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梁濤,男,1965年6月出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2016年4月,當選為2015年度長江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5年6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
個人簡歷,研究方向,論文,書評,學術報告,專著,獲獎著作:,學術訪問,作品,

個人簡歷

梁濤教授梁濤教授
梁濤,男,1965年6月出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教授,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獎”推選委員會委員,孟子研究院秘書長,邯鄲學院“荀子與趙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孟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荀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16年4月,當選為2015年度長江學者。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思想史、經學思想史、出土簡帛等,出版《訄書評註》(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國學術思想史編年·先秦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作者,撰寫春秋戰國部分),《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思孟學案》(中華書局2016年)、《孟子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儒家道統說新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曾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2005)、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6—2007)、台灣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訪問學者(2011),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2013),英國牛津大學皇后學院訪問學者(2014),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15)等。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9),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支持計畫(2010),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2011),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支持計畫(2014)。《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北京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10),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2012),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2012),第六屆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三等獎(2013),首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2014)。獲第一屆中國哲學史學會“學會獎”一等獎(201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孟學史”首席專家,組織兩岸三地出土文獻研究計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台灣大學文學院發起),任中方負責人。主講課程有《中國思想史研究》、《論語研讀》、《孟子研讀》、《老莊研讀》、《先秦諸子概論》等。長期面向社會舉辦各種國學講座,包括《老子的永恆智慧》、《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管理智慧》、《〈大學〉與人生修養》、《論語的人生智慧》、《儒學與管理》等,受到歡迎。

