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在東亞的傳承和發展》是2021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文化在東亞的傳承和發展
- 作者:雋雪艷,[日]黑田彰
- 類別:傳統文化類圖書
-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47617014
《孝文化在東亞的傳承和發展》是2021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孝文化在東亞的傳承和發展》是2021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清華大學日本學研究學者雋雪艷與日本著名孝文化研究專家黑田彰主編,匯集了眾多相關領域的頂*學者研究論文。內容大致為三部分:部分主要是關於《孝...
《海峽兩岸道德發展論》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桂蓉。內容簡介 本書是海峽兩岸倫理學同仁圍繞道德傳承與兩岸和諧的主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海峽兩岸道德文化同根同源,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與精神家園,也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文化紐帶。本書觀照現代社會...
一、2019年中國內地孝道養老的基本形勢 二、2019年孝道實踐社會樣本 三、2019年各地孝親敬老道德模範事跡選 附:全國孝文化推廣與傳播機構簡介 東亞篇 一、韓國孝文化的研究與實踐 二、日本孝文化的研究與實踐 孝感報告 一、孝感孝文化的歷史沿革 二、孝文化名城建設 三、孝感孝文化研究 四、2019年孝文化建設大事記...
《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第1輯)》是2008年12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毅。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書院自唐代以來,發展了一千多年,其辦學理念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書院精神具有著持久的影響力。古代書院通過現代轉化促進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也只有充分利用和吸收古代書院精神才能得以更好地...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二千餘年而不變,經歷了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背景 《漢書·藝文志》:...
憑藉對儒學的理解和把握,茅忠群將其作為方太企業文化的基礎,“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使方太逐步成為具有深厚底蘊的國家化企業。他是民營企業“創二代”隊伍中的一個標的。譚孝曾家族 【京劇表演藝術家】200餘年的京劇發展史,170餘年的譚門傳承。從第一代譚志道開始表演京劇,第二代譚鑫培迅速成為一代京劇宗師、...
韓國與日本,在傳統工藝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學習或者繼承了中國的技藝與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韓工藝文化的發展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即包括工藝技巧、工藝形式等的傳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層次文化觀念的借鑑和學習。比如漆器工藝是途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在南線,中國漆器流通主要在與百越、安南、身毒、暹羅等國之間,並通達...
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係,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後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 [10] 1961年3月4日,雲岡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001年,雲岡石窟被...
2、《朱熹孝道思想評析》,2013年11月2-3日,北京,清華大學外文系日語專業、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孝文化在東亞地域的傳播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3、《詩心相悅:我們為什麼喜愛泰戈爾》,2012年12月19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桑地尼可坦(Santiniketan),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尼赫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聯合...
發展史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
2014國際論壇暨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大會“重陽與亞洲孝道文化”,於湖北孝感湖北工程學院舉行。2014“民俗學的學術資源再認識:哲學之根與他山之石”,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舉行。2014首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中國民間信仰的當代處境與發展前瞻”,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行。2015“國家社科基金重點...
54、儒家思想發展簡論《中央黨校學報》2012年第1期 55、儒家大同理想與中國夢《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4年第2期 56、儒家思想與為人為官之道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2013年版 57、殷商時期的原始宗教政治與神權決定論北大中國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58、《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 專著 ...
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
作者還指出,子思對荀子的思想也產生過啟發和影響,所以作者不同意學術界將郭店儒簡定位於“孔孟之間”的流行觀點,而認為應該是“孔子到孟荀之間”,並以心性論和仁禮關係為線索,勾畫出了思孟學派的思想體系和發展軌跡。2、“仁”是孔子及其儒學的核心概念,長期以來學術界往往根據“仁”字“從人從二”的構形,...
潮州的“恤孤”儀式應運而生,並獲得民間代代認同、傳承,開枝散葉,形成了四鄉六里各定該儀式日子分別進行祭祀的獨特“全民式鬼文化禮儀”,再後來發展為公益慈善活動同時開展的良俗氛圍。石橋頭“施孤”活動一般選在每年的七月十二日舉行,活動地點在石橋頭東村的孤爺廣場(即天忠庵俗稱“下庵”的北面廣場),...
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現表明,儘管華夏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華夏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
鄴城是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舞台,其歷史定位高度契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主題。鄴城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占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後,影響深遠。首次體現“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建設理念。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有獨特...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儒家思想傳統的國家,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很自然就會產生一種聯想:儒家文化、儒家倫理導致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當我們的經濟要發展,要騰飛的時候,也必須重視對儒家文化、儒家倫理的研究。這或許是當前國學熱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大陸反哺 現代新儒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從...
作為一個象徵性的符號,徐福也是東亞沿海地區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紐帶。徐福豐富著東亞的海洋歷史文化遺產,它的價值在東亞地區走向和平與發展的今天還在繼續上升。 這些傳說是中國民間文學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狀況 受現代傳媒方式的影響,如電視、網路和各種新式媒體的逐漸普及,民間傳說故事的口頭講述活動逐漸受人冷落,...
1、“論手勢在思維發展中的作用”,開封:《心理學探新》1984年第3期;2、“簡論當代中國的階層結構”,天津:《社會學與現代化》1985年第4期;3、“班杜拉和科爾伯格:性別角色發展觀的分析”,開封:《心理學探新》1986年第3期;4、“論文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貢獻”,北京:《社會學研究》1987年第...
24、《蒙古文學研究的新發展》,《蒙古語言文學》1996年第1期。主要學術譯文 25、《東亞民間故事的研究課題》(日譯漢,原著:斧原孝守),《民族文學研究》1993年第4期。26、《的兩個系統》(日譯漢,原著:井上 治),《民族譯叢》1993年第4期。27、《與古代印度的屍體崇拜》(日譯漢,原著:上村勝彥)...
在徐興無看來,當下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三個亟需勘正的誤區。一是知識方面,普通人由於缺乏閱讀古漢語的能力,涉及歷史文獻,讀錯的字、講錯的事比比皆是。二是形式的誤區,中華文化是有儀式感的,但如果刻意地搞一些不倫不類的復古儀式,就流於形式與拜物了。三是實踐的誤區,在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時過於功利,...
2023年,發現了橫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橋樑基址,這是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五橋並列遺址,是明清都城中軸線上設定五橋的發端,也是中國都城禮制文化起源、傳承和發展的實物見證。寬闊的朱雀大街,是隋唐時期長安城唯一一條可以進入長安內城的大道,來自世界各國的使臣與商人都要從這裡進入長安城。威嚴壯闊...
書法是有靈魂的,而這個靈魂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她包括優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豐富的傳統性,獨特的審美性等幾個方面。說到這裡,中國書法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一些很好玩兒的現象,那就是書法學者與學者書法提法的出現,真正的學者必定是徹底的知識分子,真正的知識分子又必定是學者。當然我說的知識分子是...
“公冶長傳說”有長期的民間積累,後又流傳於全國各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闡述中融入了傳奇色彩,並使得故事更加生動豐富。民間對其思想的傳承表明,公冶長對老百姓的影響深遠。公冶長傳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禮、義、德、孝、忠為主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人物生平 公冶長(gōnɡ yě cháng)為孔子...
這些人所關心的是,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如何匯通儒學與西方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問題。這時湧現出了一批關心儒學命運和前途的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他們都在匯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來解釋儒學,發展儒學,乃至建立起某種新的儒學體系。而他們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