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山峰
孫家山又名桅尖山,此山北側為晉代孝子孫通居所,由廟嶺、梅嶺、大桅尖、二桅尖、三桅尖、馬腰山、東嶺7座山頭組成。其中,大桅尖為最高山頭。
廟嶺為孫家山北麓一條向下的山體,因山上曾建有祗圓寺而得名。連雲港建港前,孫家山北側山體陡峭,險峻巍峨;西面延伸入海,有一天然平台,距海面高約兩米,相傳西漢名士蕭望之曾垂釣於此,故名釣魚台。雲台三十六景中的“釣台夜月”即是此處。在釣魚台崖壁上,曾留有隋代王謨、宋代趙東、金代宋蟠、明代郭鋐等人的摩崖刻石。
歷史事件
1930年11月,鐵道部決定於隴海鐵路新浦站至大浦站之間增設新浦旗站(今新浦東站),修築隴海鐵路新浦旗站向東延伸至老窯(今連雲站)段及連雲港港口;
1932年8月5日,隴海鐵路新浦旗至老窯(今連雲站)段開工建設,新連段由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撥款117萬元,隴海鐵路管理局自籌183萬元;
1932年4月,隴海鐵路新浦(旗)至墟溝段40千米建成,開行新浦至墟溝客車;同年8月,墟溝至老窯段鐵路開工建設;
1933年,隴海鐵路在孫家山設臨時車站;同年7月1日,承包連雲港築港工程的荷蘭人在老窯開工建設;同年11月21日,隴海鐵路管理局投資5萬元興建的老窯孫家山臨時木質結構碼頭竣工,中國招商局的“同華”號貨輪靠泊孫家山臨時碼頭,進行首次進港裝貨1176噸,開國內水陸聯運先例;
1934年,隴海鐵路東端終點——連雲港站(今
連雲站)竣工通車;
1936年1月,連雲港一號碼頭全部竣工,有3000噸級泊位3個;
1938年5月至1939年3月,日本海軍第四艦隊進攻連雲港期間,國民革命軍游擊第八軍第一總隊李浩部與第五十七軍第三三四旅六六七團萬毅部、六六八團崔錫璋部、六七二團白喜祿部等曾先後駐守孫家山,阻擊日寇的輪番進攻。根據日軍《連雲港陸戰隊狀況申告書》(昭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中繪製的連雲港地圖顯示,孫家山所在的區域被標註為“中央陣地”。
1970年代,連雲港廟嶺港區為新建煤公司、三公司、貨櫃公司、四公司等碼頭,在孫家山周邊實施爆破填海,使得整個廟嶺山只剩下孫家山隧洞部分山體;
1984年1月至1989年5月,在馬腰山處鑿通山體,建成長達3641米的連雲至宿城的雲台山隧道;
2009年6月,東隴海鐵路中雲至連雲港東段實施電氣化改造工程,孫家山隧道被迫拆除。至此,孫家山伸入海中的山體突出部已完全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