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明朝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奸臣嚴嵩的專權不滿,欲告老還鄉。他六十壽誕之際,眾女兒、女婿奉厚禮進京拜壽,並爭迎二老去歡度晚年。貧寒的三女楊三春偕胸懷大志的三女婿鄒應龍前來拜壽,卻受到冷遇,二姐雙桃恃寵欺凌,並挑唆楊夫人將三春夫婦趕出楊府。
楊繼康的族弟楊繼盛誅奸未成,株連楊繼康削職抄家,逐出京都。頃刻之間,合家逃散,骨肉分離。只有婢女翠雲仗義相伴二老千里投親。不料二女雙桃見二老落魄,拒絕奉養。同窗兼親家陳松年懼怕嚴嵩淫威,也不敢接納。大女婿為圖飛黃騰達,竟認嚴嵩為義父。楊繼康夫婦和翠雲流落街頭,瀕於絕境,巧逢三女楊三春,將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
三女婿鄒應龍出仕朝堂,施計鬥倒奸臣嚴嵩,楊家冤案昭雪。適逢楊老夫人六十壽期,眾女兒、女婿又前來拜壽。楊老夫婦逐走寡廉鮮恥的大女婿,惟利是圖的二女雙桃見二老已將患難相從的翠雲收為義女,無地自容,羞愧離去,親家陳松年也前來賠禮道歉。楊家經受了一場興衰榮辱的變遷,壽堂上呈現出一派樂享天倫的動人景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楊繼康 | 董柯娣 | ---- | ---- |
楊夫人 | 徐愛武 | ---- | ---- |
翠雲 | 何賽飛 | ---- | ---- |
楊元芳 | 周美姣 | ---- | 大小姐 |
俞志雲 | 邵雁 | ---- | 大姑爺 |
楊雙桃 | 吳海麗 | ---- | 二小姐 |
丁大富 | 陳筱珍 | ---- | 二姑爺 |
楊三春 | 何英 | ---- | 三小姐 |
鄒應龍 | 方雪雯 | ---- | 三姑爺 |
楊四香 | 應惠珠 | ---- | 四小姐 |
陳文新 | 傅江風 | ---- | 四姑爺 |
楊五鳳 | 陶慧敏 | ---- | 五小姐 |
陳文華 | 江瑤 | ---- | 五姑爺 |
鄒士龍 | 茅威濤 | ---- | ---- |
陳松年 | 王連琴 | ---- | 親家公 |
陳夫人 | 俞會珍 | ---- | ---- |
春蘭 | 洪瑛 | ---- | ---- |
夏蓮 | 陳輝玲 | ---- | ---- |
冬梅 | 盛建麗 | ---- | ---- |
秋菊 | 吳潔 | ---- | ---- |
門童 | 夏賽麗 | ----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布景師 |
---|
毛英海 | 陸建華 於中效 | 顧錫東 | 王啟民(總攝影) 李俊岩 | 樊潤河 何直偉 | 張文琳 | 靳國亭 盛益民 | 徐振鵾 | 陳立棠(化妝) 馮春傑(髮式) 蘭玲(髮式) | 孫玉萍 余芳 | 孫書文 | 董寶勝 | 冷洪吉(置景) 郝樹林(置景) 朱嘉欣(繪景) |
舞台導演 | 張駿聲、王愛如、王世菊 |
煙火 | 朴光赫 |
擬音 | 張鍚山 |
演奏 | 浙江省越劇小百花演出團樂隊、長影樂團 |
指揮 | 汪文耀 |
獨唱 | 洪瑛 |
司鼓 | 沈根榮 |
主胡 | 楊海泉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楊繼康
演員:董柯娣
戶部侍郎,傲骨冰霜,對於奸臣嚴嵩專權不滿,本欲告老還鄉,結果族弟繼盛誅奸未成,他也受連累削職抄家,被逐出京都,飽嘗流離之苦,看盡世態炎涼。
楊夫人
演員:徐愛武
楊繼康的夫人,嫌貧愛富,看不起貧寒的養女三春和女婿鄒應龍,在二女兒雙桃挑唆下將前來祝壽的三春夫妻逐出家門。直到楊家被抄,通過劫後的種種遭遇,她才認清了周圍人的真實面目。
翠雲
演員:何賽飛
楊夫人身邊的丫環,心地善良,富有正義感。本是無父無母的孤女,因為與三春同命相憐,所以名為主僕,實際相處如親人。在楊家落魄後,仗義相助,陪伴二老千里投親。
