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鄉共有10個行政村,86個自然村,150個居民小組,6487戶,24899口人,其中男勞力7116人,女勞力7407人,以漢族為主。
歷史人文
解放初期,學張鄉屬永樂三區,1949年為芮城縣第三區治所,1953年為學張鄉治所,1956年改鄉為鎮,1958年公社化時為條南公社機關駐地,1959年屬黃河公社,1960年改為學張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2001年4月撤併鄉鎮時將原古仁鄉杜家、王澗兩個村併入學張鄉,2005年4月將學張鄉24個村委會合併為10個村委會,分別為斜口、學張、陽院、杜家、橋頭、韓張、神西、水峪、窟垛、三坑,含86個自然村。
學張鄉人文積澱厚重,旅遊資源豐富。古芮城八景中,“條山疊翠”、“水谷秋聲”、“段廬夜月”皆出自學張。隨著生態文明縣和文化旅遊縣的建設,鄉黨委、政府以及民間組織又相繼開發了王山風景區、上窯柏樹溝農莊等景點,使學張的旅遊產業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跨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
王山風景區
王山風景區位於芮城縣城西北8公里中條山南麓,地處學張鄉神西村境域,與馳名中外的華山遙遙相望,與風景秀麗的五老峰、百梯山景區相接,海拔1600多米。山上建有“清泉寺”一座。戰國名士段乾木曾結廬隱居於此,因魏文侯拜求段乾木登此山而得名,流傳有“魏侯‘造其門’,段乾木竟‘逾垣避之’”的故事。山上峰巒疊嶂,萬壑爭流,更有大水泉和二水泉兩大水系,水流清澈,亘古不竭,集雄、險、秀、幽、奇、靈為一體,使人盡享高山之韻、流水之美、景色之幽。山下6公里水泥路蜿蜒迤邐,沿途兩邊風景秀麗、草木爭翠、流水潺潺,農舍窩鋪乾淨整潔、炊煙裊裊、羊肉濃香。投資300餘萬元重修的清泉寺位於層巒疊翠、紫氣繚繞的王山半腰,屬清朝復修遺蹟,暮鼓晨鐘,佛聲禪意,更為王山增添了靈氣,是遊客觀光旅遊、休閒避暑、登山健身之聖地。
橋頭村上窯柏樹溝農莊
橋頭村位於學張鄉西北隅,是首批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造獨特、環境清幽的上窯柏樹溝農莊始建於2008年,占地20餘畝,總投資380萬元。農莊主體由金、木、水、火、土五座院落構成,按五行相生相剋而建,“金”代表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木”象徵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水”蘊含著福壽綿長、瑞澤萬物,“火”寓意著蒸蒸日上、紅紅火火,“土”意味著厚重樸實、承載擔當。農莊恬靜別致,落落大方,建造科學,盡顯晉南民居特色,上有純天然綠色無污染的果蔬採摘園和日光溫室,下有兼修身心的垂釣池,並配套建設有農耕文化廣場、停車場等,農莊內設會議室、餐廳、洗浴室、購物處等一應俱全,一次性可接待150餘位客人,是一個集住宿、會議、娛樂、餐飲、採摘、垂釣、觀景為一體的休閒遊、生態游、觀光游景區。
柏樹溝農莊的建設,集自然環境之優、文化積澱之厚、天時地利之佳於一體,不但可以繁榮和促進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帶動和推進第三產業,切實增加民眾收入,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
早期革命烈士紀念館
芮城縣早期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學張境內風平二級公路旁杜家路口,依託原杜伯實烈士紀念館舊址,於2010年5月動工建設,先後投資40餘萬元,建築面積200平方米,2011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館內陳設1921——1949年間犧牲的楊振鐸、陳劍平等70餘位芮城籍早期共產黨員生平事跡,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該館的建設旨在緬懷先烈,激勵後人,使參觀者感受到戰爭年代的艱苦和新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激發了廣大黨員幹部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
經濟狀況
產業結構
全鄉現有耕地60478畝,其中水澆地面積18600畝,是以種植業為重點的農業鄉,農作物品種以蘋果、小麥為主,兼種玉米、棉花、紅薯、豆類、油菜、藥材、蔬菜等作物。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依託本地自然資源,按照“一核六區”的經濟總體發展布局,全面實施旗幟工程、興農工程、暢通工程、文旅工程、融城工程、招商工程六大工程建設,狠抓“水電路,果林企,新農村,新西城”四方面工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學張經濟。
