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儒泳
- 外文名:Sun Ruyo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27年6月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
- 主要成就: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種群的科學管理與數學模型》《生態學與人類》《動物生態學原理》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27年6月,孫儒泳出生於浙江寧波。
1949年,孫儒泳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學習。
1951年,孫儒泳提前半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助教。
1952年,孫儒泳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轉正。
1953年,孫儒泳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
1954年,孫儒泳保送到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師從動物生態學家納烏莫夫(HAYMOB)教授。
1958年,孫儒泳獲得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國,繼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1978年晉升)、教授(1984年晉升)、博士生導師(1986年被聘)、生物系副主任、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3年,孫儒泳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孫儒泳以8個季節的實驗資料,證明地理上相距僅110公里的兩個種群間存在著靜止代謝率的地理變異,它平行地出現於兩種小嚙齒類,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和森林中的歐鼦(Clethrionomys glareolus),從而為獸類提供了地理物種形成假說的生理生態學證據,同時,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研究長爪沙鼠(Merionesu nguiculatus)代謝率隨環境溫度變化,發現靜止代謝率與平均每日代謝率的變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為主要參數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應予以修正;提出恆溫動物的恆溫能力的一個新指數,在套用上優於Ricklef指數;發現晚成性根田鼠的體溫調節能力的胎後發育呈“S”型,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早在1954-1958年的博士論文中,他以兩地區的兩種鼠、在8個季節中測定的大量實驗數據證明,棲息在相距僅百餘公里的兩地理種群間存在統計上顯著的生理生態特徵的地理變異,為獸類地理物種形成微小階段提供生理學證據。此結果為蘇聯納烏莫夫的“動物生態學”教材所引用。與此同時,他又提出地理變異季節相新概念。在1967年出版的國際生物學計畫(IBP)文集中,IBP陸地次級生產力研究權Petrusewics評價此工作是當時鼠類能量代謝研究中僅有的系統工作。
協方差分析
60年代,孫教授研究了中國大家鼠屬能量代謝和水代謝,闡明與棲息生境相適應的種間差異,並在電子計算機尚未普及情況下引入協方差分析,促進了中國脊椎動物生態學研究中數學的套用。
隨著70年代末國內形勢的變化,他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發展,由描述鼠類的生理生態牲,深入到生理生態特徵和能量代謝的機理研究。在能量收支研究中,他通過探討每日平均代謝率與靜止代謝率的關係,提出Weiner的能量收支預測模型需要修正。這引起來華專家重視,推薦到西德Oecologia發表。在體溫調節的個體發育研究中,他發現晚成鼠的胎後體溫發育分三階段,呈S型發育曲線,並將體溫調節胎後發育過程數學模型化,據此能預測胎後不同時期的體溫調節能力。他又根據田鼠的體溫發育特徵,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優於Ricklef指數的恆溫能力指數,可對不同物種動物的恆溫能力進行定量比較這些工作引起國內外學者興趣和關注,1989年美國《生理動物學》聘他為該刊編委。
動物對低溫的適應產熱和胎後產熱發育
近年來,孫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從亞細胞水平上研究動物對低溫的適應產熱和胎後產熱發育,將中國獸類生理生態學研究由個體水平推向細胞水平。證明了晚成鼠體溫發育的S型曲線,正是與其細胞的產熱發育相關,並證明生活在不同棲息地的野生小哺乳動物,對寒冷的生存對策之一,是通過提高專性產熱及非顫抖性產熱,同時又表現出能量代謝上的地理變異。
在實驗技術上,他套用同位素標記水技術,測定野外自由生活田鼠的水代謝,比實驗室內飼養條件下的測定更為真實。
他進行了多方面行為生態學研究。對布氏田鼠婚配製度和繁殖行為,由直接觀察深入到實驗研究;對高原鼠兔繁殖的季節性研究追溯到神經內分泌機制,證明了松果體的褪黑激素的重要作用;在與英國聯合培養博士生的過程中,進行了野生小家鼠的行為發育、化學通訊、親緣識別等行為生態學的前沿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擴大研究領域
為更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孫教授將生理生態學研究擴展到魚類。1977年在北京市重點課題“機械化養魚綜合技術研究”中,進行了羅非魚雄性化、最適生長溫度和耗氧量研究,其結果於1982年在澳大利亞的國際太平洋生物地理學學術會議報告時反映熱烈,索取論文者達20餘單位。1986-1989年他帶領博士生開展南方鯰能量收支的研究,其論文被評為國內魚類能量學首次系統研究。1992年他又帶領碩士生進行密度、規格、箱型對水庫小網箱養魚實驗獲得平均226kg/m3的高產。由於孫教授對漁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3年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漁業顧問組成員至今,1987年聘為北京市科委《網箱養魚對密雲水庫水質影響》重點課題諮詢組長。
在獸類種群生態研究中,孫教授也取得一系列成績。他不畏艱難,長期野外觀察、實驗,在東北針闊混交林、內蒙草原、青藏高寒草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早在1959年他就參加了森林腦炎自然疫源地調查,對鼠類宿主進行生境分布、季節消長、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態等基礎研究,為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生態研究起了示範和促進作用。
其中雄性繁殖強度研究具有獨創性,對預測數量變動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孫教授克服困難連續四年參加鼠疫疫源和流行規律研究,當1988年全國鼠疫病防治基地成立時,他被聘為顧問。80年代他結合中國科學院海北生態系統定位站研究,進行鼠類標誌流放、巢區、生命表、繁殖生態和次級生產力的系列研究。在參加農牧區鼠害綜合防治的“七五”攻關中,開展鼠類種群生理年齡結構與繁殖生態關係、空間格局與數量的季節和年變動的研究。其中種群生理年齡結構研究在理論上具有獨創性,尤其是把當年鼠參加繁殖行列旺盛度定量化,具有預測種群動態價值。他帶領碩士生進行藏系綿羊最優種群結構和出欄方案研究,此成果已被套用到馬鹿飼養種群,為生產帶來了效益。
- 學術論著
孫儒泳撰寫和參與撰寫的專著、譯著、高校教材等共16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10餘篇。他獨著的《動物生態學原理》獲第二屆高校教材評審全國優秀獎和1992年全國教學圖書展一等獎。
孫儒泳:Geographic variation of som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tus arvalisand Clethrionomus glariolusin Moscow region. (in Russian)。Thesis of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部分譯文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9, 1962.