楊三春
演員:何英
楊家三小姐,楊繼康的養女。生父為嚴嵩所害,只剩她孤苦伶仃,由楊家收養,後嫁給南京的窮書生鄒應龍。她賢惠善良,知恩圖報,雖然曾受楊夫人的不公正對待,卻毫不計較,把流落街頭的二老接回家中悉心奉養。
鄒應龍
演員:方雪雯
楊繼盛的三女婿,楊三春的丈夫。出身貧寒,但胸懷大志,寵辱不驚,有報負、有骨氣、有作為。後來出仕朝堂,任七省巡按,施巧計鬥倒奸臣嚴嵩,為楊家冤案昭雪。
俞志雲
演員:邵雁
楊繼康的大姑爺,楊元芳的丈夫,出身官宦世家,機靈,詭詐,狠毒,寡廉鮮恥。不但拒絕收留岳父母,而且為圖飛黃騰達,竟認迫害岳父的奸臣嚴嵩為義父。
楊雙桃
演員:吳海麗
楊家二小姐。驕橫跋扈,惟利是圖,縱容丫環羞辱三春夫妻在先,後又仗著母親的寵愛,搬弄是非,唆使母親將三春夫妻趕出家門。她為圖父母的財產曾力邀二老來自家養老,但發現父親已身無分文後,便一反常態,狠心地拒絕奉養雙親。
丁大富
演員:陳筱珍
楊繼盛的二女婿,楊雙桃的丈夫,商人,蘇州首富。對妻子言聽計從。他見利忘義、人格卑俗,雖然粗俗卻又附庸風雅,愛裝扮成有些文墨的樣子。
陳松年
演員:王連琴
楊繼康的同窗好友兼兒女親家,家住杭州。他性格軟弱、懼怕奸臣嚴嵩的淫威,怕惹禍上身,置夫人、兒媳、兒子的懇求於不顧,拒絕收留楊繼康夫婦。
夏蓮
演員:陳輝玲
楊家二小姐雙桃的心腹婢女,生就一副勢利眼。在楊府祝壽時,依仗著主子的勢力,嘲笑應龍、三春夫妻窮酸,聲言如果窮書生也能中狀元,就挖掉自己的一雙眼睛。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穿幫鏡頭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85年 | 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戲曲片獎 | 《五女拜壽》 | 獲獎 |
1984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 優秀戲曲片 | 《五女拜壽》 | 獲獎 |
第七屆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 | 優秀戲曲片 | 《五女拜壽》 | 獲獎 |
優秀戲曲片女主角 | 何賽飛 | 獲獎 |
1992年 | 第一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 故事片攝影獎 | 王啟民、李俊岩 | 獲獎 |
幕後製作
劇本的改編原則
導演陸建華、 於中效在將越劇《五女拜壽》改編成電影時定下三條原則:保持原劇人物重多、行當齊全、流派紛呈的特點;影片的大結構與原劇一致;深入挖掘劇目與現實社會一脈相通的一面,以便使觀眾產生共鳴。根據三條原則,他們對舞台劇進行情節取捨、結構調整、人物刻畫。
他們與原劇的編劇顧錫東一起改劇本,突破舞台的限制,從舞台時空過渡到電影時空。例如,舞台劇的劇情發生地點大都局限在室內或花園,如果電影照搬過來,會使觀眾覺得單調氣悶。所以,他們在電影劇本中把原劇的七個場景拓展到二十五個,添加了楊氏夫婦從北京到蘇州、杭州、南京一路跋山涉水的場景,前半部分劇情發生的主要地點楊府也分成了壽堂、內室、廂房、高樓,連花園也分成前後。另外,舞台劇全部劇情都發生在白天,而電影劇本對幾齣重頭戲的時間進行了改變,如楊繼康大宴賓朋一場,通過“晚宴已經準備好了”的台詞,使劇情由白天轉換到深夜。
在台詞、場面取捨方面,他們利用電影鏡頭分切和組接的便利,把舞台上人物上下場和單純向劇中人向交待劇情而不得不重複的對白和唱詞全部省略掉,把省出來的膠片用來強化人物塑造的細節。
鏡頭與畫面的調度
