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庭

孫德庭

孫德庭(1907年12月11日-1977年11月13日),名凝宗,字德庭,別號二松堂主。1922年參加“濰縣同志畫社”,受教於丁東齋與丁叔言兩位畫家。1933年,他與同鄉於希寧先生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就讀於藝術教育系,得到黃賓虹潘天壽俞劍華等名師的親授與指導。尤其半工半寫的青綠山水,筆墨傳統,功底深厚,深得古人筆意。上溯,明清沈周文壁吳偉四王,更稔知王翬山水之精妙。重巒疊嶂,林木草堂,流泉飛瀑,雲煙遠黛,無不精心逡擦點染,設墨賦采,皆郁然深秀,豐潤華姿。隨俞師習石濤吳惲,面向現實,重視感受。“搜盡奇峰打草稿”,寫生於名山大川。達到狀物抒情的統一。1945年,受聘於崇德中學美術教員,成為青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也是科班出身的少數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時,老先生已含冤去世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德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07年12月11日
  • 逝世日期:1977年11月13日
  • 畢業院校: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黃山雨後
個人簡介,個人生活,

個人簡介

憶父親孫德庭
孫德庭
孫德庭
遺忘的名字
我的父親孫德庭,是被畫界遺忘的名字。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濰坊兩地美術史界,開始介紹青島美術教員和濰縣“同志畫社”、“濰縣八怪”等,偶爾出現孫德庭的名字。2012年6月青島市博物館舉辦《青島世紀墨寶薈萃展》,展出父親山水畫《野樹孤峰》,被列入“民國名家系列”,他的名前綴次回歸人們視線。2014年1月18日,濰坊市新《同志畫社》成立曁美展,展出遺作《泰山雄姿》,又喚起人們對孫德庭的關注。
四十年過去了,可對父親的追思卻愈益深沉。想起他生不逢時的苦難歲月,想起他至死沒看到錯劃的改正,想起他沒幾天能無憂地畫畫,想起他溫良恭儉讓的音容笑貌,不禁悲從中來!
為紀念父親孫德庭誕辰108年,特寫此文以志。
遲到的平反
1979年3月某天,青島第十九中學通知我,“孫凝宗屬錯劃右派,予以改正,恢復名譽。”此時父親去世已兩年。只能由我接受這沉重的平反通知。簡單16個字,豈能抹平二十年的冤屈?我只能對天長嘆,替父鳴冤叫屈!
孫德庭
平反檔案
從1957年反右開始,到1977年辭世的二十年間,精神極度壓抑,不僅不能從事繪畫,連生活也陷於窮困,降職降薪,且至死沒漲一分錢。
孫德庭
孫德庭1947年於青島
畫家身世
孫凝宗(1907.12.11.-1977.11.13.)字德庭,號鐘羽,別號“二松堂主”,其父孫海屏為濰縣民國早期文物名家。
濰縣大地主丁家丁善長(丁六宅),為清末濰縣首富。嗜好藝術,善詩文、愛繪畫、聽戲曲,有幾部畫冊行世 。為營造宅內藝術氛圍,分別收留唱戲的孫海屏(孫承藩1875-1945)和畫畫的丁東齋(丁啟喆1873-1938)。祖父孫海屏一直生活在丁六宅,受丁府家風影響,學會了古物鑑賞。踏入收購古董之路,因收購到“唐三彩瓷人”名聲大震。後來離開丁六宅,在水巷子西頭安家。清末民初的濰縣水巷子,百米多長住的全是教師,中醫,畫家等文化人,是知識分子畫家聚集地。丁東齋和丁叔言(丁錫綸1888-1946丁善長過繼之孫,同志畫社社長、著名鄉紳畫家)以及劉嘉穎(字實甫1861-1902)都住在水巷子,相距甚近。父親孫德庭跟丁東齋學畫,是順理成章自然的事。孫海屏後來搞古董買賣,成為濰縣有名的古董商;丁東齋成為濰縣有名的畫家,後來的“同志畫社”教師,威望極高。孫家和丁家成為世交。
