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

學生減負

學生減負是指:中小學生因學業負擔過重而需要減輕負擔,不是一個單一問題,涉及的是教育觀、人才觀和相應的機制問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大問題,它的落腳點是人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生減負
  • 外文名:alleviate the burden on students
  • 原因:負擔摧殘了人性、損害了發展等
  • 措施:完善政策、考試制度等
  • 領域:教育界
如果要問當今中國教育界最受社會關注、最能引起社會反響的問題是什麼,相信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說:減負。的確,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已成了社會一個很沉重的話題。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已給學生的減負發過文;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提到:“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2000年被視為教育的減負年,1月8日,教育部向全國各地中國小發出了《關於在中國小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這是教育部門就中國小減負問題發布的第49道金牌令,減負也因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其實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決不是一個單一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其背後涉及的是教育觀、人才觀和相應的機制問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大問題,說到底,它的落腳點是人的問題。
一、從以人為本的高度認識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危害
從人本角度分析,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危害至少表現在:
第一、摧殘了人性。稚嫩的肩膀背負沉重的書包,只是平常行囊;早起苦讀,直到挑燈夜戰,也只是家常便飯,沒有發自內心的喜好,沒有自我選擇的空間。在所謂的學習面前學生們被剝奪了多少本應屬於他們的東西,童真、興趣、活動、歡笑,甚至勞動,唯一留給他們的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考試,考試、再考試。這樣的學習生活是對孩子的虐待,對人性的摧殘。
第二、損害了發展。從個體講,損害的是學生個人的發展;從整體講,損害的是國家民族的發展。過重課業負擔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發展,最顯性的表現是損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起早摸黑的學習生活,使學生的睡眠不足,鍛鍊時間缺乏,身體日顯羸弱。比較隱性的是不少學生因此產生了心理障礙,厭學症、恐學症出現的頻率也不斷上升。而且由於學校、學生、家長都以考試指揮棒作為導向,凡要考的都不斷加碼,凡不考的一律靠邊,導致現今學生知識面狹窄,眼界不開闊,動手創新能力弱,久而久之,必然嚴重影響到學生今後的發展。過重課業負擔不但影響學生個體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將影響到國家、民族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是一個關係到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大問題。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之間的各種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既有廣博知識,又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制勝權。而應試教育製造的課業負擔居高不下,屢禁不止的怪圈教育連作為個體的學生的全面發展都保證不了,又何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
二、從以人為本的高度探究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產生的原因
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呼聲愈來愈高,全國自上而下都在為之作積極的努力,可為何中小學生的負擔非但減不下來,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呢?原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有三條:
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歸因錯誤。從2000年以來,全國上下開始對減負動了真格,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紛紛出台“剛性規定”,對減負工作予以嚴格管理和監督。這些“控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負擔,但這只是暫時的,且反彈厲害。因為學生負擔重的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評價機制,以素質教育的教法去破解應試教育的考試,顯然永遠是一道世界級難題。
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驅使,缺少正確的目標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受功利主義驅使的主要是學校、教師。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教師的立身之本。由於現行評價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質量就有可能被簡化成教學質量,進而再被簡化成考試科目的教學質量。當評價一個教師的優劣僅是以他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時,沒有一個教師會對分數掉以輕信,而對分數重視的結果是學生課業負擔的日益加重。同樣,學校不是孤島,為求立足社會,它必然要迎合社會家長的需要。當社會僅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優劣時,學校又怎能超脫於塵世之外?受實用主義驅使的是家長。不可否認,加重學生負擔的罪魁禍首之一是家長。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是每個家長的職責,子必須成龍,女必須成風的思想順理成章。可是成龍成風,鶴立雞群又談何容易?那么忍痛給孩子加碼便成了每一顆關愛孩子的善良之心所作的必然選擇。
看問題缺少全面的聯繫的觀點,把減負看成是教育內部的事,將問題絕對化、孤立化。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看事物要樹立全面的、聯繫的、發展的觀點。減負問題亦是如此。有這么一條因果鏈也許能發人深省:負減不下來教師、學校不同意家長不同意社會不同意競爭不同意。如果此鏈成立,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教師與學校產生功利主義,家長產生實用主義的根本原因。學生的負擔所以減不下來,就是因為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缺少正確的人才觀,“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因而減負決不是教育內部的事,而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人才觀的問題。