論文

中文論文:
1、《竹簡〈窮達以時〉與早期儒家天人觀》,《哲學研究》2003年4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3年6期轉載。*
2、《朱熹對慎獨的“誤讀”及其在經學詮釋中的意義》,《哲學研究》2004年3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4年6期轉載。*
3、《郭店竹簡“”字與孔子仁學》,《哲學研究》2005年5期。1萬字。*
4、《以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哲學研究》2007年7期。1萬字。*
5、《論早期儒學的政治理念》,《哲學研究》2008年10期。《新華文摘》2009年3期論點摘編:“義利之辨的政治哲學蘊含”。
6、《孟子“道性善”的內在理路及其思想意義》,《哲學研究》2009年7期。1.5萬字。
7、《“親親相隱”與“隱而任之”》,《哲學研究》2012年10期。1.2萬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3年1期轉載。《新華文摘》2013年4期論點摘編。
8、《〈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本意發微》,《哲學研究》2013年12期。1.2萬字。
9、《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性惡〉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年5期。
10、《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中國哲學史》2004年4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5年2期轉載。
11、《〈大學〉早出新證》,《中國哲學史》2000年3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11期轉載。
12、《思孟學派考述》,《中國哲學史》2002年3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2年12期轉載。
13、《“德氣”與“浩然之氣”》,《中國哲學史》2008年1期。*
14、《郭象玄學化的內聖外王觀》,《中國哲學史》2015年2期。
15、《簡帛〈五行〉新探》,《孔子研究》2002年5期。1萬5千字。*
16、《簡帛〈五行〉經文比較》,《華學》2001年5輯。1萬字。
17、《荀子對“孟子”性善論的批判》,《中國哲學史》2013年3期。1.2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4年3期轉載。
18、《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統論的檢討與重構》,《學術月刊》2009年2期。《新華文摘》2009年14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9年6期轉載。*
19、《仁與孝——思孟學派的一個詮釋向度》,《儒林》2005年第1輯。3萬字。
20、《定縣竹簡〈論語〉與〈論語〉的成書問題》,《管子學刊》2005年1期。1萬字。
21、《〈論語〉在漢代的地位及流傳》,《史苑》2004年4期。1萬5千字。
22、《早期儒學的“六藝之學”與“社會人生之學”》,《光明日報》2003年8月5日。4千字。
23、《孔子學〈易〉考》,《中國文化論壇》2000年4期。8千字。
24、《孟子的“仁義內在”說》,《燕山大學學報》2001年4期。1萬字。
25、《荀子與〈中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5期。1萬字。*
26、《荀子行年新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4期。1萬字。
27、《荀子“天人之分”辨證》,載《趙文化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萬字。
28、《〈唐虞之道〉“孝之殺”的思想史意義》,載《儒學評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1萬字。
29、《子思〈緇衣〉〈表記〉〈防記〉試探》,《中國儒學》第1輯,2006年。
30、《從簡帛〈五行〉“經”到帛書〈五行〉“說”》,《中國儒學》第2輯,2007年。
31、《竹簡〈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心性論》,載龐朴主編:《古墓新知》,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版。2萬字。
32、《孟子“四端說”的形成及其理論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學刊》2001年第1輯。2萬字。
33、《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1萬字。
34、《孔子思想中的矛盾與孔門後學的分化》,《西北大學學報》1999年2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
35、《從竹簡〈窮達以時〉說到孔子“知天命”》,《中國文化論壇》2003年4期。1萬字。
36、《試論傳統農民的的社會成分與階層、結構》,《唐都學刊》1997年3期。1萬字。
37、《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農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人文雜誌》2000年2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0年7期轉載。
38、《中國思想史上的“思孟學派”問題》,《哲學與宗教》第2輯,2008年10月。1.5萬字。
39、《如何理解“釋古”》,《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2160.6萬字。
40《清華簡〈保訓〉的中為中道說》,《孔子學刊》2輯,2011年。1萬字。
41、《清華簡〈保訓〉與儒家道統說再檢討(上)》,《國學學刊》20114期。1.5萬字。
42、《清華簡〈保訓〉與儒家道統說再檢討(下)》,《國學學刊》20133期。2.5萬字。
43、《郭店竹簡與〈中庸〉公案》,(台灣)《台大歷史學報》2000年第25期。2萬字。
44、20世紀以來的孟學史研究》,《文史哲》2012年6期。1.4萬字。
45、《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究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1.2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歷史學文摘》2013年第1期轉載。
46、《二重證據法與古書的反思》,《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0.8萬字。《社會科學報》第1368期《學術看台》摘要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歷史學文摘》2013年3期轉載。《社會科學報·學術看台》1368期觀點轉載。
47、《超越立場,回歸學理——再談“親親相隱”及其相關問題》,《學術月刊》2013年8期。1.5萬字。
48、《郭店竹簡與“君子慎獨”》,《光明日報》2000年9月15日;全文又見(加拿大)《中國文化》2001年9月號。1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11期轉載。*
49、《開展孟學史研究,發掘中國文化的清流》,《國學學刊》2012年3期。0.7萬字。其中三千字以《作為中國文化清流的孟學》為題發表於《光明日報·理論版》2012年7月4日。
50、《“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父子互相糾正錯誤嗎?——〈論語〉“父子互隱”章“新證”之檢討》,《湖南大學學報》20134期。1萬字。
51《國學的定位與經學、史學》,《國學學刊》2011年4期。0.5萬字。
52、《“新四書”與當代經學的重建》,《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4期。0.7萬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4年9期轉載。
53、《戰國時期的禪讓思潮與“大同”、“小康”說——兼論〈禮運〉的作者與年代》,“紀念孔子誕辰2555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1.5萬字。
54、《〈大學〉新解——兼論〈大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第23輯,2001年。1萬5千字。
55、《怎樣讀孟子》,《中華讀書報》2015年7月15日;《新華文摘》2015年19期轉載。
56、《王安石政治哲學發微》,《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3期。
57、《不是請回上帝,而是多元一體》,《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1期。0.6萬字。
英文論文:
1, “Mencius and th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human nature in terms of growth”,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2,2009.
2,“Political Thought in Early Confucianism”,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5,2010.
3, “Returning to ‘Zisi’:The Confucian theory of the lineage of the way”, 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Supplement to Vol. 37 (2010).
4,”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fucian Daotong Revisi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XunZi’s Status in Daotong”, in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2014, Vol. 35, No. 1.
5, “The Significance of Shendu in the Interpretationof Classical Learning and ZHU Xi’s Misreading”, in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14,Vol.13.
6,Thinking Through the Notion of ‘Relatives Covering for Each Other’ in Comparison with ‘Covering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Faul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15,Vol.46,No.3.

