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席珍評傳/當代浙學文庫

孫席珍評傳/當代浙學文庫

《孫席珍評傳/當代浙學文庫》是201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席珍評傳/當代浙學文庫
  • 作者:王姝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9 頁
  • 定價:45.00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孫席珍評傳》將口述所得與書本材料兩相對照,鉤沉爬梳,終於全面呈現了孫席珍的文學創作與研究,以及先生許多不為人所知的革命經歷,並對之作出了不偏不倚的客觀評價。其中,如對孫席珍與魯迅、郭沫若、周揚等人的交往,大多同文學史上的重要史實有關,又同現代文壇的左右之爭密不可分。類似這樣的發現,大多從口述史實與原始資料中探尋而得,許多為第一次的解密,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王姝能沉潛為文,為孫先生勾勒了這樣一幅生動完整的畫像。
《孫席珍評傳》講述了: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浙江向有“半壁江山”之稱。除魯迅、茅盾、郁達夫等眾所周知的大家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優秀作家對現代文壇做出了獨特而卓絕的貢獻。孫席珍的文學創作,不管是新詩、散文還是小說,都在汲取五四土壤營養的基礎上開出了絢爛的花朵——被魯迅稱譽為“詩孩”,《槐花》、《五姝》等散文體小說,將“自敘傳”小說椎上了情理交融的新的高峰,為其贏得“京華才子”美譽,“戰爭三部曲”在法國、丹麥、日本等國先後節譯出版,“新鄉土小說”代表作《阿娥》被斯諾選入《活的中國》,並稱其為魯迅之外最喜愛的小說。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任教於杭州大學,致力於現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研究,以一人之力撰寫的西歐、東歐、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國文學史,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圖書目錄

第一章跳著念書的貧家稚兒
第一節沒落的家庭
第二節教會中學
第三節初到北大
第二章魯迅交口稱讚的“詩孩”
第一節盛讚“詩孩”
第二節師生情誼
第三節京華才子
第三章從“五卅”到“三一八”
第一節學生領袖
第二節《晨報》換帥
第三節師生暌隔
第四章與郭沫若在北伐途次
第一節連升六級
第二節南昌起義
第三節戰爭小說家
第五章北方左聯與特別黨員小組
第一節北方左聯
第二節北平五講
第三節《文史》文“禍”
第四節兩個口號
第六章“活的中國”與新寫實小說
第一節入選《活的中國》
第二節新鄉土小說
第三節江西政治講習院
第七章立身講壇的文學教授
第一節甘守清貧
第二節從反右到“文革”
第三節現代文壇實錄
孫席珍年譜
孫席珍著譯要目

作者簡介

王姝,女,1976年9月出生,江蘇南通人,文學博士,副教授。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浙江省作協會員。在《文學評論》、《學術月刊》、《民族文學研究》等期刊發袁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主編、參編專著與教材9種。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2項。為《浙江作家》、《文化交流》專欄撰稿人。2010年入選浙江省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2009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

序言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浙江向有“半壁江山”之稱。浙江作家可謂群星璀璨:除魯迅、茅盾、郁達夫等眾所周知的大家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優秀作家對現代文壇做出了獨特而卓絕的貢獻。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浙籍現代作家進行了巨觀而全面的研究,如“文學浙軍與吳越文化”、“浙江20世紀文學史”等。但具體作家的個案研究仍有值得開掘的地方。一是已有的作家作品個案研究多為以前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與方法都略顯陳舊;二是由於受歷史政治或社會原因的影響,或是難以納入現有的學術框架中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及文化史意義被逐漸遺忘,淡出人們的視野。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曾經目擊過現代文學現場的作家後裔、親友、學生,漸漸失去跟蹤線索,他們鮮活的直接記憶、他們保存的一手資料更是亟待激活與搶救。因而,為豐富文學史的多元面貌、復活歷史記憶,除了巨觀理論的研究之外,對一些已被淡忘的重要作家的具體研究顯得尤為迫切。現代文學紹興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員,被魯迅稱譽為“詩孩”、後又擔任北方左聯書記的孫席珍就是這樣一位值得關注的對象。
孫席珍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開始創作。他的“小詩”創作,出現在冰心、宗白華等人的“小詩體”漸漸消歇,新格律詩又尚未成熟的時期。他將“小詩”鋪陳為抒情長制,兼具徐志摩的抒情與冰心的哲理之長,成為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過渡,魯迅、劉半農等贊他為“詩孩”;他的《槐花》、《五妹》等散文體小說,是對郁達夫“自敘傳”小說的繼承與創新,筆致清麗細膩,彌補了郁氏“自敘傳”多狂呼而少情思的不足,更能在創造社的心靈自敘之外塗抹上文研會的社會寫真背景,從而將“自敘傳”小說推上了情理交融的新的高峰,為其贏得“京華才子”美譽;親歷北伐戰爭的孫席珍奉獻了“戰爭三部曲”,馮乃超、沈從文、馮雪峰等紛紛撰文評價,法國、丹麥、日本等國先後節譯出版,孫席珍亦被稱為“戰爭文學家”;而在30年代的北平,孫席珍擔任北方左聯的領導人,他的“新鄉土小說”代表作《阿娥》被斯諾選人《活的中國》,並稱其為魯迅之外最喜愛的小說。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上述文學創作實績並未得到充分的肯定與評價。這可能與孫席珍的文學觀有關。從文學走向革命的孫席珍向來認為文學應當是有所為的,但又不滿於左翼文學粗疏空淺的標語口號式寫作。這樣一種文學態度自然有些兩面不討好的尷尬。於是在與現代評論派、革命文學、“兩個口號”的論爭中,孫席珍往往陷入論爭雙方的中間立場。對於現代文壇的人事糾葛、思想鬥爭,孫席珍是身處其中,又作出了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
孫席珍是創作與研究並重的文學教授。早在30年代,他的《近代文藝思潮》、《高爾基評傳》、《辛克萊評傳》、《英國文學研究》、《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等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或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後以一人之力撰寫的西歐、東歐、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國文學多為填補空白之作。受國家教育部委託,由先生主持翻譯默雷的《古希臘文學史》,至今仍是研究希臘文學的權威力作。
我在50年代曾親受教於孫先生,他在課堂上幽默風趣,很能啟發聽者的學習熱情。先生博聞強記,常常只用香菸盒紙一張,略作標記,便可對學生侃侃而談,滔滔萬言不能止。王姝是我的學生,她自2006年年末起,便來向我請教,開始研究孫席珍。幾年來,她認真積累、檢索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又多次採訪孫席珍先生的親友、學生,將口述所得與書本材料兩相對照,鉤沉爬梳,終於全面呈現了孫席珍的文學創作與研究,以及先生許多不為人所知的革命經歷,並對之作出了不偏不倚的客觀評價。其中,如對孫席珍與魯迅、郭沫若、周揚等人的交往,大多同文學史上的重要史實有關,又同現代文壇的左右之爭密不可分。類似這樣的發現,大多從口述史實與原始資料中探尋而得,許多為第一次的解密,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王姝能沉潛為文,為孫先生勾勒了這樣一幅生動完整的畫像。這部著作不但豐富了浙江作家的個案研究,而且於私的角度來說,這恐怕也是師生間薪火相傳的另一種形式吧,故我樂於為之向讀者推薦,是為序。
2013年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