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孫書文
經歷
現為碩士研究生導師,文學院副院長,全國馬列文論學會理事、
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論、文論學會會員,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會員。出版個人專著1部,合著專著1部,任副主編著作2部,在《文學評論》、《文史哲》、《文藝報》等期刊發表論文20篇。《文學張力論綱》一文被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4期刊用。光明日報集團所屬的《文摘報》2004年17日第6版“論點短輯”欄目對《周揚的位置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建構》一文做摘錄介紹。主持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校級教改項目1項,參加國家社科項目2項、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1項、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山東省教育廳項目1項。
承擔項目
1. 1999年,參加楊守森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十世紀中國心態史”(97BZW026),中國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版,撰寫5萬字,該項目1999年12月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 2003年,參加楊守森教授主持山東省社會科項目“數位化生存與文學藝術”。3. 2005年,主持教改項目“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使用研究”。
4. 2005年,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文論與革命關係研究”(05CYJ01)。
5. 2005年,參加譚好哲教授主持省社科項目《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觀念對中國當代文藝學建設的影響研究》(05JDW04)。
6. 2007年,參加童慶炳教授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史》。
7. 2008年3月,參加楊守森主持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項目“加強學術環境建設,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SDYY08064)。
8. 2008年,主持教育廳項目《文學張力研究》。
獲得獎勵
1. 2002年7月,獲山東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2. 2008年6月,山東省第二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3. 1999年12月,參編楊守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中國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4. 2007年6月,《文學與革命——周揚文藝思想研究》獲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7. 2005年1月,《加強實踐訓練,提高文學理論教學質量》,山東師大教學成果三等獎。
8. 2008年11月 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首屆優秀論著成果獎。
10. 2008年10月,山東大學生數字攝影創作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全會、
山東省電影家協會)。
12. 2009年7月,《文學張力論綱》一文獲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3. 2009年9月,《文學理論課程多媒體運用研究》獲
山東師範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學術兼職
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理事
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
主要著作
1. 文學與革命——周揚文藝思想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 文藝學元問題的多維審視,主編。齊魯書社,2005
3. 文學世界,副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
4. 數位化時代與文學藝術(合著,第二位),齊魯書社,2008。
主要論文
文學與革命經歷久遠的戀情——周揚文藝思想前史研究,《文學評論》2003年青年學者專號。
2. 論爭中的周揚文藝思想研究,《文史哲》,2002(3),120000字。
3. 俄蘇文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建構的影響——以周揚文藝思想發展為透視個案,山東社會科學,2007(5)。
4. 革命語境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質,馬列文論研究(第15輯),湘潭大學出版社,2010。
5. 文學張力論綱,《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7(6),14000字。
6. 以文藝特有的方式弘揚民族精神——由“《闖關東》現象”引發的思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4)。
7. 革命的姿態——周揚上海時期的文藝思想,《新疆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10000字。
8. 文學張力:非常情境的營建,《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2),12000字。
9. 平凡之中鑄燦爛——文學語言張力研究,《名作欣賞》,2001(6),10000字。
10. 文學張力的審美闡釋與張力度的控制,《理論學刊》,2001(6),7000字。
11. 隱喻與轉化——弗洛伊德理論對西方的影響與其在中國的命運,《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2),7000字。