書評

1、《疑古、釋古與重寫思想史——評何炳棣〈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香港)《二十一世紀》總87輯,2005年2月號。8千字。
2、《走出“疑古”,重建古史——讀李學勤、郭志坤〈中國古史尋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7千字。
3、《儒家的制度化存在》,《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5日。4千字。
4、《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證明》,《東方論壇》2004年2期。4千字。
5、《儒家經學的歷史作用——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華讀書報》2009年3月4日。
6、《龐朴先生的學術貢獻》,《邯鄲師院學報》2006年1期。
7、《在中國思想的世界裡——林同奇談史華慈》,《中國哲學與文化》第4輯,2008年12月。
8、《激進與保守之間——“五四”九十周年回望》,《中華讀書報》2009年5月13日。
9、《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方法——評劉澤華先生王權主義的“國學觀”》,《光明日報》2009127
10、《老子、經典詮釋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光明日報》2006年6月20日刪節發表;全文發表於《中國思想史通訊》2006年1輯,收入梁濤主編:《經典 詮釋 方法——中國思想史研究前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國學、實驗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重建——安樂哲教授訪談錄》,《國學學刊》2009年2期。1.7萬字。
12、《國學、經學與本體詮釋學——成中英教授訪談錄》,《國學學刊》2010年1期。2.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摘。
13、《思孟學派:義理與考據之間——梁濤教授訪談錄》,《現代哲學》2010年4期。1萬字。
14、《應該將〈荀子〉納入儒家的“新四書”》,《中華讀書報》2011年3月2日。0.3萬字。
15、《關於儒學的通信》,《國學新視野》2012年夏季號。
16、《還儒家一個整體面目》,《中國科學報》2012年11月12日。
17、《“新四書”與“新道統”——當代儒學思想體系的重建》,《中華讀書報》2014年4月2日。0.5萬字。
18、《學術界忽略的學術力作:〈宋儒微言〉》,《中國科學報》2014年10月10日。
19、《國魂之學與學科之學》,《光明日報》2014年11月4日。0.7萬字。

學術報告

1、《中國思想史:“回歸”與“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1月18日。
2、《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7月22日。
3、《2006年度國學報告》,載梁樞等主編:《2006年度國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萬字。

專著

1、《訄書評註》,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0萬字。
2、《中國學術思想史編年·先秦卷》,第一作者(撰寫春秋戰國部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5萬字。
3、《中國經學思想史》一、二卷,姜廣輝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完成其中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章,約8萬字。
4、《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版,54萬字。
5、《思孟學案》,中華書局2016年即出,35萬字。
6、《孟子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2萬字。
7、《中國思想史前沿——經典、詮釋、方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32萬字。(編著)。
8、《國學問題爭鳴集(1990至201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0萬字。(編著,第一作者)。
9、出土文獻與“君子慎獨”——慎獨問題討論集》,灕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28萬字。(編著,第一作者)。
10、《出土文獻與古書的反思》,灕江出版社2012年10月版,40萬字。(編著,第一作者)。
11、《新編中國思想史二十二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34萬字。(編著)。
12、《儒家道統說新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7萬字。
獲獎著作

