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大傳1:早年求學之路

季羨林大傳1:早年求學之路

季羨林大傳1:早年求學之路》涵蓋了季先生青少年時期三十五年的人生經歷。作者攝取了季羨林求學時代許多生動片段,讓人們通過這個平台走近季羨林,一睹他當年熱愛讀書、刻苦治學、追求真理的風采,這對當代人提高人文素質和知識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季羨林大傳1:早年求學之路
  •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頁數:339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梁志剛 胡光利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841202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季羨林大傳1:早年求學之路》編輯推薦:《季羨林大傳》三部曲真實地反映出季羨林先生的光輝一生,全面地闡述了季羨林先生的傑出貢獻。《季羨林大傳》共三部,百萬餘字,千餘幅圖片,是迄今國內出版界首部多卷本大型季羨林傳記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全國名人傳記圖書中的優秀作品。作者胡光利、梁志剛是季老的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在深入學習和研究“季羨林學”的基礎上寫作此書的。作者掌握大量的翔實資料,經過獨立思考,在充分肯定季羨林先生的主流核心思想的同時,實事求是、細緻入微地剖析季老一生的思想軌跡、心路歷程、情感脈絡和利害得失,做到褒而不俗,揚中有抑,一分為二,瑕不掩瑜,還原一代學術大師的“真我”。
第一部《早年求學之路》,涵蓋季老青少年時代35年的人生經歷,對於激勵和鞭策21世紀青少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熱愛讀書、追求真理的風尚和理念,提高人文素質和知識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胡光利,1944年3月生於遼寧蓋州。1964年7月熊岳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學習印地語。1969年7月大學畢業在新疆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工作,任副營職翻譯。1978年8月部隊轉業在遼寧大學歷史系(現為歷史學院)世界史教研室工作,歷任教員、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科研方向為世界古代史和印度歷史文化,曾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遼寧省第二屆文學翻譯獎、遼寧省第六屆傳記文學獎。1980年-1982年在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學習梵文,1993年-1994年在尼赫魯大學印度斯坦語言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胡光利,1944年3月生於遼寧蓋州。

專業推薦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胡適
這樣,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因為,在我見過的諸多知名學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這樣的就難於找出第二位。
——張中行(編審)
我所認識的季先生,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於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這四個字正是表現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
——饒宗頤(教授)
臨清季先生,執教京師太學已逾半個世紀,弘宣我華夏民族之文化不遺毫髮之餘力,立足東方,笑對當世,頭白年高,青山無夢,不待尊禮,而國老儒宗矣。
——劉夢溪(原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我可以繼續地寫季羨林,寫他有尊嚴的人格,他對於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於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的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的象徵。他毫不追求權力、財富,或者被人頌揚,他整個地獻身於他的國家中國和中國人民,還有他不動搖的忠誠,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榜樣。
——韓素音(英國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學家之一。他在佛學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領域知識淵博,並因此廣受尊重。他將印度典籍譯成中文。對增進中國對印度文化的理解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感謝他對印中關係作出的巨大貢獻,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蓮花獎”。
——曼莫漢·辛格(印度總理)
在哥廷根大學的歷史上,曾經產生過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我看來,季博士就是我們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績,與哥廷根大學歷來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榮譽相當。
——費顧拉(德國哥廷根大學校長)

圖書目錄

推薦序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徐光榮
引言回歸故里的英靈梁志剛
國小篇
第一章走出官莊
第二章頑童讀書
中學篇
第三章少年英才
大學篇
第四章清華學子
第五章執教中學
留學篇
第六章離鄉去國
第七章小城春秋
第八章烽火歲月
第九章歸國之路
第十章回到母親的懷抱
附錄季羨林大事年表
後記