三、從以人為本的高度尋求減負的途徑和方法
應該說,給中小學生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有效解決好減負難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我們要從以人為本的高度積極尋求對策。
1、端正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背後,是教育觀、人才觀等問題,它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所以端正思想的對象是全社會,而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這個對象如果把握不準,一切可能都成紙上談兵。真正能夠讓學生減負的是社會,特別是社會的用人機制,所以如何看待人才,是能否將減負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的關鍵。不同的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規格要求顯然是不同的,如果人才標準整齊劃一,導致的結果不是人才的巨大浪費,就是人才的極度稀缺。為什麼我們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卻製造不出最先進的產品?是因為我們缺少熟練使用機器的工人,缺少技術工人也是人才的思想,缺少對這類人才培養的機制,更缺少尊重和正確使用這類人才的社會環境。另外,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成才觀念今天仍有巨大影響,許多家長的價值體系中只把成功理解成就是做官或者有份好工作。很少有家長清楚地考慮一下根據孩子特點幫助選擇成才之路;很少有家長在考慮孩子的未來時認真地想過他是否會有快樂的人生,家長這種“望子成龍”的強烈的成功焦慮症,使得孩子在背負社會壓力的同時還得承載家長的壓力。因此只有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端正思想,務真求實,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才能真正屏棄封建的人才等級觀念,才能遏止社會上盲目追求高學歷、只重文憑不重能力的虛榮攀比的用人之風,才有可能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從源頭上切除學生過重負擔的製造點,減負工作也才有可能真正產生實效。
2、強化政策導向,發揮政府巨觀調控作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缺少不了政府的巨觀調控作用,減負問題也如此。政府要從國家民族興旺發達,從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高度加強對教育及相關問題的政策導向和巨觀調控,在教育機制、課程設定、考試制度、評價制度、社會用人機制等方面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營造有利於減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從而真正解放學生,使教育在改革創新中煥發生機和活力,培養更多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為祖國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保證。
3、完善考試制度,建立多種形式並舉的升學機制。一考定終身,單一的升學考試制度伴隨了我們多年。在計畫經濟體制下,這種制度為選拔人才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尊重人、關心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看,單一的選拔性的考試制度既不利於個體的全面發展,不利於體現全體學生公平發展的權利,它是導致學生過重負擔的直接原因,考試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中已明確講到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切實際的政策導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有力抓手和根本措施之一。
4、實施新課程標準,注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學生過重負擔最顯性的表現是作業多,導致作業量偏多的關鍵原因是教材的繁、難、偏、舊以及考試的偏題、怪題、難題。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正是想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建立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體系,從知識本位的灌輸到學生主動的學習,更多地注重學生在知識學習能力訓練中的體驗、領悟,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獲得,注重學生的個性弘揚與創新能力,在生動活潑中發展學生,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變負擔為樂趣。
5、改革評價制度,形成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評估體系。評價制度和考試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僅僅改革考試制度而不改革現行的教育評價制度顯然是不夠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是教師、學校滋生功利主義的溫床。正是我們對教師、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上過分地強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才導致教師和學校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於如何讓學生取得一個好分數上而忽視學生作為一個人、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所應具備的其他素質的培養,進而又把這種偏激的追求化作了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所以要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就必須對現行評價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形成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科學評估體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所述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措施更多的偏重於以人為本的角度,更多的著眼於跳出教育看教育,試圖從更深更廣的層面上給減負問診把脈。其實進一步深化教育內部改革,重視基礎教育的投入,擴大高中段招生規模,改變親職教育觀念等都是減負的有效措施之一,這裡不再贅述。
6、學生在情感方面,兩性方面認知不到位,忘家長老師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7、減負意味著對自己孩子和學生的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