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積極改革內政,收到了“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效果。這時,北方山戎和狄族勢力正在向南發展,經常襲擾燕、邢、衛等國。齊桓公利用王室雖然衰微但周王仍是名義上的諸侯各國的大宗和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燕國打敗山戎,又聯合宋、曹等國制止了狄人的擾害,“存邢救衛”,為邢和衛兩國築了新的城邑,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從而保證了這一地區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在諸侯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邢救衛
- 類型:典故
- 出現:管仲輔佐齊桓公
- 隸屬:齊國
內容
存邢
這訊息使齊桓公很震驚。當然了,北狄騷擾中原各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裡有某種歷史規則性質的現象。當一個文明在一些地方誕生以後,比如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誕生以後,它就像一團篝火點燃了,必然要吸引遠方那些文化相對落後的這種人群的注意和羨慕。這種羨慕,就會導致這些周邊人群向文明社會靠近,而這種靠近,往往不是和平的,而是戰爭、掠奪以及防範等。當文明人群力量強大時,他們能夠防範得住,當文明人群衰落時,比如政治出了問題,像中國的西周,崩潰了,它的防範能力減弱了,這個時候,這就是周邊人群的一個重大機會。
實際上,對生活在中原文明的人群而言,這是一個災難。可是,如果廣泛地看問題,這就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不同的人群在融合,歷史在同步地進步,所以這是一條帶有規則性質的現象。
那么,在西周崩潰以後,當時的中原諸侯,面臨的是什麼樣的人群呢?按照老的說法,就是西有西戎,北有北狄,南有南蠻,東有東夷。按照儒家一部經典的說法叫做“四夷交侵,(中國)不絕如線”(《公羊傳?隱公四年》)。周圍的人群交替進攻中原諸侯,中原文化的命就懸在一根線上。這就是歷史的存亡關頭,是中原文明的存亡關頭。
就說進攻刑國的北狄,進入到春秋以後,北狄就經常出沒,給中原各諸侯帶來很大的騷擾,但是過去,圍著一個國家,把這個國家搞亡了,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嚴重過,所以,邢國傳來的訊息很讓齊桓公震驚。
另外一方面,他也很猶豫。因為齊國這幾年一會兒去幫燕國打北方的戎,一會兒到魯國去幫著收拾內政,東走西忙的,國內缺乏修整。所以管不管邢國的事情呢?另外邢國(在今天河北邢台附近),離著當時位於山東境內的齊國都城臨淄,總有千里之遙。
於是,他便徵求大臣的意見。大臣的意見當然有不同,但是,管仲態度很明確,立場很堅定,管仲說了一番很重要的話,記載在《左傳》中,他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三句話的意思是夷狄和我們文化不同,在當時就是所謂的異族,是豺狼。他們的願望不能夠滿足,如果完全滿足了他們的願望,那我們就完了,所謂“厭” 是滿足的意思,“諸夏親暱”,就是在黃河中下游兩岸、華北平原以及江漢一帶,西周分封了很多國家,有同姓、有異姓,但是,這些國家在一起生活,大家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觀、生活觀,甚至情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一家人,這就是“親暱”,不可拋棄他們。他還說:貪圖安逸,就像喝毒酒,飲鴆止渴,安逸是不可懷戀的。這裡面這段話最要緊的就是“諸夏親暱”,實際上這也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綱領。齊桓公為什麼要外抗夷狄,就是要保衛中原文明,這個綱領不是齊桓公挑破的,是管仲,“諸夏親暱”四個大字,挑破了歷史的沉悶,聳立起思想的大旗。這就是所謂大義,中原大義,華夏大義,或者叫民族大義,管仲的話,高標的是民族大義。
齊桓公一聽這個,馬上就明白了,那好,我們就發兵趕緊救這個邢國!於是他迅速地組織起軍隊,有管仲軍政改革做基礎,組織軍隊很容易,齊國的軍隊馬上向邢國方向進發。
北狄一看,齊國的軍隊來了,馬上就撤走了,這就是當時帶有遊牧性質人群的作戰方式——見好就上,一見到危險馬上就收。可是,這些人也有一個品質,像草原上的獅子、豹子、狼,在獵殺動物的時候,它專門挑弱小的,觀察力很強。一大群角馬,一大群野牛在這兒跑的時候,它就能看到哪個是弱小的。首先對這個邢國,狄人是看上了,可是齊桓公一來他就走了。北狄明白,齊國能幫你邢國一時,能幫你一世嗎!我早晚等著你。這就是他們的做法,他們雖然往後退,可是眼睛沒有停止尋找新的弱小的目標。
救衛