第一產業 糧食生產。全鄉2010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756畝,糧食總產量23225噸,其中小麥面積41860畝,玉米29382畝,豆類5628畝,棉花760畝。蘋果產業。全鄉現有蘋果面積1.75萬畝,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1.32萬畝,主要分布在風平二級公路以北的三坑、窟垛、水峪、韓張、橋頭、神西一帶,2010年蘋果總產量24285噸。由於學張鄉地處海拔350~1190米,氣候溫差大,適宜蘋果生產,品質優良,蘋果生產前景廣闊,特別是富硒蘋果在水果市場上廣受商家和顧客青睞。玫瑰、菊花種植。目前共有藥菊、茶菊種植面積2000餘畝,每畝年純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全鄉菊花產業每年可為農戶增收400餘萬元;同時,依託芮城天鴻玫瑰專業合作社,斜口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還種植了200餘畝玫瑰,盛花期每畝年產鮮花1000-1200斤,畝效益可達8000-10000元,藉助良好的效益優勢和正確引導,輔之以規模化種植,預計2015年種植面積可發展到5000畝。畜牧養殖業。養殖業以規模養雞、養豬為主,全鄉現共有肉雞、食用蛋雞存欄5萬隻,其中飼養1000隻以上優種雞規模戶5戶。養豬業近年來迅猛發展,飼養20頭以上的規模戶達180戶,生豬存欄達0.6萬頭以上。同時全鄉還發揮依山多溝牧草豐盛的優勢發展牛、羊養殖,2010年全鄉牛存欄300餘頭,羊存欄5950隻。2010年全鄉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210萬元。
第二產業 民營經濟發展方興未艾,農副產品加工勢頭強勁,全鄉現已形成三大加工業。輪窯磚瓦、預製為重點的建材加工業。全鄉目前有輪窯磚廠2個,預製加工企業1個,水泥製品廠3個,年產磚1000萬塊,年產預製製品、水泥製品20000餘件,大部分銷售到縣城以及用於本鄉和周邊民房建設。沿山青石礦為主的建築材料開採加工業。以水峪採石場和窟垛銅瓦溝採石場為主的建築材料開採加工業,年可生產各種青石料15萬方,產值750餘萬元,並且有效帶動了周邊運輸業的蓬勃發展,每年為當地民眾增收100餘萬元。菊花、玫瑰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年可加工菊花、玫瑰100噸左右,年產值150餘萬元,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00餘人。
經濟水平
2010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7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
社會狀況
基礎建設
全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鄉10個村委會86個自然村全部通電,共安裝程控電話2850餘部,行動電話6980部。現有機電井150眼,各類汽車38輛,農用三輪車4800輛,電視機7380台,電冰櫃1100台,洗衣機2950台,機車7150輛,戶用沼氣780戶,電視光纜入戶4100戶。農村居民年用電量285萬度,2010年末全鄉居民人均存款4500元,人均貸款1760元。
教育
全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全日制國小1座,幼稚園1座,在校學生300餘人。
醫療衛生
全鄉有衛生院1座,醫務工作者22人,設有內科、婦產科、普外科,設病床60張,村級衛生室28個,2010年參加新農合人數24150人,占農業人口的99%。
文化體育
全鄉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鄉政府設有中心文化站,有村級舞台6座,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各村都成立有鑼鼓隊,窟垛村還成立了老年文藝宣傳隊,全鄉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舉辦一次社火活動。6個村建有籃球場,7個村配備配齊了體育活動器材。
新農村建設 學張鄉共有山西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個,重點推進村7個。鄉黨委、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要求和“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示範帶動、整體推進”的原則,首先在試點村和推進村完成“五個一”工程和“四化四改”任務,先後共投資500餘萬元實施了橋頭、三坑、斜口、水峪、學張、陽院、枯垛、杜家8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新建文化廣場7個,舞台3座,綠化、美化景點10餘處。全鄉農村街巷硬化、綠化全覆蓋工程已完成55公里,其中學張、陽院、斜口3個村委會街巷硬化率已達到85%以上,通過實施環境衛生整治四個一工程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街巷乾淨、衛生整潔、美觀靚麗。東窯、學張、陽院等村先後獲“山西省生態文明村”殊榮。2010年學張鄉榮獲“山西省環境優美鄉鎮”榮譽稱號。農村便民連鎖商店全鄉共有26家,已實現100%全覆蓋;全鄉10個村委會都建設了農家書屋,且藏書數量都在1500冊以上,設施齊全,內容豐富,管理科學;有7個村委會建設了體育健身場所並安裝了健身器材,學張、陽院等村還配套建設了籃球場;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已實現100%全覆蓋,其中陽院、窟垛、杜家3個村還高標準建設了文化活動舞台。另外,利用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這個平台,鄉黨委、政府每逢節日都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比賽,每年都開展“文明戶”、“好媳婦”、“黨員標兵”、“優秀村組幹部”等模範典型評選活動,2010年還成立了芮城縣書法家協會學張分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既陶冶了村民情操,又極大豐富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促進了全鄉文明新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