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嶼秋色圖》是明代畫家王問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無錫市博物館。
此畫構圖明快空曠,集中刻畫自然景物的某一主要特色。畫面上湖水浩渺,暮色蒼茫,秋意正濃。近景突兀聳立的巨岩峭壁,剛健雄渾,岩間坡石上的樹叢蘆葦,蒙茸茂盛,不加雕飾,自然生動,給人以渾厚樸實中寓俊秀的印象。遠處的緒磯以淡墨渲染,疏朗有致。此幅整體筆墨老辣拙樸,渾厚凝重,一氣呵成,極具立體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嶼秋色圖
- 幅式:立軸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17.8厘米,橫54.1厘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王問
- 現收藏地:無錫市博物館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幅左側為寬闊湖水,浩淼遼闊,漫無邊際,暮色蒼茫,正是濃秋季節。畫幅的下端為巨岩堆疊,岩石四周為雜樹和蘆荻所匝同,顯現山草木蔥鬱的野趣。畫幅右側懸崖峭壁,山崖陡險,突臨江邊,岩石上樹木濃郁,有的樹木挺立在山巔,有的樹木沖天向上,似與天水相連,有的樹木枝葉橫出伸向畫面中間,有雜木倒懸在峭壁上,岩間坡面蘆草叢生,顯得生機勃勃。遠處為渚灘,隱隱約約,以闊筆一掃而成,再用淡墨渲染,顯得疏朗悠遠,意境深邃:岩壁下湖面有一艘船隻正在行駛,船尾上的船夫正在使勁地撐著篙快速使小船行進、船頭坐著一位長者,身穿寬服長袍,正扭首回頭凝望,流露出悠然自樂的神態。船夫與船頭的長者,神態生動,畫畫中部畫有一群低飛小鳥,一掠而過,更增添了整個畫面的活躍氣氛。
此畫幅左側有自題五絕一首:“殘陽在孤嶼,鼓棹更停適。嘆蓼行可搴,間晴共秋色。仲山王問寫”。
藝術鑑賞
此畫構圖明快空曠,從畫中不難看出,全畫採用輕重、濃淡、動靜的相互對比與襯托,這是此作品明顯的特點之一。畫中人物筆墨不多,僅寥寥數筆,刻畫得生動自然,形神具全。長者手執羽扇,回首遠眺,神態自然,悠閒自得。長者的情緒,正是王問辭官歸隱後的自我寫照。王問曾授戶部主事,後辭職歸里,隱居於無錫南郊蠡湖寶界山,以書畫自娛。此畫觀之,既有平遠感,又有高遠感,作者除了遵循近濃遠淡的藝術規律之外,還非常注意把濃墨散開,從山巔至山腳下,都有濃樹濃點,正如蔣驥《讀畫紀聞》中說的“遠淡之外,仍可作濃墨。”王問的此畫在濃淡處理上可謂恰到好處,能產生參差有致的藝術效果,這是此作品的妙處之所在。
作者簡介
王問(1497—1576),明代畫家,字子裕,學者稱仲山先生,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戶部主事。工書善詩,亦精繪事。後擢廣東按察使僉傅事,行至湘江,賦詩十二章謝歸,旦夕侍父,不再有仕進意。晚年築亭於太湖濱宅界山,興至則為詩文及書畫,二年不進城。書法五師承,而風骨遒勁,人稱其類米芾、黃庭堅。畫則掃棄纖弱之習,引紙濡墨,點染山水,人物,花鳥,別具蹊徑,蒼古精妙,論者謂:“格近南宋,不入吳派:”卒後門人私謚“文靜先生”。傳世作品有《為左汀寫山水》卷、《聯舟渡湖圖》卷,《漁樂圖》、《絕幟圖》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