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來奎

孫來奎 (1922~1971年),學名壽凱,又名鐵鏈,河北冀州市南午村鎮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來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孫來奎從19歲開始,從事說唱藝術活動。1941年的一天,孫來奎經過一個橋洞,見人們正圍著街頭賣藝的聽書,他象被磁鐵粘上一樣,直至說書的收了場才不情願地離去。此後他日日工閒聽書,逐漸著了迷,且見說書攤斂錢不少,就萌發出“學藝謀生以養家”的念頭。他用半月的工錢,買了《濟公傳》唱本,用舊竹筒做了副節板,憑藉自己的犟性和天賦,摹仿所見藝人的“作派”,哼嘰著大鼓“頭板、二板、三板”等基本曲調,起五更睡半夜敲擊著節拍板片,記熟了唱詞,端午節前夕,大連街頭出現了一個“撂地”賣藝的青年說書人。後他托門拜師,刻苦勤學,才華大顯,22歲時在大連書行裡頭角嶄露。

主要作品

他演唱的長篇大書《呼家將》、《楊家將》等,深受民眾喜愛,在關東很有名氣。

人物經歷

民國34年(1945年)大連解放,他以特有的藝術靈感和飽滿的熱情,探索創作道路,接連編唱了不少新鼓詞,有《慶祝解放》、《文盲吃虧》和《農村樂》等,緊跟形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祖國新貌,有些段子被大連市廣播電台錄製播放。他還擔任了大連書詞聯合會負責人。
新中國建立前夕,孫回到故里,為家鄉人民演唱鼓書,足跡遍布冀縣(今冀州市)、南宮、威縣的較大村鎮。他“放下鼓板拿起鋤桿,放下鋤桿又拿起鼓板。”他既演唱傳統曲目,也演唱自編新鼓詞。抗美援朝時,他編唱了《可愛的祖國》;開展互助組運動,編唱了《互助組的棉花》;合作化高潮時,編唱了《二大娘下地》等。這些新曲目對當時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起到積極鼓動作用。
孫來奎博採眾家之長,行腔雄渾,字正韻圓,口齒清楚,節奏明快。他靠說唱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書中喜怒哀樂,通過他逼真演唱引起聽眾共鳴。
20世紀50年代是他創作和演唱豐產時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藝工作室編選、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孫來奎鼓詞選》。田光所撰《孫來奎的創作道路》一文,對孫來奎創作和演唱給予高度評價。
1953年,孫來奎作為民間藝員參加了河北省曲藝觀摩演出。1958年全省曲藝大匯演,他編唱的《新舊接生法》博得全場喝彩陣陣,獲作者、演員一等獎。同年在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中,《五千一》的創作與說唱使他一舉榮得“曲藝標兵”的稱號,聲名鵲起。
1958年,他被安排在河北省文聯,先後在省曲藝隊、天津戲曲研究室、保定曲藝學校工作。1958年,孫來奎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曲藝》雜誌發表文章,號召全國曲藝工作者“學習孫來奎,趕上孫來奎”。1961年,全國曲協授予他“曲藝標兵”稱號。同年,在全國文藝界群英會上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併合影並參加了天安門城樓國慶觀禮。
孫來奎後再返故鄉。回鄉後,請孫來奎說書的接踵而至,他帶著為自己伴奏的外甥張世卿走鄉串村,在基層巡迴演出不辭辛苦,演唱的有《平原槍聲》、《抗日游擊隊》等現代書。從不恃藝高而漫天開價,農民喜愛這個鼓書匠,他同時通過大鼓曲藝形式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占領了農村文化陣地。1962年12月,他應聘為政協冀縣三屆委員會委員,並在一次全會上當選為常委。
1971年,49歲的孫來奎不幸病歿於故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