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小號在呼喚》精選了作者張守仁近年來發表在各種報刊、雜誌等媒體上的優秀散文、隨筆,共分兩輯。第一輯是作者在國內工作生活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第二輯是作者在境外、海外的見聞、感觸和體驗。作者見多識廣,他的此書非常具有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小號在呼喚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守仁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95989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小號在呼喚》收錄了當代名家張守仁的散文和隨筆作品。共分兩輯。第一輯是作者在國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第二輯是作者在境外、海外的見聞、感觸和體驗。這些文章均在國內報刊發表過,有的獲獎,有的收入年選,有的編入中國小和師範學校語文課本。
作者簡介
張守仁,男,1933年9月生,上海市人。大學文化。曾任北京出版社《十月》雜誌副主編,編審。1950年2月考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不久進入南京外語專科學校學習。1953年起在部隊任譯員。1957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1年畢業分配到《北京晚報》任副刊編輯。“文革”後到北京出版社工作,與同事創辦《十月》雜誌。先後任編輯、副主編、編審,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懂俄語、英語。著作有《廢墟上的春天》《文壇風景線》《你就是愛》《尋找勿忘我》等書。譯作有《道路在呼喚》《魏列薩耶夫中短篇小說選》《屠格涅夫散文選》等書。散文《林中速寫》曾獲中華精短散文大賽獎,被編入國內數十個散文選本以及中學閱讀課本。曾編輯出版了《高山下的花環》等多部名作,文學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在《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作家辭典》《中國出版人名詞典》中,都有介紹其業績的辭條。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林中速寫
小號在呼喚
撐筏者說
感情小說四則
又聽《二泉映月》
長江口的蘆葦盪
讀蘇東坡《瀟湘竹石圖》記
窗
雨中
樹根賦
古道
感悟天壇
鄱陽夜話
長陵楠木
拾糞者
老船
輪椅上的背影
祭母親文
葦岸,大地的歌者
懷念和仲鍔在一起的日子
中山陵祭堂思絮
我所知道的康生
三晉古樹記
頤和路的懷念
記憶前門大街
金秋,到長白山去
神仙池之旅
幽幽紫菱湖
河流是城市的母親
圖書館佳話
郵遞趣話
動物園的變遷
請你尊重動物
在那人魚同樂的地方
澳門,我並不了解你
第二輯
俄羅斯白樺林
秋在普希金的皇村
鐘擺在這一刻停止
藝術之街
日本長野讀畫
眺望富士山
開拓空間的智慧
沿著徐志摩的足跡
牛津之夜的美夢
荷蘭一瞥
白天鵝咖啡館
羅馬的石頭
多倫多的墓園
魁北克的狂歡節
九鹿圖
散步思絮
芝加哥的雲
夏天,我見到了《睡蓮》
海明威和魚
觀鳥
華裔建築之光
小記卡特總統
到密西根大學看望李陀
狐狸河畔
旅泰拾零
南海晚霞
林中速寫
小號在呼喚
撐筏者說
感情小說四則
又聽《二泉映月》
長江口的蘆葦盪
讀蘇東坡《瀟湘竹石圖》記
窗
雨中
樹根賦
古道
感悟天壇
鄱陽夜話
長陵楠木
拾糞者
老船
輪椅上的背影
祭母親文
葦岸,大地的歌者
懷念和仲鍔在一起的日子
中山陵祭堂思絮
我所知道的康生
三晉古樹記
頤和路的懷念
記憶前門大街
金秋,到長白山去
神仙池之旅
幽幽紫菱湖
河流是城市的母親
圖書館佳話
郵遞趣話
動物園的變遷
請你尊重動物
在那人魚同樂的地方
澳門,我並不了解你
第二輯
俄羅斯白樺林
秋在普希金的皇村
鐘擺在這一刻停止
藝術之街
日本長野讀畫
眺望富士山
開拓空間的智慧
沿著徐志摩的足跡
牛津之夜的美夢
荷蘭一瞥
白天鵝咖啡館
羅馬的石頭
多倫多的墓園
魁北克的狂歡節
九鹿圖
散步思絮
芝加哥的雲
夏天,我見到了《睡蓮》
海明威和魚
觀鳥
華裔建築之光
小記卡特總統
到密西根大學看望李陀
狐狸河畔
旅泰拾零
南海晚霞
序言
我寫散文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了,作品不多,之前只出過五本集子。藝貴少而精。我一般每年只發表四五篇,但要爭取轉載,有反響,獲好評,期望留下創作上前行的足跡。
數十年來,我對散文這種文體有所偏愛。每到外文書店覓得一本我心儀已久的散文集,便喜不自勝,像集郵愛好者購得一套盼望已久的珍奇郵票那樣興奮。許多散文家都有收藏的愛好,有的收藏初版書,有的收藏創刊號,有的收藏節目單,有的收藏瓷器,有的收藏古畫,有的收藏瓦當,有的收藏剪紙,有的收藏毛筆和硯台,我則收藏中外文的散文、隨筆集子。記得20世紀50年代末我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時,曾在王府井外文書店花20元(相當於兩個月的一伙食費)毅然買下英文版的泰戈爾散文詩集。平時則省吃儉用,只能以米飯和白菜充飢。
