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是集中一篇散文的題目,“詩意”是作者劉荒田追求的境界。從40多年前在家鄉當知青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為散文和隨筆寫作打下了基礎。《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形象地為讀者展現了中國僑鄉的文化遺產,真實記錄旅美華人的生存狀態,巧妙地規避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文化的碰撞處,出奇制勝,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天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作者:劉荒田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95994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作者劉荒田的文字樸實無華,頗有新意,形象地為讀者展現了中國僑鄉的文化遺產,真實記錄旅美華人的生存狀態,巧妙地規避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文化的碰撞處,出奇制勝,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天地。
《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是他多年散文的合集。
《學生熱捧的當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詩意》是他多年散文的合集。
作者簡介
劉荒田,原名劉毓華,1948年出生於台山,早年當知青,在鄉村教書,1980年移居美國,創作生涯始於新詩,近10年來鐘情散文隨筆,集海外20餘年人生體驗,寫新舊移民生存滄桑,現任舊金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已出版詩集《北美洲的天空》、《異國的粽子》、《舊金山抒情》、《唐人街的地理》共4本以及散文集兩本,曾先後在大陸、台灣獲得4次詩歌獎。
圖書目錄
第一輯人生感悟
不知足,也幸福
人間有詩
化學與物理學
什麼是你的“至樂”
梁朝偉“生活體”的山寨版
“捆綁式”人生
“搔癢”說
從一道考題說開去
“光陰似箭”禮讚
內華達高原行(三帖)
手機危機
時間(二題)
如何避免輝煌
鈴聲
落花的坐姿
人是路走出來的
提著鳥遛鳥籠
弄髒自己的手
得理饒人
“生命”與“生活”
這一朵蒲公英
履歷表之外
“第一時間”
身體是靈魂的“囚窗”
巴士社交
目迎·目送
人心的風景
當科長淪為處長
視線之內
家的燈光
約
西西弗斯的幸福
聰明與智慧
同情心
秋之三色
為快樂製造理由
拒絕紅包的孩子
柴之戀
炊煙
春在太陽穀
那個瞬間
悲欣交集
膽大包天的鳥
持杖而舞
車裡人生
十字架的加法
臨睡前的母親
第二輯日常記事
這個午後和歷史無關
人生鋪墊
“回來”散記
第1800號“部落”
人生不相見
我的格利大道
不期而遇的詩意
父親的“家”
相見時難
書卷故人
兩個6月13日
我的臼齒,我的父親
背影
“剝筍”閒話
秋風稻浪
老屋檐下燕窠
紐約聞笛
不知足,也幸福
人間有詩
化學與物理學
什麼是你的“至樂”
梁朝偉“生活體”的山寨版
“捆綁式”人生
“搔癢”說
從一道考題說開去
“光陰似箭”禮讚
內華達高原行(三帖)
手機危機
時間(二題)
如何避免輝煌
鈴聲
落花的坐姿
人是路走出來的
提著鳥遛鳥籠
弄髒自己的手
得理饒人
“生命”與“生活”
這一朵蒲公英
履歷表之外
“第一時間”
身體是靈魂的“囚窗”
巴士社交
目迎·目送
人心的風景
當科長淪為處長
視線之內
家的燈光
約
西西弗斯的幸福
聰明與智慧
同情心
秋之三色
為快樂製造理由
拒絕紅包的孩子
柴之戀
炊煙
春在太陽穀
那個瞬間
悲欣交集
膽大包天的鳥
持杖而舞
車裡人生
十字架的加法
臨睡前的母親
第二輯日常記事
這個午後和歷史無關
人生鋪墊
“回來”散記
第1800號“部落”
人生不相見
我的格利大道
不期而遇的詩意
父親的“家”
相見時難
書卷故人
兩個6月13日
我的臼齒,我的父親
背影
“剝筍”閒話
秋風稻浪
老屋檐下燕窠
紐約聞笛
序言
馬克·吐溫說過“最寒冷的冬天是舊金山的夏天”。眼下是2012年6月底,全美各地的電視台競相報導熱浪侵襲,我在舊金山的居所由於靠近太平洋,卻清涼如秋,晨昏霧氣瀰漫,有時陰冷難耐。即將到來的7月5日,是美國國慶節,這個到處放煙花的節日,於我具有特殊的意義——移民來此,恰好32年。1980年7月5日,和家小走出舊金山國際機場的海關時,我32歲。如今翻了一番。當然,在美國的32年,須稍打折扣,比如,去年我退休以後,回國居住了大半年。以後,只要條件允許,我仍舊回去長住。於是,有了兩種“回來”——從落地生根的新大陸到出生和成長的母國,固然是被鄉愁詩人吟詠了千百年的“還鄉”;飛離故土,重新站在瓦藍的天空下,掏出鑰匙打開熟悉的大門,充滿心頭的是“到家”的踏實。
