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清同治《蒼梧縣誌》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定猛陵縣,唐貞觀八年(634年)更名為孟陵縣,經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開寶五年(972年)止,作為縣治所在地,它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沿革,為古代嶺南已撤銷的縣中存在時間最長的縣城之一。孟陵建縣初期轄地較為廣闊,包括今平南縣、藤縣和蒼梧人和、嶺腳等地。至東晉魏武帝(345年--361年)後,孟陵轄地縮小到今人和、嶺腳一帶。
1963年和1987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夏郢鎮義兒沖、金魚嶺採集到原始人製造和使用過的石鑿、石刀、石斧,有的是打制石器,有的是磨製石器,都具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明顯特徵。在人和鎮旱田頭背後山上發現原始人類使用過的石片、石核、砍伐器等,式樣不多,均為一面打制,呈半月狀,鋒利尖銳,河卵石質,有的是一次製成,有的是經過二次打制加工。在長發鄉東岸長發中學西側至下游外旺國小一帶山坡,發現打制石器,石料為鵝卵石,散布較多。在大坡鎮採集到磨製石鏟1面。這些文物證明,5000~10000年前已有人類在蒼梧一帶生活了。 古城遺址 孟陵古城 位於今人和鎮福傳孟陵村,安平河與潯江匯合處。漢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置猛陵縣,唐貞觀八年(634)更名孟陵縣。宋開寶四年(971)併入蒼梧縣。今孟陵村潯江濱尚存有千年古榕樹,樹根有圩心社、牛王社、林婆社等社壇石刻,有“古孟陵縣”石刻一塊,碑文字跡已磨光,尚存有縣衙門遺址,孟陵國小校即原福祜總廟。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歌羅城 位於今新地鎮長盈村城山, 古城遺址為圓形,直徑500米,西北面還殘存土城牆及護城壕。城內有明月池,長12米、寬7米,為當年守城將士蓄水池,朝東有半月形壕溝。據《隋書》記載“隋開皇十七年(597) ,嶺南人李賢據州反,隋文帝遣宰相虞慶則平之”。歌羅是俚族的土音,意即我們的山城。俚族是隋唐時期兩廣最多的少數民族(今壯族先民),李賢聚兵數千於此築歌羅城,屯兵固守,攻打州縣,後被隋兵消滅。1983年在古城址附近發掘出唐代磚寶墓,出土文物10多件。遺址內建築無存,現已闢為荔枝園。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