書中的一句話,令我非常感動,甚至讓我覺得它就是寫給我的:“我曾經生活、工作、戀愛、受苦、期待、幻想過,只知道一件事情——遲早,在我成年的時候,或者甚至是在老年的時候,我一定會開始寫作。不過完全不是因為我給自己規定了這樣一個任務,而是因為我的生命要求我這樣做,並且因為文學對我來說是世界上最壯麗的現象。”
從那時候起,除了大量讀書以外,我開始練習寫作——描寫日出、風雨、秋天的公園;記述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周圍的同學為“模特”,寫“人物速寫”和“人物小傳”。在中學畢業的前夕,我在參加崇文區圖書館舉辦的長篇小說《艷陽天》的座談會上,認識了作家浩然。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我經受了艱苦勞動的鍛鍊,也開始接觸和感受到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矛盾的旋渦;特別是在“文革”當中,風起雲湧,觸目驚心,使我在“煉獄”中得到洗禮。也就是在這特殊年月里,讀書和寫作的夢想我依舊沒有破滅。我和知心好友私下裡交換、傳閱著書籍,並且悄悄地寫自己有感而發的日誌和“朦朧詩”。1972年,我在復刊後的《北京日報》“工農兵文藝副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作品”,當時從大堆來稿中選它出來的,就是我一直視為恩師的《北京日報》文學編輯李鳳祥。我到中學去當語文教員,我又有幸在豐臺區文化館結識了下放的原《北京晚報》老編輯、作家顧行和後來成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的理由。顧行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並在“文革”以後把我帶進了文學編輯的隊伍。理由不僅給當年的豐臺區文學業餘文學創作組上了不少文學寫作課,而且親手為我修改過好幾篇小說習作,他的言傳身教,使我對小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為我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就我走過的學習寫作的道路而言,能夠在青年時代即結識這么多師友,那是很幸運的。當然我也知道,如果沒有對文學的熱愛和堅持,即使有機會結識,也會擦肩而過。
世上的確有神童、天才,無論文學領域還是科技領域,但那畢竟是少數人的“特質”。還有很多人認為,天才是天分和勤奮的組合。列夫·托爾斯泰說:“天才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契訶夫說:“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徵之一。”狄更斯說:“凡留心小事者,便往往是天才。”魯迅則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冰心著名小詩寫得更形象:“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在文學的天地里,我是一隻笨鳥。或者說,在幾十年的時光中,我像蝸牛那樣爬行著。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爬行,但我能感覺到自己還是在進步著,能夠幾年上一個小台階。文學創作需要不斷地積累,其中包括文學素養的提高、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哲學理念的認識。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活”,只要活著,我們就生活在“生活”里。關鍵是如何看待生活和認識生活。不斷地讀書,能夠不斷地開闊我們的眼界和提高文學素養;而不斷地寫,才是寫作“訣竅”的訣竅。有道是“十年磨一劍”“天道酬勤”。
我再一次想到心靈的花園。這花園裡的花,是心靈的花。它是由真、善、美的養料培育起來的,也是園丁的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在作品的苑圃里,我栽種的花草雖然很小很平凡,但我不會忘記在文學道路上扶我前行、關愛鼓勵我成長、幫助我擺脫困境的師友——李鳳祥、顧行、理由、趙尊黨、曹世欽、杜衛東、柳萌、劉穎南、劉紹棠、林斤瀾、劉錦雲、傅用霖、陳世崇、藍蔭海、蕭關鴻、中傑英、郭晨、史鐵生、母國政、韓少華、周祥、劉建民、劉樹生、甘鐵生、曾哲、韓小蕙、李青、張健、岳建一、章德寧、林莽、郭路生、寧肯、蕭立軍、王彬、張守仁、姚永正、解璽璋、徐學鵬、劉丙均、劉雪泉、劉亦鎖、李恆久、楊曉升、曉劍、李金龍、關勝利等。我從心靈的花園裡捧出鮮花獻給他們,友情和感恩的花兒永遠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