抗戰期間,父親曾在濰縣縣長厲文禮部丁叔言手下乾過“中尉文書”,搞宣傳抗日的文書工作。在當時歷史時期,孫德庭和丁家的這種關係是忌諱話題,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孫德庭和丁東齋丁叔言的這種關係。所幸,在父輩均去世的2013年春,我和丁叔言兒子青島理工大學教授丁永志先生,得以初次見面。原來,他父親是我父親的老師,我父親又是他的老師,說起來他還是我的老師呢。所以,這種交替的師生關係,使我們之間自然生出親切感。
1922年丁東齋主導組辦“濰縣同志畫社”。孫德庭自然成為“同志畫社”的早期成員。
丁東齋和丁叔言都曾師從濰縣著名畫家劉嘉穎(字實甫1861-1902),他們是隔壁鄰居,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劉嘉穎曾專門臨摹學習清代山水“四王”之一的江蘇虞山派王石谷(王翬1632-1717)。孫德庭從臨摹山水畫畫法學起,老師指導和自己努力,打下堅實的中國山水畫傳統筆墨的根底。
父親到上海新華藝專上學之前, 無論構圖章法,山巒迭嶂的皴法、樹木草葉的點染、瀑布流水的暈染、亭台茅屋的界尺、以及濃、淡、枯、潑各種墨色,淺絳青綠的賦色,都做到有規有矩,嚴格遵循傳統。上溯明清沈周文壁吳偉四王,更稔知王石谷山水之精妙。沿襲王石谷--劉嘉穎--丁東齋--丁叔言這一傳承脈絡,深具山水的傳統神韻。
1936年父親從上海新華藝專畢業,輾轉洪山、德州、濰縣教學。1937年日寇侵略濰縣後,同志畫社按時的活動一時中斷,但社員聚會交流,切磋畫藝並沒有停止。記得家裡曾有張《濰縣同志畫社同仁合影》的照片,1943年在濰縣水巷子我家“西屋”門前照的。父親常在此屋畫畫寫字、聚友歡談、吹笙吹笛、扎風箏。我記得很清楚,十幾位同仁聚集在西屋門前照的,有穿長袍的、有穿站領的、有戴眼鏡的,也有戴圍巾的。上方黑底白字“濰縣同志畫社同仁留念 民國三十二年”。這說明,當時同志畫社的按時活動雖然中斷,但社員之間的交流和相聚並沒中斷,可惜這張照片文革中燒掉。
1945為慶祝八年抗戰勝利,父親購置白布繪製孫中山蔣介石大型黑白畫像。親自用竹竿挑起,從水巷子走到東門門樓,懸掛於門樓兩側,表達八年抗戰勝利的喜悅。這在“同志畫社”歷史上,是很值得紀念的壯舉。
2007年7月我見到書法家高小岩,他說:“你是德庭兒子啊,我是那一幫里(指濰縣畫畫寫字)的最小的。你爸爸和抗日民族先鋒隊上街遊行,還和丁秀菱研出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
上海新華藝專
1933年,父親和於希寧結伴投考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受教於黃賓虹潘天壽汪聲遠俞劍華等先生。並結識恩師俞劍華。雖然在濰縣長時間接觸山水畫,那終究屬於傳統的中國毛筆水墨畫。而新華藝專教授現代美術,接受西方現代美術的洗禮,藝術教育系除了跟國畫老師們學習水墨山水外,還學習水彩、圖案、音樂等。暑假期間,曾到雁盪山、太湖、舟山、宜興善卷洞、庚桑洞,蘇州獅子林,寫生攝影,積攢大量繪畫素材。後來父親經常得空就外出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