孫儒泳、方喜葉等:柴河林區小嚙齒類的生態學。Ⅰ. 生態區系和數量季節消長。動物學報,14(1):21-36, 1962。
孫儒泳、方喜葉等:柴河林區小嚙齒類的生態學。Ⅱ. 垂直分布。動物學報,14(2):165-173, 1962。
孫儒泳:對以耗氧量作為化學體溫調節強度指標的意見。動物學報,15(1):44-48,1963。
孫儒泳、黃鐵華:褐家鼠和社鼠耗氧量研究中方差分析的套用。動物學報,19(3):282-292, 1973。
孫儒泳,(2001)《動物生態學原理》(第三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孫儒泳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十六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六項獎勵。
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孫儒泳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他從原蘇聯留學回來後,就開始翻譯、編寫動物生態學實驗教材,同時籌建實驗室,白手起家,組織助教和講師設計製造溫度選擇儀、自發活動記錄儀等等。辛勤的奮鬥終於使北師大生物系成為全國最先開設實驗生態學課程的兩個高校之一。
對他們嚴格要求,並充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他極認真地指導研究生論文的選題、實驗設計和總結寫作。在確定論文題目時,他注意到發揮每個研究生的特長、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並經反覆討論才確定。對在實驗中和總結寫作中出現的問題,他都詳細地批改,並和學生進行細緻充分的討論,使學生學到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領略了他淵博的知識。因此,學生喜歡登門拜訪請教問題。
- 教授課程
孫儒泳曾為本科生講授動物生態學、脊椎動物學、生物統計學等課程;為碩士研究生開設動物生理生態學、高級生態學及獸類學課程,對中國高等學校動物生態學教學做出重大而較全面的貢獻。
孫儒泳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每次上課他總認真備課,反覆推敲,因此他講課邏輯性強,融會貫通,深入淺出,要領條理清晰。學生反映“聽孫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心裡特舒服”。那怕只有一位研究生聽課,他也照樣一絲不苟的準備,精湛的課堂講授,反映了他那嚴謹的治學態度。
- 編寫教材
孫儒泳非常關心國內外生態學科的發展,不斷蒐集新資料補充豐富教材。他編著的90萬字的《動物生態學原理》一書,內容極為豐富、新穎,科學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強,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是一本難得的好教材,引起國內外同行注目,為國內不少大學選用為動物生態學教本,並為台灣中國時報組織專家評選推薦為十本大陸書之一(科學方面僅2本)。
- 指導學生
孫儒泳先後培養碩士生13名,博士生10名,進修教師5名,訪問學者和博士後各1名。在這些人才中,有些已破格提升為教授、副教授、研究所副所長。有4名碩士畢業後又去美英攻讀博士學位。
孫教授為人正直,作風正派,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儘管他工作很多很忙,但是每當他收到一些年輕同志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信件,向他請教或請求幫助時,他總是熱情地給予回答,積極地幫助解決。他積極參加社會學術活動,組織生態學電視廣播,主辦生態學先進理論和方法學習班,為黨政幹部、鼠防占線幹部編寫了不同類型的生態學教材和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等,對全國的學術交流、科普和教育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他參加了全國自然科學規劃;1983年,任教育部編制15年科技發展規劃生態學長;1988年,參加中國自然科學基礎性研究現狀與對策調研工作;1991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託編寫中國生態學科技工作做出一定貢獻。
榮譽表彰
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任職
孫儒泳曾任中國生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生態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北京市政府水產科技顧問團成員,《生態學報》和《獸類學報》副主編,《動物學報》和《動物學研究》編委,美國《生理動物學》(Physiological Zoology)編委。現任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蟲鼠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師範院校科技教育顧問。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生態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
人物評價
孫儒泳在動物生理生態學和種群生態學領域耕耘40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中國獸類生理生態學研究的開創者。他將脊椎動物生理生態引入中國,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果,為中國獸類生理生態的開創和發展做了了重大貢獻,成為該領域的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