後記

為紀念季羨林先生百年誕辰,緬懷季老的豐功偉業,繼承和弘揚季老的為學為人精神,表達對季老的敬仰和感激之情,2011年我們撰寫完成了《季羨林大傳》這部作品,但未能如期出版。轉眼間又過去一年,《大傳》終於要與廣大讀者見面了,我們自然很高興,想要再說上幾句,以便有個交代。
全傳共分三部,分別為《季羨林大傳I——早年求學之路》、《季羨林大傳Ⅱ——北大治學生涯》和《季羨林大傳Ⅲ——最後十年》,總計百餘萬字,八百佘幅圖片,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出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歷程。
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我們首先得到了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並參考了季老的親人、朋友、學生回憶、評論季老的著作和文章,採用了他們拍攝的季老照片,以及季老的恩師好友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對徐光榮先生為本書作序及王樹英先生的關心和指導深表謝意。
還要感謝哈爾濱出版社社長陳春林先生、副社長顏楠女士。2006年該社曾出版五卷本《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反應良好,隨後又計畫出版全六冊季老傳記,但未能如願;如今這部傳記作品終於問世,足見哈爾濱出版社高瞻遠矚,慧眼識珠,對宣傳以季羨林精神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關注和重視,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苦。
季老的山東小老鄉、原聊城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現遼寧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靳慶柯、高源先生不辭辛苦,認真負責,精力旺盛,積極參與收集整理資料和圖片等工作,並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體現了青年一代對季老的仰慕和崇敬,表達了奮發圖強、繼承季老遺志的信念和決心,在此特別感謝。
還有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李春光、王曉岩、高榮斌、田瑞雪、陳海源、楊永鵬諸位老師,他們為提供有關資料和圖片、審核書稿和翻拍照片做了許多工作,在此一併感謝。
我們已退休多年,但始終不忘季老的教誨,每日仍堅持讀寫,除了繼續思索和探究關於本專業的一些問題,還在學習、思考但還談不上真正研究“季羨林學”。我們深感季老的這部大書一輩子也讀不完,只好留給子孫後代繼續讀下去。季老謝世後,我們即萌生了為季老立傳的想法,認為這是作為弟子當仁不讓的頗有意義的事情。兩年多來,在本來十分冷清和寂寥的環境中,我們則進行了緊張的寫作,從而平添了幾多生活樂趣,經歷了心靈淨化,獲取了精神寄託,並確信本傳的出版將會對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多有裨益。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謬誤和不足在所難免,亟盼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教。

序言

20世紀50年代,我就熟知季羨林的名字了。當日寸,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提出了國家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印關係走進了蜜月期,北京隆重上演了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七幕詩劇《沙恭達羅》,這部劇描寫了印度淨修女郎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戀愛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在首都引起了轟動。熱衷文學的我曾專門到圖書館借《沙恭達羅》中譯本來讀,優美的譯文令我動情,從此,譯者季羨林的名字同沙恭達羅一樣,深嵌在我的記憶中。
沒有想到的是,50年後,以《玄奘畫傳》飲譽文壇的遼寧大學胡光利教授,攜來與他的老同學、國家檔案局原司長梁志剛先生合作完成、即將由哈爾濱出版社傾力推出的《季羨林大傳》大樣,索序於我,令我誠惶誠恐。我深知,季先生是20世紀中國學界和文壇之巨匠,以我之淺識,實難承命。但是,胡教授其情甚篤,誠懇有加,卻之不恭,我只好抱著拜讀學習的心態嘗試為之了。
《季羨林大傳》上、中、下三卷,是浩浩百餘萬言的巨著。初讀時,很怕難以卒讀。但讀著,讀著,我深深被胡、梁兩位先生新著的恢弘建構、精彩敘述、傳神勾描、深情抒懷所打動,所吸引,隨著他們展開的人生長卷,一位堪稱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國學術泰斗的鮮活形象在我的眼前逐漸豐滿、高大起來,令我景仰,令我感佩,令我親近,令我思味。
191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清平(今臨清)官莊的季羨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以九十八歲高齡辭世。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國20世紀到21世紀初近百年的歷史,從一個貧苦農家子弟成長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東方文化大師、教育家,在語言學、文化學、印度學、歷史學、佛學等領域成就輝煌,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還是當代著名文學家,在散文創作、文學翻譯、比較文學、民間文學和文藝理論諸方面碩果纍纍,對我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產生廣泛影響。季先生博大精深的學術造詣,偉岸崇高的人格品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珍視,更應學習、繼承與發揚。
《季羨林大傳》的作者胡光利、梁志剛兩位先生都是季先生20世紀60年代在北京大學擔任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時的高足,面聆教誨,多得親傳,又有近半個世紀的交往與情誼,對季先生的生平業績有較深的了解。特別是在季老辭世後,他們懷著對先師的敬愛之情,兩年來不辭辛苦,蒐集、整理季老的遺著、遺照,精讀細品,以恭謹審慎的態度和深摯的情感,夜以繼日地趕在季羨林先生百年誕辰之前完成了這部皇皇大著,在多方面顯示出獨具的特色與魅力。尤其在結構上,兩位作者是頗費一番心思來建構這部鴻篇巨製的,它以季先生的九十八年人生歷程為經,以近百年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巨大變革為緯,演繹出一幅具有歷史縱深感的史詩般畫卷。
大傳的上卷《早年求學之路》,涵蓋了季先生青少年時期三十五年的人生經歷,從走出官莊、濟南求學、清華發軔到負笈德國,學習德語、英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語言。作者攝取了季羨林求學時代許多生動片段,精心營構出一位時代人的成長平台,讓人們通過這個平台走近季羨林,一睹他當年熱愛讀書、刻苦治學、追求真理的風采,這對當代人,尤其是21世紀青少年提高人文素質和知識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大傳的中卷《北大洽學生涯》,記述了季羨林先生1946年從德國歸來後,在北京大學長達五十年的教學、科研經歷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季先生對中國20世紀學術發展的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