在這裡結識了終生的老師-俞劍華先生。畢業後書信不斷,俞劍華贈給父親《中國繪畫史》、《石濤話語錄》、《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等書籍。1962年,俞劍華來青島,父親領我到福山路拜會俞劍華老師,曾請他來家便餐。1968年俞劍華白內障,到濟南開刀,父親特地去濟南陪同看望。
家裡的《日本圖案集》《圖案變化》《手工藝勞作》等工藝美術書籍,成了我花布圖案設計的參考。父親曾畫過變形葡萄圖案,後來我也設計過類似的圖案,被外國客商選中。父親的畫箱、三角蹬都成了我寫生的工具。父親喜歡吹笛子、笙、簫,我喜歡長簫悠遠哀怨的聲音。月明風清之際,父親的一曲長簫,永遠留在我腦際。父親很會扎風箏,兒時和哥哥放風箏,就是父親親自扎的“蜈蚣”風箏,帶給我兒時無盡的歡樂。
山水畫傳承
丁東齋曾師從於著名畫家劉實甫(字嘉穎1861-1902),而劉實甫則以江蘇虞山派王翬(字石谷)為學習臨摹對象,即四王“王鑑王時敏王原祁王石谷”之一。所以到上海新華藝科之前,父親的山水畫基本功已經非常紮實,深深打上丁氏烙印,沿著王翬--劉實甫--丁東齋--丁叔言--孫德庭這條二百年的山水畫軌跡,各種暈染皴擦,萬仞迭嶂和遠山浮雲 、枝葉繁茂和秋林蕭瑟、高山瀑布和流水漣漪、茅屋亭台和館舍屋宇、車舟旅途和人物點綴、大小點苔和輪廓勾勒、以及濃淡乾枯的墨色和淺絳青綠的賦色,掌握青綠山水崇尚傳統的畫風。“濰縣八怪”中郭味蕖於希寧陳壽榮赫保真四位為花鳥畫家,徐培基、孫德庭兩位為山水畫家,郭蘭村、馬長清兩位為人物畫家。
孫德庭的青綠山水,恪守傳統技法,特別遵守半工半寫的山水技法。當時美術為政治服務,傳統山水畫不符合要求,父親曾嘗試畫一些紅旗、水電站、農民等,但效果並不好,也違背父親的性格和藝術情結,所以堅持時間並不長。
六十年代青島工藝品外貿出口公司,往歐洲銷售中國傳統水墨畫,訂貨很好,很受歡迎。父親還是運用傳統技法,畫了很多模仿“四王”的山水畫。似乎在這裡傳統技法找到了發揮和用武之地。
青島的生活
1945年到青島任崇德中學美術教員,那時在青島的濰縣書畫家有於希寧赫保真陳壽榮、陳立先、高小岩、陳國翰、馬潔泉、王向明等人。1950年7月參加青島市中學教師美術研究會,商討編制中學美術教材。這些美術老師,後來都成為青島畫界的中堅力量,為繁榮青島的繪畫做出了貢獻。
1952年青島崇德中學畢業學生和老師合影。
(第三排左第一人為孫德庭)。
孫德庭
1952年青島崇德中學畢業學生和老師合影
1950年暑假青島市美術教員研究會留念
孫德庭
1950年暑假青島市美術教員研究會留念
排左二趙仲玉、左三張 鐸,中排左一王維堯、左二郭士奇、左三吳效安、左四孫德庭、左五陳起惠、左六赫保真、前排左一孫德育、左五李丹忱、左六陳壽榮。後來和其中的幾位成為畫友,經常來往,例如趙仲玉、赫保真陳壽榮、吳效安、李丹忱等人。
1949年後他政治熱情很高,組織學校的文體活動,軍樂隊,運動會等,曾擔任崇德中學工會主席。曾參加信號山路青島市文聯的“青島市水墨彩畫研究會”。參加過工人文化宮青島市畫展、俞劍華師生美展、陶瓷藝術美展、濟南趵突泉國畫展等。
四人幫倒台後,濰坊市博物館派韓金玉先生到青島家裡送邀請函。韓金玉先生和父親早就是熟人,所以這次見到韓金正是非常高興的。這是初次也是最後接受邀請參展。展出《黃山雨後》和《煙雨迷濛》不久,終因在長期折磨後病倒住院離世。
1977年4月濰坊市博物館給孫德庭的約稿函 這時離打倒四人幫僅僅半年,濰坊博物館已經預示到藝術的春天即將來臨,率先組織畫展。
厄運的開始
因為抗戰期間曾做過宣傳科中尉文書,成了重點審查對象。後來聽說像孫德庭這樣的人是錯斗,屬於“歷史清白”。
1957年大鳴大放,青島十一中學邀請他參加座談,當時政策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參加完座談會以後,他就高高興興的打點行裝,去了黃山九華山旅行寫生。他很重視寫生。莫乾山、雁盪山、天目山、普陀山、黃山、九華山,泰山、嶗山等都留下他的足跡。
