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本忠(民國科學家)

孫本忠(民國科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本忠(1897—196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蠶學家,我國現代家蠶育種的奠基人之一。30年代末他培育出我國第一個黃皮蠶雜交固定新品種“中農29”,以後又選育出成對皮斑限性品種“鎮3”、“鎮4”等多種良種。他整理了華東地區家蠶品種、品系;提出了雙雜交等良種繁育方法;主持制定了全國家蠶選種工作方案和蠶品種保育、選育、鑑定等工作細則,對指導全國開展家蠶選種工作和統一育種試驗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本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省蘇州市
  •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4日
  • 性別:男
  • :瓞繩
基本信息,個人簡歷,教育經歷,職業生涯(建國前),養蠶選種,科產結合,雜交育種,革新技術,經驗介紹,建國後,組織工作,品種品系,領導研究團隊,培育人才,文革期間去世,主要論著,

基本信息

孫本忠(1897—196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民國科學家,主要專攻於家蠶研究,曾培育出家蠶新品種若干,是我國現代家蠶育種的重要奠基人。

個人簡歷

1897年3月24日 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1921年 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科。
1921—1924年 任上海合眾蠶桑改良會技術員。
1924—1926年 在法國蒙貝里農業專科學校蠶科學習。
1926—1928年 在法國里昂大學動物學系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28年 在江蘇省農礦廳任蠶絲技正。
1929年 兼任江蘇省立蠶桑試驗場場長。
1930—1932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兼蠶桑系主任。
孫本忠
1932—1933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蠶桑系主任。
1933—1951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1950年改名為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技正兼蠶桑系主任。
1951—1968年 任華東蠶業研究所(1957年後改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兼養蠶系(蠶種研究室)主任。
1963年 當選為中國蠶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968年8月10日 逝世於上海。

教育經歷

孫本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父親在鄉間教私塾為業。家鄉張港位於太湖南岸,盛產稻米、生絲。童年隨父母養蠶,而產生了興趣。9歲開始上學,15歲國小畢業。是年父親病故,家境衰落,賴長兄接濟,讀完蘇州甲種農業學校。21歲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在該校讀書全部公費。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振興國家,必須發展經濟;要對國家有所貢獻,非有專長不可。
孫本忠
1921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科,入上海合眾蠶桑改良會,任技術員,從事蠶絲事業的改良工作。1924年得到母校農科主任鄒秉文的資助赴法國深造。先入蒙貝里農業專學校蠶科學習二年。結業後考入里昂大學動物學系,研究蠶體生理。1928年通過《家蠶中腸細胞的細胞生理研究》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套用組織化學方法,動態地觀察了中腸細胞的變化,指出中腸的表層細胞由圓筒形和杯狀兩種細胞所組成。前者有分泌和吸收作用,後者有分泌保護液保護中腸表層細胞的作用。這一成果,受到國內外昆蟲學家的重視。

職業生涯(建國前)

1928年,孫本忠學成回國,任江蘇省農礦廳蠶絲技正,負責全省蠶絲改良工作。1929年兼任江蘇省立蠶桑試驗場場長。因不善交際,短於行政工作能力,1930年由鄒秉文(當時任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介紹入中央大學任教授兼蠶桑系主任。兩年後,經梁希介紹,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蠶桑系主任。1933年,當時的浙江大學校長專橫、壓制和排擠有聲望的農學院院長,以至被迫離職,引起公憤,大部分教職員工隨後離職他去。孫本忠也同朱鳳美等一起應國民政府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之聘去該所,孫任技正兼蠶桑系主任。這時他風華正茂,決心以改良蠶品種作為終身事業。於是,在南京孝陵衛開闢桑園,建造蠶室,購置設備,開展正規化的家蠶選種工作。