經過五十多年的積累,整整六七個書架上插滿了琳琅滿目、裝幀各異的散文集。我坐擁書城,以收藏豐富自樂。所以當作家出版社、有關單位委託我編輯《中國當代散文選》《外國經典散文選》時,我不必遠去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借閱、複印,家中藏書已足夠我使用了。
總結五十多年的寫作經驗,深知散文是一種最自由的文體,易寫難工。一篇佳作,除了具備純熟的語言、生動的細節、深刻的思想、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角度外,首先要有個性,要有我。無我即無個性、無獨特性。散文就是要寫自我。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我長期形成的散文觀只有九個字,那就是“要有我,寫獨特,獨特寫”。我把“要有我”放在最前面。世上每一個自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天下沒有第二個和我相同的我。每個人的出生、籍貫、教養、閱歷、興趣、愛好、職業、體驗都不同,所以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觀察、思考、識見、情感寫成的散文,就有獨特性,就不會與別人重複,就會閃耀出個性的光芒。散文有了我,就有了真實的靈魂,就有了豐滿的血肉,就像汁液飽滿的水果那樣,具有了鮮艷的色彩、特異的芳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可持續寫作,就要不斷積累素材。你必須睜大眼睛,隨時隨地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情、景;張開雙耳,諦聽人們有趣的話語、自然界的鳥鳴和濤聲,不辭辛勞,動手記錄下來。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錯過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細節。秋天的一個清晨,我在煙臺海邊山區公路上散步。當我的視線從半月形海灣轉向山隘口的時候,我看見一個老婦人佝僂著腰從山坡那邊拖著一捆枯枝,另一隻手挎著一籃剛採下的九月菊。顯然,這捆枯柴和這束鮮花,就是她老邁之軀上山勞動的收穫。那一瞬間,我很感動:老婦生活的艱辛和她對美的嚮往,她的拾柴和精神追求,一齊濃縮在面前,——這就是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場景。還有一次,我乘車路過江南一個村子,瞥見農家小院裡懸垂著葫蘆的籬笆上掛著一面圓鏡子,有個小姑娘坐在小板凳上對鏡梳頭;她旁邊栽著一叢盛開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隻老田雞低頭啄食地上的籽粒。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農家樂”嗎?如果用相機抓拍下來,就是一幅難得的藝術攝影。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你要有一對發現它的、敏感的眼睛。
我一向重視逆向思維、相異感受。人們都說,秋山紅葉美。古往今來,有多少散文家、詩人、畫家,讚美秋林華麗、斑斕的色彩。我卻相反。有一年秋天,我到林業城伊春去,伊春市文聯的朋友興奮地告訴我,現在正是“五花山”季節,秋林很美,便建議一起到興安嶺林區看看。我進人原始森林,經過觀察和比較,發現那些變橙、變黃甚至變紅的葉子,大都是材質很差的雜木、灌木、藤本植物所長。它們因為經不住霜凍和寒冷,就過早地萎縮、變色,顯示出行將凋落的病態。這些艷麗的色彩,實際上是孱弱和早衰的表現,是消亡前的迴光返照。而材質結實、堅挺的青松,卻傲霜鬥雪,永葆生命之樹長青的本色。這樣一想,那染醉秋林的紅葉,何美之有?於是我把這頓悟和識見寫成《秋林隨想》,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
我想,我的這種發現,至少和大多數歌頌紅葉的文友有了區別,有了獨特的、只屬於自己的感悟。
我主張寫散文要“寫獨特”,這樣才有新意。而一個人獨特的發現、獨特的識見總是不多的,因此,我不可能多產。我散文觀中最後三個字“獨特寫”,主要是指寫作中獨特的角度、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進入方式,以期達到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效果。
我認為,散文是含情量很高的文體。古今中外感動過你的散文,大多因為作者傾注了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同時認為,語言是散文的重要元素。寫出好散文,必須錘鍊語言。我寫一篇千字文,往往要經過幾天的苦心經營,其中每個字句都要像老農選種那樣仔細挑選,才把它寫在紙上。有時即使寫定了,有了更好的詞語,也要反覆修改,務使心靈和情感的微妙波動,獲得最適當的載體。我翻譯世界經典《屠格涅夫散文選》,常常是前一天晚上把原文熟讀數遍,先在腦子裡醞釀一夜,爛熟於心,然後第二天清早起來動筆。一個早晨,我一般只翻譯五六百字。深怕譯多了,筆力不逮,追不上原文的意境,達不到等值翻譯的要求。散文的語言如果粗糙、不滋潤,還能稱它為“美文”嗎?