本想把寫生稿子畫成山水畫,豈料從黃山回青就被學校點名,扣上右派帽子。青島市教育界“右派大軍”都在月子口水庫勞動,挖土、搬石頭,苞米餅子南瓜湯,營養跟不上。初冬就病倒了,我接他保外就醫回家治病,確診為肝硬化腹水,病情極為嚴重,肚子腹水脹得老大,褲子不能扎腰。山大醫院醫生診斷,都說不能救了,最後著名中醫陳鴻雪說:“我開個藥方,要是吃下了,能開始小便就有救。否則,我也沒有辦法了。”果然能尿出尿來,陳鴻雪的藥方救了他的命。
緊接著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遭到掛牌子、陰陽頭、抄家、批鬥、打掃廁所等殘酷折磨。8月26日紅衛兵到我家抄家。門口貼著“打到右派分子孫德庭”的大字報,整整白天和晚上,紅衛兵把家裡翻抄個遍。家中的古董玩器,書畫碑帖,黃賓虹汪聲遠等人的畫作、“同志畫社”社員集體照,俞劍華1962年左手書寫的楹聯,等等書籍也都統統付之一炬。紅衛兵用鐵條給他掛上大牌子,每次上街到學校,必須要掛在脖子上,發現不帶,要採取“革命行動”。
1957年後,基本在畫界銷聲匿跡。1962年全國畫家齊聚青島,父親曾經以個人名義邀請幾位老相識歡聚在“二松堂”,留下那張珍貴的紀念照片。但是公家組織的活動就被拒絕。後來青島市中學美術教員的業務活動,根本沒有資格參加了。
於希寧的交往
在父親眾多朋友中,和於希寧來往最多。1933年一起投考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父親入藝術教育系,於希寧進國畫系,師從黃賓虹潘天壽俞劍華等老師。當時新華藝專在上海打浦橋金神父路附近,倆人共同租住一間亭子間。亭子間門後,經常是堆滿了畫壞的畫紙,來不及處理,堆得高高的。兩個人從濰縣來到十里洋場的大上海,穿著鄉土氣息的靛藍布大褂,免不了被上海人輕看。倆人很少逛街,有次出門還被小偷偷去懷表。從1936年到1977年四十年間,結成了終生友誼。孫德庭在青島崇德中學教書,於希寧在山東大學標本室。1946年10月16日青島市《民眾畫報》在同一版面登載孫德庭山水畫和於希寧詩歌印鑑。倆人能出現在同一版面,說明倆人經常談論畫藝切磋,來往很頻繁。
孫德庭
民眾畫報
1946年10月16日青島市《民眾畫報》同一版面刊載於希寧的治印、詩歌和照片,以及孫
德庭的山水畫《雁盪龍湫》。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於希寧來信說,右肩膀肩周炎,每每作畫疼痛難忍,幾乎不能提筆,非常痛苦,後來經過治療好了之後,才開始到無錫梅園觀梅畫梅,畫了墨梅、紅梅、白梅。曾經給父親寄來毛主席詩詞“詠梅”的墨梅紅梅畫作,梅花題材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畫梅第一人”。那時,好多青島熟人,知道父親和於希寧的關係,都托父親向於希寧索畫。
1977年11月17日中午,於希寧公幹來青島,專程到我家看望父親,父親病重住院,家中沒人,寫了這個字條。晚上,我見到字條,立即趕往賓館,回訪於希寧先生,詢問了父親的病情,我請他在父親絕筆畫上題款。
孫德庭
字條
這張字條是於希寧孫德庭友誼的最後證物,於希寧在文藝春天即將來臨之際,惦記他的老朋友同窗,希冀將來共享春天。於希寧看望父親未晤之後25天父親黯然病逝,一段同鄉同窗的寶貴友情終於結束。
倆人1936年畢業,形成終生的俞劍華-孫德庭、於希寧-孫德庭的老師同學友誼連線,這種關係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將近四十年,這也是老輩知識分子典型的傳統道德教育的寫照。