養蠶選種

早在元代王禎的《農書》中已強調蠶品種選擇的重要性,對蠶種繁育注意選繭和選蛾;在《務農新書》中也有“養蠶之法,蠶種為先”的論述;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由於不同地區的地理間隔,繭色顯著分為黃、白兩個系統,不同繭色品種問雜交表現出複雜的遺傳現象,又在二化性與一化性品種的雜交種觀察到雜種優勢的現象。迄至清代,江、浙、川、粵等我國主要蠶區已各自形成當地生態條件的蠶品種。我國近代家蠶育種工作,從1897年浙江杭州西湖蠶學館開始,最初均用地方品種進行改良。1916年以後用集團選擇法選出諸桂、新元、大元等地方品種,當時生產上繁育的蠶種都是純種(又名“土種”)。20年代起,學習日本推廣一代雜種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國開始繁育一代交雜種(又稱“改良種”)。當時農村生產的改良種是一化性和二化性交雜種。一化性蠶品種有諸桂、洽桂、翰桂、化桂和西巧、西洽等;二化性品種有華5、華6、華7等品種。一代交雜種產繭量遠比地方品種(土種)高。孫本忠早期的育種工作是從蠶品種資源調查入手,1933年他蒐集到地方土種66個,國內外引進改良種33個。通過比較試驗,選出優良土種1個,改良種9個。1934年又徵得新土種104個,選出絲量較多的土種4個,引進國外蠶品種102個。1935年將選出的優良土種和改良種繼續純系選擇,改進提高。據調查資料統計,當時的農家土種平均繭層量只有0.157克,繭層率只有12.8%,而從日本引進的改良種歐16×中14,繭層量為0.296克,繭層率則為18.4%,從而引起了他對改良種的興趣。但是他發現,我國農家土種在強健性、絲的強力、伸度等品質指標上有特具的優良性。在研究整理農家土種過程中發現農家二化工種黃皮蠶抵抗力強。他一手抓本地種的選擇改進,一手抓引進改良種的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後來被證明在培育體質強健、產量高、絲質優的夏秋蠶用品種是有效的。

科產結合

他除了在實驗室親自養蠶選種外,還非常關心祖國蠶絲業的發展,曾在電台廣播了《中國蠶業復興有望》的演講,稱“國人對蠶絲業之經營不知隨時代之進展而改進,至今國際市場全被日、意生絲所占領。”他指出,我國有宜蠶宜桑的獨厚條件,同時列舉歷年人造絲與天然絲同步增長的數據,指出世界對人造絲與生絲的消費是並行不悖的,一掃國內種種悲觀情緒,論證我國蠶絲業的復興確有希望。在我國蠶絲業奄奄一息的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他注意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如發表了譯著《歐洲蠶品種改良之研究》,詳細介紹法國G.科塔尼(Cotagne)首創的家蠶單蛾育選擇法。並通過他自己的選種工作,確立了純系選種和蛾區選擇、個體選擇等育種方法,為我國家蠶系統育種方法奠定了基礎。1937年,他發表論文《家蠶育種時試驗技術之研究》,指出,國外蠶育種的論文偏重於遺傳分析方面,而對如何提高蠶育種的效率,改進蠶品種試驗技術,缺少研究。他採用生物統計原理,開展了蛾區試驗時蠶箔定位、蠶繭抽樣方法及選種規模的研究,指出蠶匾的按組隨機排列法,不必經常調匾,也可以消除蠶室內因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環境誤差。提出每蛾區種繭調查抽樣以抽取雌雄各25顆繭,以及不同育種試驗飼育蛾區規模的標準。

