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孟達村籬笆木樓
- 面積:2000
- 說明:歷史悠久
- 現狀:瀕臨滅絕
- 說明:撒拉族特色
瀕臨消失的籬笆樓,史書記載,亟待保護與開發,
瀕臨消失的籬笆樓
從循化縣社會發展局了解到,撒拉族的古民居籬笆樓,明清以來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孟達、大莊、旱平、塔撒坡等村落,以及甘肅省積石山縣的大河家關門村一帶。歷經幾個世紀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後,人為拆除建築群落的現象突出,籬笆樓遭到了嚴重破壞。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新的建築形式和建材的不斷出現,各個村莊興起了拆舊建新的風潮,以至於籬笆樓建築瀕臨絕跡。據循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統計,孟達地區原有100多座籬笆樓,目前僅存14處。筆者在大莊村看到,這裡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零星的籬笆樓散落在這些新式建築中,顯得有些破敗。在狹窄、整潔的村巷中部,村民馬克文家的籬笆樓十分顯眼,儘管樓的面積不大,但保存完好。事實上,馬克文一家早已搬出了籬笆樓,居住在後院新蓋的房子裡。籬笆樓被當作倉庫,樓內堆放著糧食以及各種物品,只有2樓兩間房子內落滿塵埃的陳舊家具,讓人依稀感受到撒拉族人過去的生活。他說:“現在,村里家家蓋起了新房,老房子被拆得差不多了,我們家的這座籬笆樓過於老舊狹小,不能再住了,因此,在樓後蓋起了新房。由於老房子居住過三四代人,所以,一直沒有捨得拆除,但我們這裡人多地少,保不準哪天把它給拆了。” 馬克文家對面,也有兩幢籬笆樓,其中一戶大門緊鎖,房屋顯得有些破敗,房主人早已搬走了。另一戶村民的家,從門外看似乎規模更大,但走進門內才發現,這座籬笆樓早已被院內蓋起的現代房屋改變了模樣。筆者在大莊村還看到,很多人家的籬笆樓被拆除,或是進行了改造。據了解,在大莊村,籬笆樓被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只有兩三戶。眼下,由於大莊村部分地域處於積石峽水電站的淹沒區,村內部分古建築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淹沒。
史書記載
據史書記載與民間歷史記憶,撒拉族大約於元朝初期從撒拉克(今土庫曼斯坦境內)遷移到循化縣。 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是一種以木、石、土混為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樹條笆樁製作而成,故得名籬笆樓,目前在循化縣僅存於孟達地區。 據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撒拉族學者馬成俊介紹,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是甘青交通要塞。從元代開始,生活在孟達地區的撒拉族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同時,與周邊藏、漢、回、土等民族交往,集結豐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築。因此,籬笆樓不僅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建築特徵,也是撒拉族建築風格的歷史記憶,同時積澱著多民族的文化現象,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一方民族區域特色的古建築。在孟達、大莊村,筆者看到籬笆木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牆體中間為空。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村民說,使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樓房,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據了解,撒拉族的籬笆樓設計,以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最具特色。這一時期,撒拉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當時,建房講究牢固、美觀、經濟、變通,突出防風、防震、適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選用精良的松類木材。這一時期,孟達有不少人家,以“當家子”(兄弟組織)、“孔木散”(家族組織)為社會基層組織,相繼修建籬笆樓建築群,全村形成了台子巷、上莊巷、衙門巷、氂牛巷等8大巷區,道巷兩側樓樓相對,高低不平,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如今,雖然大部分建築被拆建改修,但昔日古村道建築布局的痕跡依稀可見,給人以古樸、整潔的感覺。
亟待保護與開發
馬成俊認為,撒拉族人修建的籬笆樓,吸收了漢、藏以及伊斯蘭文化,可以說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籬笆樓建築豐富了我國民居建築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此外,籬笆樓建築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當地歷史上撒拉族“當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會基層組織風貌,對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義,有關方面應儘快採取措施保護這些建築。 據了解,青海省近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這些古建築。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研究所開展國際合作,對孟達村4處古民居進行了調查、測繪,提取了保護研究資料。目前,在現存的14處籬笆樓中,有4處明清年間的精華建築被列入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國家還將1處清代建築的撒拉族古民居樓,搬遷至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實行復修保護。2007年,籬笆樓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關專家認為,籬笆樓是一處難得的高原民族建築文化景觀,它地處甘青國際旅遊線段,交通方便,是遊客瀏覽領略撒拉族民俗風情的好去處。有關部門如果能夠借鑑國內一些省市的做法,將它的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將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