那些年父親幾乎每年去濟南,到於希寧家,談藝術拉家常。雖然於希寧是大名鼎鼎的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但他並沒有輕待這位落魄的老同學,並不避諱孫德庭的政治處境,總是以老同學真心相待,只要於希寧有公事來青島。必定去孫德庭家探望。
1973年於希寧介紹父親到博山美術陶瓷廠,指導設計人員的山水畫。在陶瓷上畫畫畢竟和在宣紙上不一樣。後來在青島工藝美術服務部舉辦淄博陶瓷藝術展覽會,展出了父親畫的大型山水陶瓷花瓶,受到觀眾的歡迎。
“二松堂”的歡樂
1962年8月北京南京畫家齊聚青島,父親邀請俞劍華郭味蕖於希寧、徐培基來我家便餐,可以說是二松堂最為高興的一天。那時正是經濟困難時期,炒辣椒、土豆、小米稀飯加饅頭。席間由我備筆、研磨、鋪紙,俞劍華這位美術理論家,左手書寫“德庭”的嵌字楹聯:“德以有容大,庭為無爭安”十個斜方大字,可惜文革被燒毀,後請著名書法家高小岩先生補寫。
飯後到照相館留下永遠珍貴的紀念照片。後來山東藝術學院徐培基之子徐金堤來信要這張照片,我寄給他才傳播開來,成為畫家們回顧往事的重要史料。
孫德庭
合照
1962年8月25日師生同鄉青島留念
參加照相的有中央美術學院花鳥畫系主任郭味蕖(前左一)、美術理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俞劍華(前中)、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於希寧(後左一)、青島氣象台台長趙子明(後左三)、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徐培基(前左二)、中學美術教師孫德庭(前右二)、赫保真(前左三)、吳伯濤(後左二)、陳立先(前右一)、劉宗枚(後右二)、王效娟(後右三)、王向明(後右一)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陳大羽(前右三)等。
文革中期,怕被人舉報一直不敢畫畫,但並沒有摧毀畫畫的興趣。後來逐漸形勢好轉,他才開始悄悄作畫,得空就畫,畫畫成為唯一的精神寄託。特別是七十年代中期,還留下一些零散的畫作。著名美術理論家畫家邱振亮先生的評價,一個畫家的創作高潮期就是進入中老年之後,而父親這個時期,正是被剝奪了藝術創作的時期,被排斥在體制外,藝術才能完全被埋沒。這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父親和濰坊的徐培基是好朋友。他倆性格有些相似,實實在在。“濰縣八怪”中他二人是專攻山水的。徐老師1962年來青島,曾住在我家,住了好多天。兩位老友常常促膝長談。因為王效娟的關係,我似乎特別對徐老師有深刻印象。王大姐和我都搞花布圖案設計。她以前家裡窮住在徐老師家,和金蕙是要好的朋友。1964年我曾經拜訪過徐老師苟家巷的家。永遠忘不了,徐師母熬的厚厚的小米綠豆稀飯,熱騰騰的,濰縣的拉塌餅和韭菜炒雞蛋。好像記得徐老師有類風濕病,半躺在炕上。1962年父親撰寫《怎樣扎風箏》,曾多次到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徐培基幫忙蒐集了很多資料,拍攝了很多風箏照片。當時徐培基是副所長,在他大力支持下幫助下,寫成《怎樣扎風箏》一書底稿。1962年怎么可能出版這樣的民間工藝書籍?後來把此稿交給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保存保管,文革中不知去向。文革後期,父親開始寫點回憶錄,曾寫過《濰縣畫人名錄》,《怎樣裱畫》等,現在找不到了。
1977年8月一天,父親買早點,跌在水溝里。本來父親血壓高,這一跌,中風偏癱。9月我姐姐哥哥把父親接到張店住些日子,那裡醫療條件很方便。於是父親就去了張店大姐家。誰曾料到,這一去,竟然是訣別!