雜交育種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中農所內遷,顛沛流離,先後借用湖南省長沙農校蠶室、四川絲業公司北碚制種場蠶室,南充蠶絲試驗場、西充制種場等蠶室繼續他的育種工作。這時他的育種工作有了發展。除繼續開展土種試驗外,已重視改良種如華6、洽桂等的利用,並從純系選育發展到雜種鑑定技術的研究。他採用一親雜交試驗(現在通常稱為頂交法),從眾多的蠶品種中選拔出普通交配力優良的品種,然後經特殊交配力測定,選出最佳的雜交組合供生產套用。抗日戰爭期間,他的主要業績是通過雜交育種方法,育成具有黃皮蠶特點的新品種“中農29號”。
1933年,他在杭州筧橋農家發現一種與普通白皮蠶不同的黃皮蠶土種。經飼育觀察,繭層量僅0.15克,繭層率只有13.6%,但抗熱力極強。乃選擇當時的多絲量品種歐8號與其雜交,次代夏蠶遇40.5℃高溫,其他品種蠶兒全部死亡,但該種仍有半數結繭。於是繼續雜交改良,先後導入日110、中107等多絲量血緣,並竭力保持黃皮蠶抵抗力強的性質,前後經7年20代的選育,於1940年(民國29年)育成黃皮蠶種“中農29”。本種與改良種洽桂(白皮蠶)製成的一代雜種,比引進種華6×洽桂產絲量高出16—20%,並有減蠶率小、解舒優良的特點。但是,黃皮體色是隱性性狀,與白皮蠶雜交後,一代雜種為白皮,遂根據孟德爾遺傳原理,體色與斑紋顯隱性規律,再將洽桂改為黃皮種,在1945年育成了第二代黃皮種3011。這樣,中農29×3011號的一代雜種,飼育時完全具有黃皮蠶特性。該種先後發到江、浙、川、新等地農村少量推廣。黃皮蠶品種的選育,可以說是他一生從事皮斑育種的開始。
此後,他又選育了幾對家蠶實用新品種。他認為,新蠶品種選拔是最簡易而又快速的育種法,指出,有的純種性狀表現很突出,但雜交後不一定是表現最好的。因為生產上使用的是一代雜種,故直接將現成品種,通過雜交組合的鑑定(包括頂交試驗),選拔出普通交配力和特殊交配力最優良的雜交組合,可直接供生產套用。鎮江1號×鎮江2號就是運用這一方法選出的。選出後繼續純系改良,以後又經多年區域試驗,在華東農村推廣,發揮了增產作用,從而獲得了農業部的獎勵。

革新技術

1945年抗戰勝利。1946年中農所遷回南京孝陵衛。1947年孫本忠繼續開展雙雜交試驗。1948年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發表了《家蠶雙雜交試驗》的論文,指出雙雜交種的利用有利於提高蠶種繁育係數。1948年底作為中農所的嘉興工作站,借中國蠶絲公司嘉興蠶種場養蠶。1949年5月嘉興解放。當時,中國科學社等4個學術團體在北京發起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聘他為委員。7月,赴北京出席籌備會議。周恩來在致詞中闡述了政治與科學、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對他啟發很大。同年,蠶桑系遷回南京。1950年2月,中農所改名為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
從1949年到1950年,孫本忠開展了褐圓斑紋限性種和普通斑紋限性種的雜交育種工作,即利用褐圓斑紋烏龍三眠白蠶與普通斑紋限性種中116雜種一代和新改良種華8、沄汗、沄文等雜交。當時他想,褐圓皮斑限性種育成後,農民可以在小蠶期棄去雌蠶,專養雄蠶,因為雄蠶繭的出絲率高,絲長長,絲質好,約可增產生絲10%。同時,皮斑限性種的育成,可以在蠶種製造過程中提高雌雄鑑別的正確性,提高鑑別效率,降低蠶種生產成本。從他的育種歷史聯繫到他後來育成皮斑限性種“鎮3”、“鎮4”,限性卵(黑白卵)蠶品種的改良,以及藥物添食改變雌雄蠶性比,以求多產雄蠶等試驗,可以看出他不斷革新雜交育種技術,從皮色育種(黃皮蠶)發展到斑紋育種(褐圓斑和普通斑),以後又進行卵色限性育種,最終目的是實現雄蠶飼育,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