大體而言,我的人生具有對稱的兩半:一半中國人,一半美國人;一半中文,一半英語。自然,無法做出精確的量化,可以肯定的僅僅是:經過這么長久的異化(即夷化)之後,論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念,再也不是和國內同胞完全相同的人。我一向以“假洋鬼子”自嘲,這“假”是命定的,然而,逆命題“真中國人”也不成立,我無非是“不中不西,亦土亦洋”的雜燴式人物。像我這一類年深月久的移民,手段高超的到“東西通吃”的段數;至於我,則多半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到了晚年,唯一引為驕傲的是:無論在故土還是在異國,都不復感到失重。在兩個社會,兩種語言之間擺盪,靈魂的平衡由對生命的信心維繫著。去年冬天,告別定居的古城,街巷漲起紫荊花潮,我讚嘆且低回;回到舊金山的家,門旁的茶樹孕滿碧玉般的蓓蕾,我為了它的多情而感動。
斯人而有斯文,我的作品,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日常的腳印,觀察的記載,感情的曲線,思考的軌跡。由於僑居的年月較長,在底層謀生,故能擺脫遊記式、鳥瞰式、學院式文字的浮泛。又因為,在海外從事寫作的第一個10年,致力於擺脫業已化入潛意識的、對“專政”的恐懼,清除淪肌浹髓的“文革”遺毒,諸如“階級鬥爭”的教條、對普遍人性的否定,故能一步步走到“縱筆所至不撿束”。過了56歲,即到比魯迅先生老的年紀,還反思這位在我年輕時予以最大影響的文學巨人,加諸心靈的負面元素,諸如思想的偏激和剖析的粗疏,努力使書寫靠近普世價值。返顧所來路,前一半,改革開放之前的祖國以苦難和限制煉就我“走出去”的渴望;後一半,以文化多元為特徵的旅遊名城舊金山,首先把我造成俯仰不愧的勞動者、思考者,然後把我造成不須聽命於任何外部力量(包括權力和金錢)的獨立寫作者。
還想就書名作點解釋,《不期而遇的詩意》是集中一篇散文的題目,“詩意”是我追求的境界。從40多年前在家鄉當知青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我寫新詩寫了30年,雖無可觀的成績,但這樣的訓練,為散文和隨筆寫作打下了基礎。
大體而言,我的人生具有對稱的兩半:一半中國人,一半美國人;一半中文,一半英語。自然,無法做出精確的量化,可以肯定的僅僅是:經過這么長久的異化(即夷化)之後,論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念,再也不是和國內同胞完全相同的人。我一向以“假洋鬼子”自嘲,這“假”是命定的,然而,逆命題“真中國人”也不成立,我無非是“不中不西,亦土亦洋”的雜燴式人物。像我這一類年深月久的移民,手段高超的到“東西通吃”的段數;至於我,則多半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到了晚年,唯一引為驕傲的是:無論在故土還是在異國,都不復感到失重。在兩個社會,兩種語言之間擺盪,靈魂的平衡由對生命的信心維繫著。去年冬天,告別定居的古城,街巷漲起紫荊花潮,我讚嘆且低回;回到舊金山的家,門旁的茶樹孕滿碧玉般的蓓蕾,我為了它的多情而感動。
斯人而有斯文,我的作品,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日常的腳印,觀察的記載,感情的曲線,思考的軌跡。由於僑居的年月較長,在底層謀生,故能擺脫遊記式、鳥瞰式、學院式文字的浮泛。又因為,在海外從事寫作的第一個10年,致力於擺脫業已化入潛意識的、對“專政”的恐懼,清除淪肌浹髓的“文革”遺毒,諸如“階級鬥爭”的教條、對普遍人性的否定,故能一步步走到“縱筆所至不撿束”。過了56歲,即到比魯迅先生老的年紀,還反思這位在我年輕時予以最大影響的文學巨人,加諸心靈的負面元素,諸如思想的偏激和剖析的粗疏,努力使書寫靠近普世價值。返顧所來路,前一半,改革開放之前的祖國以苦難和限制煉就我“走出去”的渴望;後一半,以文化多元為特徵的旅遊名城舊金山,首先把我造成俯仰不愧的勞動者、思考者,然後把我造成不須聽命於任何外部力量(包括權力和金錢)的獨立寫作者。
還想就書名作點解釋,《不期而遇的詩意》是集中一篇散文的題目,“詩意”是我追求的境界。從40多年前在家鄉當知青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我寫新詩寫了30年,雖無可觀的成績,但這樣的訓練,為散文和隨筆寫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