寫出好散文,還要提高自己的學養,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要學點歷史、地理,學點古文、外文,學點生物學、建築學;要關心文藝領域其他門類的新進展;要不斷從非文學類的雜書中汲取豐富自己的營養。這樣當你拿起筆來的時候,才能浮想聯翩,文思泉湧,左右逢源,筆下如有神。
寫作就是記憶。許多事物時間久了,就會淡忘,因此必須記日記。我這輩子已有了六十多本日記本,積累了許多素材,故不愁無東西可寫。堅持記日記要有恆心。尤其當你十分疲倦、渴望躺下休息之際,或在國內外旅遊奔波了一天,極其睏乏的時刻,這當兒要咬牙坐到檯燈下,拿起筆把當天有趣的細節、鮮明的印象記下來,儲存在倉庫里。如果不記,次日新的見聞就會覆蓋它們而被遺漏,殊覺可惜。堅持記日記,同時是鍛鍊自己毅力的好辦法。
收集在本書中的散文、隨筆,共分兩輯。第一輯是我在國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第二輯是我在境外、海外的見聞、感觸和體驗。這些文章均在國內報刊發表過,有的獲獎,有的收入年選,有的編入中國小和師範學校語文課本。這是我從近一二十年發表的作品中遴選出六十多篇,輯成此書,與大家分享,並期望獲得讀者們的指教。
數十年來,我對散文這種文體有所偏愛。每到外文書店覓得一本我心儀已久的散文集,便喜不自勝,像集郵愛好者購得一套盼望已久的珍奇郵票那樣興奮。許多散文家都有收藏的愛好,有的收藏初版書,有的收藏創刊號,有的收藏節目單,有的收藏瓷器,有的收藏古畫,有的收藏瓦當,有的收藏剪紙,有的收藏毛筆和硯台,我則收藏中外文的散文、隨筆集子。記得20世紀50年代末我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時,曾在王府井外文書店花20元(相當於兩個月的一伙食費)毅然買下英文版的泰戈爾散文詩集。平時則省吃儉用,只能以米飯和白菜充飢。
經過五十多年的積累,整整六七個書架上插滿了琳琅滿目、裝幀各異的散文集。我坐擁書城,以收藏豐富自樂。所以當作家出版社、有關單位委託我編輯《中國當代散文選》《外國經典散文選》時,我不必遠去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借閱、複印,家中藏書已足夠我使用了。
總結五十多年的寫作經驗,深知散文是一種最自由的文體,易寫難工。一篇佳作,除了具備純熟的語言、生動的細節、深刻的思想、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角度外,首先要有個性,要有我。無我即無個性、無獨特性。散文就是要寫自我。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我長期形成的散文觀只有九個字,那就是“要有我,寫獨特,獨特寫”。我把“要有我”放在最前面。世上每一個自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天下沒有第二個和我相同的我。每個人的出生、籍貫、教養、閱歷、興趣、愛好、職業、體驗都不同,所以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觀察、思考、識見、情感寫成的散文,就有獨特性,就不會與別人重複,就會閃耀出個性的光芒。散文有了我,就有了真實的靈魂,就有了豐滿的血肉,就像汁液飽滿的水果那樣,具有了鮮艷的色彩、特異的芳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可持續寫作,就要不斷積累素材。你必須睜大眼睛,隨時隨地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情、景;張開雙耳,諦聽人們有趣的話語、自然界的鳥鳴和濤聲,不辭辛勞,動手記錄下來。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錯過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細節。秋天的一個清晨,我在煙臺海邊山區公路上散步。當我的視線從半月形海灣轉向山隘口的時候,我看見一個老婦人佝僂著腰從山坡那邊拖著一捆枯枝,另一隻手挎著一籃剛採下的九月菊。顯然,這捆枯柴和這束鮮花,就是她老邁之軀上山勞動的收穫。