獲獎著作: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年8月,54.4萬字)獲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0年),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提名獎,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青年獎(2012年),第六屆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三等獎(2013年)。
王國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一批竹簡,據學者研究,其中部分內容與子思有關,竹簡於1998年公布後,立即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一時學術界的顯學、熱點。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孫子,也是著名的儒家學者。據記載,孟子曾“學於子思之門人”,子思、孟子的學派被稱為思孟學派,被視為得孔子之真傳,居儒學之大宗,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子思》二十三篇”後來失傳,致使子思的面貌不為後人所知,造成了孔孟之間的缺環,甚至有學者對思孟學派是否存在也表示懷疑。郭店竹簡子思佚籍的發現,為了解子思的思想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梁濤教授的《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一書即是利用這些新近出土的郭店簡、上博簡材料,並結合相關傳世文獻,對“思孟學派”這一先秦儒學史上的重大理論課題做出的全面、系統、深入的探討。
全書共分八章,對思孟學派的形成、演變、發展做了細緻的考察,認為思孟學派經歷了醞釀期(曾子、子遊學派)、形成期(子思學派)、完成期(孟子學派)幾個階段,對曾子、子游、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做了詳盡的分析,對思孟學派的特點、內容做了概括、總結。本書在以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大大推動了先秦儒學研究的現狀:
1、由於受道統論的影響,學術界往往將子思、孟子的思想等量齊觀,籠統地看做是一個整體。作者通過對郭店竹簡子思佚籍的細緻分析,指出子思、孟子的思想既有內在的聯繫,也有若干差異,思孟學派實際應該是子思學派和孟子學派的合稱,因二者具有某種思想的一致性,故人們將其聯繫在一起,合稱為思孟學派,但二者在歷史上則是分別獨立的。作者還指出,子思對荀子的思想也產生過啟發和影響,所以作者不同意學術界將郭店儒簡定位於“孔孟之間”的流行觀點,而認為應該是“孔子到孟荀之間”,並以心性論和仁禮關係為線索,勾畫出了思孟學派的思想體系和發展軌跡。
2、“仁”是孔子及其儒學的核心概念,長期以來學術界往往根據“仁”字“從人從二”的構形,將其理解為“愛人”,認為是表達人際關係的概念。但在新出土的郭店竹簡和上博簡中,仁字均寫作“”,從身從心。本書第二章第二節提出,仁字從身從心,即表示心中想著自己,思考著自己,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完成自己。“仁”兼有“人/我”和“心/身”的雙重維度,孔子仁學正是從這一傳統而來,包含了“成己”與“愛人”兩方面內容。
3、傳統上學術界認為,孟子講天人合一,荀子主張天人之分,二者是對立的。本書第八章第二節通過對郭店竹簡《窮達以時》的分析認為,天人之分是早期儒家的一個基本主張。竹簡的天人之分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有所不同。荀子的天人之分內涵較複雜,以往學術界的理解有簡單化的嫌疑。孟子、荀子其實都講天人之分,也講天人合一,只是在具體層面上有所不同而已。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總是聯繫在一起的,沒有不講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分,也沒有不講天人之分的天人合一。
4、傳統上人們把慎獨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本書第五章第三節根據竹簡《五行》篇“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的材料,通過細緻的分析、全面的考察,提出“慎獨”的本意應是“誠其意”,以往人們對“慎獨”的理解有不準確的地方。本節內容發表後,引起學術界極大關注,先後有近二十篇論文繼續討論這一問題,現在大多數學者都承認以往對慎獨的理解有誤,肯定本書作者在慎獨問題上的貢獻。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義理與考據並重,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並重,既對竹簡《五行》、《性自命出》、《內禮》等篇等做了深入的解讀,也對《中庸》、《大學》、《禮運》、《大戴禮記》“曾子”等傳世文獻的成書做了細緻的考察,同時對先秦儒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天人關係、心性論、仁內義外、仁與孝的關係等做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對儒學的當代價值、現實意義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構想,主張回到“子思”去,統合孟、荀,重建道統,恢復儒學的精神生命與活力。本書寫作前後歷時十年之久,為利用出土文獻研究思孟學派的第一部專著,對早期儒學、中國思想史及國學研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著作書評:
1、李學勤:《郭店竹簡研究的新進展》,《光明日報》2008年10月11日。
2、楊慶中:《先秦儒學研究的補白之作》,《中華讀書報》2009年1月14日。
3、曹峰:《思孟學派的解構與建構——評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哲學研究》2010年4期。
4、鄭雄:《思孟學派的重構:資料·方法·觀點——讀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孔子研究》2010年2期。
5、宋立林:《思孟學派:義理與考據之間——梁濤先生訪談錄》,《現代哲學》2010年第4期。
6、李友廣:《手握文獻,重申思孟——讀〈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4日。
7、梁濤:《我的十年思孟學派研究》,《中華讀書報》2009年8月19日。
8、宋立林:《坐穩冷板凳,苦心著華卷》,《博覽群書》2010年第6期。
9、Franklin Perkins:Liang Tao (梁濤), Guodian Bamboo Strips and the Si-Meng School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AHCI),volume8 No.3 September 2009.
10、Shirley Chan:A Reassessment of Early Confucianism in Light of Newly Excavated Manuscripts,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Vol. 16, No. 3, 2009.
11、鄧國光(澳門):《學術的真色——評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諸子學刊》第6輯,2012年3月。
12、孔德立:《回歸文本、超越文本及思孟學派的呈現——讀梁濤先生〈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0輯,2012年9月。
著作推薦:
1、《文匯報》2008年12月26日“每周一書”推薦。
2、《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12期月度推薦榜。推薦人:李學勤教授。
3、《博士後交流》2008年第4期“新作天地”推薦、介紹。
4、《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3日“哲學界·書”推薦。推薦人:姜廣輝教授。