經驗介紹

他不斷革新雜交育種技術和方法的主要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3點:
1.親本選配上首創成對品種利用法。即選用的品種原來就具有較優良的配合力,雜交後仍能保持很好的配合力。
2.通過同限性斑紋原始品種中116雜交,轉育成許多具有經濟實用價值的斑紋限性新品種,並用回交改良法,不斷改進新品種的經濟性能。1963年前後在江浙農村進行雙限性品種鎮3改×鎮4改的普及推廣,比日本推廣限性蠶品種早多年。
3.採用品系問互交,製成雙交雜種,並予以推廣,以提高原蠶體質,增加蠶種繁殖係數。雙雜交方法套用於蠶種繁殖是孫本忠的獨創,不僅互交原種比純種抵抗力強,容易飼養,產卵量多,而且可以解決種場秋繁問題。至今仍在生產中套用。

建國後

組織工作

1951年12月24日,華東蠶業研究所(後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正式成立。孫本忠被任命為研究員兼養蠶系(後改為蠶種研究室)主任。在這個崗位上,他為新中國的家蠶育種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1948年,他就組織蠶品種座談會和研究會,發動華東各蠶種機構共同開展蠶品種鑑定,選拔優良蠶品種。
1955年,他在全國蠶桑選種和良種繁育會議上,主持制定了家蠶選種工作試行方案,經中央農業部批准實行。50年代初,他領導編寫了蠶品種保育、選育、鑑定等工作細則,重新設計了一套純種選育與雜種鑑定的調查記載表格。1956年,他參加了我國發展科學技術12年遠景規劃中有關家蠶育種的長遠規劃制訂工作。1957年,他考察了四川和廣東蠶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改進育種工作的指導性意見。
1960年,他親自編寫了《中國養蠶學》的第二章《蠶的品種及其選育》,總結了新蠶品種選育的方法和經驗。加上他歷年發表的有關蠶育種試驗等論文,以及生物統計等方面的各種講義,構成了他對我國現代家蠶育種工作的規劃、設計、理論、技術、經驗總結的大全,堪稱為我國現代家蠶育種學的奠基人。

品種品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華東地區家蠶品種、品系甚為龐雜,各品種、品系的性狀變異很大。為了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1950年華東農林水利部委託他負責組織、整理華東地區的家蠶品種和品系。首先對原種性狀進行觀察比較,然後通過互交試驗,選取一部分普通交配力強的品系作成品系間的互交種,並製成雙交種。結果在5個生產用品種、28個品系中,選出沄汗(新專)、沄汗專、華8大、華8(三五)、9大、華9三五、沄文鎮、沄文大、華10大、華10三五等5個種、10個品系和上述品系的3個雙交方式。以後又增加沄汗新大,一共11個品系,作為華東區制種統一使用的品種、系。經過這次整理,在蠶種的生產上減少了品系的複雜性統一。

領導研究團隊

1951年孫本忠擔任華東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兼養蠶系主任時,已經年逾半百。他以旺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領導全系同志,開展家蠶育種工作。他自己以身作則,刻苦鑽研,虛心學習,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他學俄文,學米丘林遺傳學,並運用其摯友朱冼的選擇受精、混精雜交理論,設計了一雌交多雄的混精雜交育種方法,育成了“鎮9”、“鎮16”兩個新品種。還學習日本田島彌太郎的染色體易位輻射育種經驗,開展黑白卵誘變育種工作。從蘇聯中亞細亞蠶研所交換到卵色限性突變種“蘇卵限”後,立即進行轉育,改進其經濟性狀,得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基礎育種材料。他還籌建了生化實驗室,開展蠶的化性試驗、蠶體液過氧化氫酶活性與經濟性狀的關係,以及添食藥物改變蠶的雌雄比試驗。氯化鈣浸種,增強蠶體抗熱力,以及蠶繭數量性狀遺傳的研究,其設計思想是富有啟發性的。