為了符合電影觀眾的欣賞習慣,攝影師根劇該片人物多、場面大、氣氛熱鬧的特點,讓攝影機角度儘可能靈活多變,各種景別交替使用。為了不讓多餘的東西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全片擯棄了“側拍”角度(同一畫面客觀展示交流雙方的側影),儘可能多用“反拍”角度(透過一方的後背表現對方的正面)。為了讓越劇各流派唱腔在影片中充分發揮,讓觀眾得到視覺和聽覺統一的美的享受,他們根據唱腔的不同流派、表現特點和情緒色彩,決定鏡頭的長短尺寸和運動速度,鏡頭內的起承轉合也要與唱腔的運動狀態、感情色彩相吻合。
原劇中很多比較長而緩慢的唱段,為了保留唱段的精華又不使觀眾感到單調,劇組的主創人員採取了聲畫互補的辦法,如楊元芳“跪求”一場,伴隨著悲愴的唱腔,畫面上出現了楊繼康夫婦艱難跋涉的鏡頭。
內景和外景的協調
在籌備之初,主創人員一致決定要拍攝外景,不但劇本中的室外戲要在實景中拍,有些室內戲也要移到實景中拍攝。為了使演員帶有虛擬成分的動作與真實景物相協調,外景與棚內搭景相協調,他們儘可能選擇有人工修飾感的景物,如蘇杭的古典園林,這樣不致於使演員像置身荒野那樣格格不入。為了渲染畫面古色古香的韻味,攝製組把外景全部處理成陰雨天或霧天。在內景布置方面,美工師儘可能使景片具有立體效果,大部分棚內景都加上了屋頂,從而使內外景能順利銜接上。
美術師設計內景和道具擺設時還注意結合人物身份性格。例如在設計楊府壽堂時,美術師沒有完全照搬北京四合院的結構,而是設計了近似圓形的八角大廳,以便為拍攝提供充分的空間,同時大廳外部又不失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調,與外景拍攝的府門的格調相銜接。廳內則用冰裂紋的花窗表現主人的性格。而對於丁大富家的廳堂,美術師結合人物身份性格,注意雅中有俗,放置了吊柱、大盆景等俗氣的裝飾,把寓示主人商人身份的財神畫像以中堂畫的形式呈現,力求刻畫丁大富粗俗而附庸風雅的特點。
道具服裝的生活化
為了追求生活感,劇組對越劇行頭進行了減化,減去了過於舞台化的繡花和繁瑣的裝飾。在髮式上,為增加真實感,採用發套與演員的真頭髮相結合的方法。化妝上擯棄舞台上的濃妝艷抹,力求表現演員健康滋潤的本色。全片陳設道具沒有使用舞台演出用的高度概括化的道具,而是使用真正的傳統樣式的楠木家具和竹編桌椅。小道具製作上也盡力做到逼真、禁得住特寫鏡頭,比如壽禮中的白玉如意、赤金壽星等,都是在上海專門仿製的。
表演形式的轉換
片中的演員都是浙江小百花的戲曲演員。為了幫助她們儘快完成從戲曲表演到電影表演的過渡,導演在開拍前細緻地向她們闡述了分鏡頭劇本的立意、每場戲的構思、角色的心理變化。在具體表演上,導演賦予角色一定的形體動作,如三春與翠雲在燈下互訴姐妹情一場,他們讓角色一邊“纏線”一邊傾訴,以增中生活氣息,避免兩人乾巴巴對唱半天令觀眾感到厭煩。另外,導演用特寫和近景來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啟發演員學會用眼睛做戲。
影片評價
該片一改過去戲曲片不敢跨過舞台橫向軸線的陳規,機位越軸進入面對觀眾的角度拍攝,明顯地發揮了電影的長處。片中的時間變化比舞台更加靈活,同時,以不同的光影把動人心弦的情節一層層展示出來。這些時間的分割與轉化全靠著電影鏡頭及段落的銜接規則,再通過動作、語言、燈光、天色十分流暢地剪接在一起,從而使舞台劇一步步轉化為銀幕形象。在表演方面,該片證明只要經過努力,舞台表演可以迅速轉化為電影表演。演員們扮相俊美,聲腔婉轉,在角色性格創造上也付出努力。這齣戲好似一隻翠色慾滴的玉盤,演員們所扮演的角色正如落入玉盤中的顆顆明珠,發出美麗光輝。
(中國電視家協會理事汪歲寒評)該片故事曲折,人物鮮明,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在結構上,它緊緊抓住戲劇衝突的關鍵之處,充分調動藝術表現手段,潑墨重筆,著力渲染,既有強化也有省略,也給影片造成了明快的節奏感。從手法上看,該片主要運用了對比。兩次拜壽的對比有力地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電影世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