學術訪問

海外學術訪問:
1、2003年10月30日——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研討會”。
2、2005年12月16日——2005年12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鄭裕隆訪問學人。
3、2006年3月5日——2006年3月12日,台灣輔仁大學主辦“第四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
4、2006年7月23日——2007年6月1日,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5、2007年6月28日——2007年8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6、2008年5月14日——2008年5月18日,台灣大學哲學系“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
7、2008年6月15日——2008年6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出土簡帛資料工作坊。
8、2009年5月 21日——2009年5月26日,副布萊特基金會(Fulbright Philosophy Institute)“實用主義與儒學對話”(on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 in Dialogue)。香港道風山(Dao fengshan in Hongkong)。
9、2009年10月8日——2009年10月10日,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文字文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
10、2010年1月6日——2010年1月16日,訪問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歷史與藝術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國高等研究院漢學研究所、德國波恩大學、科隆大學和慕尼黑大學。
11、2010年8月6日——2010年8月9日,台灣大學中文系“先秦文本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12、2010年8月13日——2010年8月15日,香港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系Harmony and Order vs. Spontaneity and Revol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國際學術研討會。
13、2010年8月16日——2010年8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簡帛文獻與思想史研究工作坊Ⅰ”。(提前離開)
14、2010年8月25日——2010年8月29日,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系“紙上《論語》,地下《論語》國際學術研討會”。
15、2011年7月1日——2011年7月30日,台灣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訪問學者,聘為客座研究員。
16、2011年8月14日——2011年8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簡帛文獻與思想史研究工作坊Ⅱ”。
17、2011年11月10日——2011年11月17日,訪問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文化語言學院、麥考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墨爾本大學東亞系。
18、2011年11月25日——2011年11月28日,台灣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方法論”國際學術研討會。
19、2011年11月29日——2011年12月3日,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簡帛·古典·古史研究國際論壇”。
20、2012年6月28日——2012年6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簡帛文獻對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啟示”工作坊;6月15日至30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
21、2013年7月15日——2013年10月15日,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東亞系訪問學者。
22、2014年7月10日——2014年10月10日,英國牛津大學皇后學院訪問學者。
23、2015年8月20日——2015年9月15日,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

作品

《孟子》的管理之道
梁濤 主講
出 版 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25日
盤  數: 6盤DVD
內容介紹:
《孟子》所蘊藏的管理智慧歷久彌新。作為“四書”的一部,它提倡“與人為善”的待人方法;它強調“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危機意識;它主張“聞過則喜”的自省方式;它反對“揠苗助長”的辦事風格……總而言之,《孟子》是一部匯集千古管理智慧的至理名言書。讀《孟子》,品味先哲妙語,提升自我修養,體悟治企哲理,必將於潛移默化中為事業和生活帶來助益。本產品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梁濤教授,同時任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兼職教授。請看梁教授立足《孟子》原文,結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人生感悟,對《孟子》的管理智慧所作的詳盡梳理與講解。 課程大綱: 一、做事之前:修煉大丈夫氣概 二、做事之時:要懂得審時度勢 三、水能載舟:事業成功的基石 四、亦能覆舟:權力下的危機 五、利益兼顧:平衡上下級關係 六、逐利無可厚非:怎樣走得長遠 七、義與利:仁義也能生利益 八、物質激勵:籠絡人心的有效手段 九、向心力:源於人皆有善性 十、自我約束:從善性到善行 十一、修養提升:走向心靈自由 十二、 浩然之氣:修習人生大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