那時剛打倒四人幫,根本沒有社會服務機構,找了輛地排車,將父親拉到火車站。最難忘的事,父親在車廂里,艱難地抬起身子,朝著站台上的我們,揮手告別。在路上,還曾和我說,我到張店住些日子就回來。父親終於沒能再回青島,就這樣走完了悲劇的一生。
後記
縱觀父親一生,誠實善良,耿直不圓滑,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人生,正如邱振亮先生所說: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母親曾和我說過,父親在上海求學期間,曾和於希寧算過卦。後半生的生活實際,真是與卦書完全吻合。父親:居無定處、漂泊四蓬;而於希寧:金榜題名,飛黃騰達。母親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很平靜講了這個故事。不相信算卦,巧合而已。
父親在赫保真的畫上題字:
“聘卿髫年逢不長,努力丹青揚清芬,
少小同師學繪畫,老大各因境遇分,
君以勤奮享盛譽,我則疏懶淡桑聞,
敬觀佳作題數字,應為箴語勉後人。”
這也許就是父親一生的自我註解吧!
往事如煙,並不如煙。
孫基亮 寫於2015.1.25.
孫德庭作品附錄
孫基亮簡介
孫德庭
孫德庭
孫德庭先生之子 生於1940年10月 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流行色協會會員,青島紡織工程學會會員。從事花布圖案設計40年 ,多次獲得國家紡織工業部部級優秀設計獎,曾被評為《青島設計能手》。出版譯著《西方染織紋樣史》、《東西方紋樣比較》、《西方時裝圖解史》、《日本漆藝國寶松田權六》等。現在青島某高校教授日語。
孫德庭
《高山飛瀑秋韻圖》130x65cm
孫德庭
峭壁松海
孫德庭
山高水長
孫德庭
黃山雨後
孫德庭
泰山雄姿
孫德庭
《深谷疊瀑》113x44cm
孫德庭
《煙外漁歌》134x62cm

個人生活

《久違的紀念》--孫德庭畫展今日開幕
2015-03-01
彩青島系列美展嘉木美術館彩青島系列美展之71《久違的紀念》--孫德庭畫展今日開幕。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會長邱振亮(左一),青島市政協常委、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孟慶泰(右三),青島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樹慶(右二),濰坊市同志畫社理論部主任於建強(右一)等藝術界朋友前來祝賀。現場觀展的觀眾們對孫德庭生前作品發出由衷讚嘆。嘉木美術館歡迎您參觀這場“久違”的展覽,展覽日期為3月1日--3月6日。
孫德庭
孫德庭畫展開幕
【德以有容大 庭為無爭安】
寫在孫德庭先生作品展開幕之際
文 | 邱振亮
“德以有容大、庭為無爭安”詩句,是我國美術史論界泰斗、著名畫家俞劍華專為我市國畫家孫德庭先生所撰的嵌字楹聯。
孫德庭(1907年-1977年),名凝宗,字德庭,別號二松堂主。1922年參加“濰縣同志畫社”,受教於丁東齋與丁叔言兩位畫家。1933年,他與同鄉於希寧先生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就讀於藝術教育系,得到黃賓虹潘天壽俞劍華等名師的親授與指導。1945年,受聘於崇德中學美術教員,成為青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也是科班出身的少數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時,老先生已含冤去世二年。
畫家最佳的創作年齡段,他卻是政治上失去自由,在精神摧殘和生活窘困中走完人生。他的遭遇,是那個時代眾多知識份子和藝術家的共同遭遇,他的人生悲劇也是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對歷史的反思,像孫德庭先生這樣的社會精英人士絕不能被歷史遺忘,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們所創造的藝術財富,應該還他一個真實面目和公正評價。
孫德庭
合照
孫德庭先生以山水畫見長,藝術風格承襲清四王一脈,受以筆墨為中心的“正統派”思想影響頗深。他的作品力求筆筆得古人法度,熟練運用諸家的筆墨技法,具有紮實深厚的藝術功力。對傳統的繼承是南北宗兼收並取,為我所用,融仿古與求變於一爐,融細密清麗和蒼古散淡於一身。他皴染與勾勒兼長,渴墨點苔,山色蒼茫,渾古中又有秀潤之致,頗具新意。他的這種山水畫法,與他接受學院教育中學習黃賓虹潘天壽俞劍華等名家的技法與創作理念不無關係,同時與他師法造化,從自我的生活感受與藝術體驗密切相關。
還原歷史真實,是我們的責任,他們留下的遺產,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我們切切不可忘記丟掉。這正是孫基亮先生籌備這次展覽和印刷畫冊的意義、價值之所在。
孫德庭
合照
邱振亮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青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民盟山東省委常委
民盟青島市副主委
2015年1月2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