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作者: 田玉川
類型: 其他
發表: 2007-4-17
內容介紹
孟子與百姓生活 第一部分
生於亂世
孔子作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幾千年所受的尊崇早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孟子呢?幾千年作為孔子無可替代的最佳配角和孔子學說的最理想的傳承者,對
儒學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補充和完善,一直與孔子並尊,稱為
亞聖。
人們在尊崇孔子的同時,也在尊崇孟子;今天的世界在回過頭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的同時,也在回過頭去吸收孟子的智慧。
清朝乾隆年間,陝西韓城(司馬遷故里)人王傑中了狀元,山東才子不服。於是,便出了這樣一副對聯為難他;上聯是:“孔子賢,孟子聖,自古文章出齊魯。”要求王傑對出下聯。從表面上看,此聯並不難。其實,難的不是文字,而是似乎無人能與孔孟這樣的聖賢相提並論。但王傑不愧於天下第一才子,他稍加思索,微微一笑,便對出了這樣一幅下聯:“文王昭,武王穆,從來道統在三秦。”一時,山東才子啞口無言,心服口服。因為誰都知道,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創建周王朝的聖君明主,孔孟一貫對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禮教推崇備至。孔子一再表示“郁乎文哉,吾從周”,終生以不復夢見聖賢周公為憾事;孟子也主張要像周朝那樣施行仁政,以禮教教化民眾。因此,當王傑把周文王和周武王與孔孟相提並論,誰也不能說不對。更何況,“自古文章出齊魯”與“從來道統在三秦”相對,一點也不遜色。
孔孟兩位
聖賢,相距僅一百多年,而且同時出在山東,出生地相距不過幾十里,不僅是絕無僅有的歷史現象,也是罕見的文化現象。
亞聖孟子出生於鄒(今山東鄒城)北25里的鳧村,也稱富村,或傅村,古稱孟儒里。那裡離孔子的故里魯很近,“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盡心章句下)在今鄒城,有“孔子誕生地”和“孟子誕生地”的石碑,為上個世紀初,孟子後人所立。在此方圓僅有幾十里的範圍內,接連出了孔孟兩位曠世
大儒,不只當地人引以為自豪,所有的中國人也無不感到自豪。
關於孟子的
身世,由於《孟子》一書所言極少,正史《史記》等也談得不很具體,所以,不少屬後人的推測。
關於孟子家族,東漢趙岐《孟子題辭》稱:“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故孟子仕於齊,喪母而歸葬於魯也。”若據此假說,那孟子就不是平民子孫,而是春秋時顯赫的魯國公室宗親孟氏的嫡傳後人,是絕對的貴族後裔。之所以居於鄒,是由孟氏的一分支遷移所致。但趙岐也未肯定此說,所以“或曰”了一次,依舊只是一種推測而來的假說。無論推測是否可靠,孟子出生時,他的家的確是一介平民百姓,而且孤兒寡母,十分貧困。
關於孟子父母,宋元時成書的《孟氏譜》認為: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早亡。此說的依據是孟母三遷、殺豚、斷織等教子的故事(後章有專論)皆無其父的影子。由此推測孟子三歲喪父,出生不久就遭遇上了人生之大不幸,是孟母含辛茹苦代夫教子。還有人推測,孟子父親並未早亡,而是外出久未歸,姑且也算一說吧。孟母,一說姓仉,一說姓李,以姓仉說為多,她的事跡全在教子的幾個故事中。
關於孟子生卒年代,正史《史記》沒有具體記載;趙岐的《孟子章句》也未交代,後人仍依據《孟氏譜》推測:“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己酉四月二日,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正月十五日,壽八十四歲。”顯然,此推測是錯誤的。因為孟子生於戰國無疑。所以,此說的周定王只能是戰國時的周貞定王介(另一周定王為春秋時的周定王瑜),他生於公元前468年,死於公元前441年),只有二十七年,不可能有三十七年,此為錯誤一。假若認定周定王三十七年為周定王二十七年之誤,那么以此下推到周赧王二十六年,就有154年之多,孟子不可能活那么多年,此為錯誤二。
除此之外,還有多種
推測,有的把出生年代下移,有的認定“壽八十四歲”為準,上推,不一而論。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孟子活了八十多歲無疑。
《孟子》一書,雖無孟子生卒的具體年代記載,但從其中所反映的孟子的一些社會活動中,可以推斷出他大概的生平時間。“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即魏惠王,魏為
戰國七雄之一,國都原在
安邑(今山西夏縣),梁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稱梁惠王。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孟子去見梁惠王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即公元前320年。梁惠王直呼孟子為叟,是對年老男人的尊稱。趙岐《孟子章句》稱:“叟,長老之稱也。猶父也。”那么,此時被尊稱為叟的孟子,究竟是六十多歲,還是七十多歲呢?且看當時的情景,孟子見了梁惠王相談甚歡,孟子力勸梁惠王實行仁政,梁惠王對孟子之說不少也表示贊同,但不幸的是,孟子到後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而繼位的
梁襄王在孟子看來,不似人君,故在公元前319年,離魏去齊。在魏僅一年多,而“孟子為卿於齊”。(公孫丑章句下)在齊國長達八年之久。離齊時,孟子的確已七十多歲了。
這從孟子離齊時的“政治待遇”可以看出:“孟子致為臣而歸。”“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公孫丑章句下)據《曲禮》稱:“大夫七十而致事”,孟子“致為臣而歸”,正是應了七十之數。同時,《曲禮》又載:“七十賜几杖”,又應了“隱几而臥”。這些“政治待遇”,也都證明,孟子離開齊國時已七十多歲了。歸故里後,十餘年授徒著書,活了八十多歲,無疑。
他的一生,正處於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
戰國中後期,適逢亂世,備受坎坷,實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