12. 清宮戲與當代創作中的權謀文化,文藝報,2003,11,4。
13. 周揚的位置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建構,《湛江師院學報》,2004,(4),12000字。
14. 二十世紀中國文論與革命關係研究,《首都聯合大學學報》,2005(2),10000字。
15. 一個青年社會科學從業者的反思,《社會科學論壇》,2005(5),10000字。
16. 1949-1966間周揚的文藝思想,青年思想家,2005(2)。後收入賀立華、楊守森主編《啟蒙行動》,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17. 回不去的鄉村——張繼小說《去城裡受苦吧》寓意分析,濟南大學學報,2005(6)。
18. 文學理論:中國語境與中國問題——評《現代性與民族性:中國文學理論建設的雙重追求》,文藝報,2006,7,18。
19. 衝撞:此情無計可消除——對電影《Crash》的一種解讀,《學洲》,2006。
20. 文革時的周揚批判,《社會科學論壇》,2006(11)。
21. 《後悔錄》:“如果”敘事中的“後悔”體驗,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7(2)。
22. 中國古代文論的發展,譚好哲主編《審美之維——文藝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3. 飄零的落葉——港台作家心態史研究,載楊守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中國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版,撰寫5萬字。
24. 桂冠詩人與接客先生——建國後的郭沫若心態分析,楊守森主編《當代中國作家心態個案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 三個層面的開拓:新時期魯迅與周揚關係研究述評,選入鄭欣淼、孫郁、劉增人主編:《1981-2005:多維視野中的魯迅研究》,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
26. 《講話》、延安文藝整風對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塑造——以周揚為個案,《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9(1)。
27. 解構:網路時代傳統文學經典的“命運”——以《西遊記》的網路改編為例,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3)。
28. “可能”空間:書寫與生存——論侯林的散文文體,當代小說,2009(13)。
29. 語言魔盒與影像狂歡——兼論《三國演義》新版電視劇,山東文學,2010(8)。
30. 網路文化悖論與網路新聞價值,《青年記者》,2010年10月(下)。
31. 多重視角下的複雜“文本”——論《讀書》中的周揚,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2010(6)。
32. “健全的詩”:論顧隨的文藝觀念,理論學刊,2011(8),8月15日出版。
3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建構的積極嘗試——論周揚三、四十年代的理論貢獻,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1(5)。
34. 艱難的“詩意的裁判”,走向世界,2011年10月(上旬刊)。
35. 多方互動、生命充盈的文學“文本”,山東文學2011(12)(上半月)。
36. 三千年婚姻史的文學化“批判”,時代文學,2011(12)(下半月)。
37. 基於成人特色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探析,中國成人教育(中文核心),2012(3)。
38. “經營“聲音——論《孟春的比賽》,山東文學,2012(2)上半月。
39. 主旋律影視的大眾文化認同——論“趙冬苓編劇》,《東嶽論叢》,2012(02)。
40. 張煒創作:追尋詩性的長途跋涉,時代文學,2012(7)上半月。
41.以血為墨書寫蒼黃的生命軌跡——論陳占敏的小說,百家評論,2012(1),2012年12月創刊號。
42.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十八大文化創新命題解讀
學術反響
1. 《文學張力論綱》,人大複印資料《文學理論》2008年第4期刊用。
2. 對文學張力研究,朱斌在《文學張力說:歷史回顧》(《山西師大學報》2006(11))中寫道:“我國文學研究領域,到處活躍著張力論的身影。然而,多是具體的批評套用。因此……孫書文從文學整體的立場,對文學張力進行的探討,就顯得難能可貴”;“對構成張力的各種衝突的‘力’,孫書文的分析非常精彩,更令人難忘的,是他概括出了文學張力的四個特徵:‘多義性’、‘情感的飽綻’、‘對矛盾衝突的包孕’和‘彎弓待發的運動感’。此前,張力特徵的描述,雖也有人涉及,卻極少如此具體。因此,這十分難得,極具啟發性”。
3. 周揚的位置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建構(論文),《湛江師院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文摘報》2004年17日第6版“論點短輯”欄目作了摘錄介紹。
4.《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1期對《文學與革命》一書進行評介,認為:“全書觀點鮮明,結構清晰,語言簡練有力,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
電影人孫書文
經歷
男,1953年2月生,吉林省長春市人。1971年起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從事電影照明工作,一九九六年獲市教委市總會頒發《自學成才證書》九二年畢業於
長春大學專業證書班(大專)。1983年獨立拍懲,1987年職稱評定為照相技師、1999年評定為主任技師。
作品
十二年來在十餘部電影、三十多部電視劇《三百多集》中擔任照明與照明設計工作。代表作為《五女秤壽》《胡雪垠》《黑色二十五》,其中《五女拜壽》獲多項國家級獎,《黑色二十五》獲省級優秀照相獎,在寬銀幕主體電影的創作中體現了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論文“寬銀幕立體影片的照相布光——湖心島之迷布晃的探索”在《電影探索與研究》。九二年以來多次為省市春節聯歡會燈光設計為晚會創造良好氣氛。九四年長春電影節目任電影城燈光總設計,負責各場館燈光設計安裝工作,創造了16種特殊燈具填補了大型場館燈具的空白。為電影節及各館活動創造了良好基礎。總之,從巨觀設計到具體照相處理都作到了不斷創新與彩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