那一瞬間,我很感動:老婦生活的艱辛和她對美的嚮往,她的拾柴和精神追求,一齊濃縮在面前,——這就是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場景。還有一次,我乘車路過江南一個村子,瞥見農家小院裡懸垂著葫蘆的籬笆上掛著一面圓鏡子,有個小姑娘坐在小板凳上對鏡梳頭;她旁邊栽著一叢盛開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隻老田雞低頭啄食地上的籽粒。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農家樂”嗎?如果用相機抓拍下來,就是一幅難得的藝術攝影。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你要有一對發現它的、敏感的眼睛。
我一向重視逆向思維、相異感受。人們都說,秋山紅葉美。古往今來,有多少散文家、詩人、畫家,讚美秋林華麗、斑斕的色彩。我卻相反。有一年秋天,我到林業城伊春去,伊春市文聯的朋友興奮地告訴我,現在正是“五花山”季節,秋林很美,便建議一起到興安嶺林區看看。我進人原始森林,經過觀察和比較,發現那些變橙、變黃甚至變紅的葉子,大都是材質很差的雜木、灌木、藤本植物所長。它們因為經不住霜凍和寒冷,就過早地萎縮、變色,顯示出行將凋落的病態。這些艷麗的色彩,實際上是孱弱和早衰的表現,是消亡前的迴光返照。而材質結實、堅挺的青松,卻傲霜鬥雪,永葆生命之樹長青的本色。這樣一想,那染醉秋林的紅葉,何美之有?於是我把這頓悟和識見寫成《秋林隨想》,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
我想,我的這種發現,至少和大多數歌頌紅葉的文友有了區別,有了獨特的、只屬於自己的感悟。
我主張寫散文要“寫獨特”,這樣才有新意。而一個人獨特的發現、獨特的識見總是不多的,因此,我不可能多產。我散文觀中最後三個字“獨特寫”,主要是指寫作中獨特的角度、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進入方式,以期達到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效果。
我認為,散文是含情量很高的文體。古今中外感動過你的散文,大多因為作者傾注了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同時認為,語言是散文的重要元素。寫出好散文,必須錘鍊語言。我寫一篇千字文,往往要經過幾天的苦心經營,其中每個字句都要像老農選種那樣仔細挑選,才把它寫在紙上。有時即使寫定了,有了更好的詞語,也要反覆修改,務使心靈和情感的微妙波動,獲得最適當的載體。我翻譯世界經典《屠格涅夫散文選》,常常是前一天晚上把原文熟讀數遍,先在腦子裡醞釀一夜,爛熟於心,然後第二天清早起來動筆。一個早晨,我一般只翻譯五六百字。深怕譯多了,筆力不逮,追不上原文的意境,達不到等值翻譯的要求。散文的語言如果粗糙、不滋潤,還能稱它為“美文”嗎?
寫出好散文,還要提高自己的學養,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要學點歷史、地理,學點古文、外文,學點生物學、建築學;要關心文藝領域其他門類的新進展;要不斷從非文學類的雜書中汲取豐富自己的營養。這樣當你拿起筆來的時候,才能浮想聯翩,文思泉湧,左右逢源,筆下如有神。
寫作就是記憶。許多事物時間久了,就會淡忘,因此必須記日記。我這輩子已有了六十多本日記本,積累了許多素材,故不愁無東西可寫。堅持記日記要有恆心。尤其當你十分疲倦、渴望躺下休息之際,或在國內外旅遊奔波了一天,極其睏乏的時刻,這當兒要咬牙坐到檯燈下,拿起筆把當天有趣的細節、鮮明的印象記下來,儲存在倉庫里。如果不記,次日新的見聞就會覆蓋它們而被遺漏,殊覺可惜。堅持記日記,同時是鍛鍊自己毅力的好辦法。
收集在本書中的散文、隨筆,共分兩輯。第一輯是我在國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第二輯是我在境外、海外的見聞、感觸和體驗。這些文章均在國內報刊發表過,有的獲獎,有的收入年選,有的編入中國小和師範學校語文課本。這是我從近一二十年發表的作品中遴選出六十多篇,輯成此書,與大家分享,並期望獲得讀者們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