培育人才

孫本忠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培養出不少家蠶育種人才。對分配到蠶種室的大學生,他既熱情關懷,又嚴格要求,總要先考核一下,讓他們翻譯國外資料,進行生物統計試驗,了解他們的業務水平,然後予以分類指導,定向培養。在試驗之前,他給學生訂出一個試驗大綱,指出試驗的目的和要求、取材,並介紹一些參考材料,然後要學生自己訂出具體作業計畫。他還培養了一批中技畢業的學生,使他們熟練地掌握養蠶選種技術,並有意識地把大專生和中專生組合在一起,共同開展蠶育種研究。現在這些同志都已成為“七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蠶育種的中堅力量。
在學術問題上,他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共同討論,暢所欲言。因此,研究室內學術氣氛活躍,大家既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又都很尊重他,建立了民主團結,尊師愛徒,共同進步,為家蠶育種事業獻身的精神。
他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公休假日常在辦公室或蠶室里度過。每到蠶期,總拿著一雙進蠶室穿的拖鞋,從一個蠶室到另一個蠶室觀察和檢查。他在工作中聚精會神,不辭辛勞,經常去農村觀察新品種在生產中的表現。他重視品種的系統選育,建立系譜,對選種成績親自統計分析,親自劃圈留種,不斷改進品種缺點。他常說:“搞育種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他的獨立思考、一絲不苟、頑強拼搏的作風,給年輕育種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孫本忠於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江蘇省常委。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他被聘為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63年當選為中國蠶學會理事長。以後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

文革期間去世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受到迫害。1967年患食道癌,得不到應有的治療,於1968年8月10日謝世。臨終前,他念念不忘一起工作的同志,叮囑子女將他最後寫的論文交給國家,將專業書籍捐獻給蠶業研究所。他為祖國蠶業科學獻身的精神,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主要論著

1 孫本忠.家蠶中腸細胞的細胞生理研究(法文).法國里昂大學博士論文,1928.
2 孫本忠.蠶消化器細胞之研究.蠶聲,1933,2(1—4).
3 孫本忠.土種純系選種第一次報告.蠶聲,1933,2(1).
4 孫本忠.全國蠶種繭層量及繭層率調查.中華農學會報,1934(128).
5 孫本忠.中國蠶絲業改進的方法.中國農業的改進(行政院農復會出版),1934.
6 孫本忠.家蠶育種中之蛾區決定試驗.農報,1935,2(35).
7 孫本忠.幾種繭質上與絲量上之相關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6(144).
8 孫本忠.家蠶育種中之蠶卵選種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6(153).
9 孫本忠.歐洲蠶品種改良之研究.農報,1936,3(8.16);1937,4(1).
10 孫本忠.家蠶育種時試驗技術之研究.中國蠶絲,1937,2(10).
11 孫本忠.家蠶一親雜交試驗.農報,1938,5(4、5、6).
12 孫本忠.中農29蠶種之育成.農報,1941,6(1).
13 孫本忠.家蠶新品種貿易1號育種經過及推廣成績初步報告.生絲研究所技術叢刊,1944(1).
14 孫本忠.家蠶雙雜交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48(189).
15 孫本忠.雙交制種擬議.蠶絲雜誌,1948,2(2).
16 孫本忠.提高家蠶生活力幾個試驗.蠶業科學通訊,1956(1).
17 孫本忠.試驗1號及試驗2號的選育過程.蠶業科學通訊,1956(1).
18 孫本忠.家蠶品種品系初步報告.蠶業科學通訊,1957(2).
19 孫本忠.家蠶雙雜交種繭絲纖度變異研究.蠶業科學通訊,1957(2).
20 孫本忠.鎮5×鎮8、鎮5×鎮10農村生產試驗.蠶業科技通訊,1958(2).
21 孫本忠.皮斑伴性品種鎮3、鎮4選育經過.蠶業科技通訊,1959(4).
22 孫本忠.蠶的品種及其選育.中國養蠶學(初稿),1960.
23 孫本忠.春用品種鎮3、鎮4的選育.中國蠶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檔案,1963.
24 孫本忠.家蠶體液內過氧化氫酶活性與幾個性狀關係研究.蠶業科學,1963,1(1).
25 孫本忠.家蠶育種方法上幾個問題研究的理論總結.蠶業科學,1964,2(1).
26 孫本忠.家蠶繭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Ⅱ·繭層量伴性遺傳的理論假設.蠶業科學,1965,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