他們選擇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衛國。這個眼光非常準!因為這個時候的衛國非常疲塌,內政不和。這就說到了一個新的話題,就是衛國的亡國。前660年,衛國君主是衛懿公,懿就是美好的品德。這個衛懿公他雖然叫懿公,有懿德,但那是他死後才如此評價他的。在他活著的時候,很不討衛國老百姓的待見。這裡面有近因,也有遠因。
先說遠因,遠因是什麼?是他的“底兒潮”,他的出身就不太對勁兒。這個要從他的爺爺,也就是衛宣公說起。衛宣公年輕的時候,先跟他父親的妾結合在一起,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公子伋,又叫伋子。轉眼間就是一二十年過去了,宣公就給這個伋子定親,因為已經確立他將來接班。跟哪兒定親呢?跟齊國,新娘子就是後來的宣姜。結果,新媳婦就要過門兒了,突然宣公發現,這個宣姜太漂亮了!一看見她,宣公的那點兒為人父的體面就崩潰了,他神魂顛倒,什麼老公公,什麼體面,也不顧了!於是,他就決定這媳婦不給兒子了,給自己。而且,還在衛國通往齊國的邊境大道上修了一個台,叫新台,這個新台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還有痕跡呢。倆人在上面成了親,雖然倆人年齡差得比較多,但宣公對她百依百順,她也撒嬌拋媚的,很得寵。人家的肚子也“給力”,就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壽,一個叫朔。
小老婆一旦有了兒子以後,就要開始向著自己的兒子,就要開始收拾前妻生的兒子,好讓自己兒子將來掌權。宣姜有了這種心思,主意不難出,要點是得到宣公同意。可是宣公這個老風流鬼,他能不同意嗎?於是這對老夫少妻就定計要害死公子伋。
怎么害呢?找個機會讓他出差,當使者,到齊國去聘問。他特意囑咐伋子,路上打白旗前往。然後,宣公宣姜又在衛國跟齊國交界的地方,埋伏下刺客,等到打白旗的來了,上去把他殺死。
這個主意很簡單,並不算高明,但是挺毒辣。歷史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小說,情節曲折。結果呢,這個事情被宣姜生的那個公子壽知道了。俗話說,一棵樹上的果子酸甜不等。父母合謀想害前妻生的兒子,可是壽,偏偏鐵了心要救這個哥哥。他知道了這個訊息以後,就去找伋子,說:你趕緊走吧,別上齊國出什麼差了,你很危險,實際上就把父親跟母親怎么定的計,告訴了伋子。伋子一聽這個訊息,非常絕望,自己的媽,雖然是後媽,也是媽,還有親生父親,想把自己置於死地,作為一個兒子,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他拒絕了壽的好意,他說:我是一個孝子,我違背了父親的意志,到天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人能容納我。他說這話,實際是他鐵了心地要盡這個孝。不過,這種孝,按照儒家的觀點是“愚孝”,可是伋子就想盡這個愚孝。而壽呢?你要盡愚孝,我非幫你不可,多仁厚的人啊!
壽鐵了心要救哥哥,他也想了個辦法,出差總有日期,到了伋子準備帶著人馬出發的時候,壽就拿了酒,拿了菜,跟哥哥把酒話別。他故意把伋子灌醉了,然後,自己拿著白旗,帶著儀仗,裝扮成伋子上路了。走到了刺客埋伏的地方,刺客便抽出刀來把壽殺了。
再伋子不久酒醒,不見壽子,從人將簡緘呈上,伋子拆開一看,簡上只有八個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伋子不覺聲淚俱下說:“壽弟為我患難,我怎么忍心?”立刻催舟追趕,不久望見壽子的船,只見舟上一班賊黨,不見壽子,伋子情急說:“我正是你們所要殺的伋子,快殺我吧!”眾賊才知誤殺,於是又將伋子斬下首級。見公子朔以實情相告,猶恐誤殺得罪,誰知一箭雙鵰,正中了朔的隱懷。
宣公雖恨伋子,但憐愛壽子,忽聞二子同時被害,從此憂鬱成病,開眼閉眼總是看到伋子壽子在他跟前啼啼哭哭,祈禱不效,不到半月就一命嗚呼了。於是便以朔嗣襲君位,就是衛惠公,衛懿公之父。
再說近因,衛懿公名赤,世稱公子赤。他愛好養鶴,如痴如迷,不恤國政。不論是苑囿還是宮庭,到處有丹頂白胸的仙鶴昂首闊步。許多人投其所好,紛紛進獻仙鶴,以求重賞。衛懿公把鶴編隊起名,由專人訓練它們鳴叫,訓練和樂舞蹈。他還把鶴封有品位,供給俸祿,上等的供給與大夫一樣的俸糧,養鶴訓鶴的人也均加官進爵。每逢出遊,其鶴也分班隨從,前呼後擁,有的鶴還乘有豪華的轎車。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的資財,為此向老百姓加派糧款,民眾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衛懿公喜歡高貴典雅的仙鶴,本來無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廢朝政,不問民情,橫徵暴斂,就難免要遭來災禍。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帶)人聚兩萬騎兵向南進犯,直逼朝歌。
衛懿公正欲載鶴出遊,聽到敵軍壓境的訊息,驚恐萬狀,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紛紛躲藏起來,不肯充軍。眾大臣說:“君主啟用一種東西,就足以抵禦狄兵了,那裡用得著我們!”懿公問“什麼東西?”眾人齊聲說:“鶴”。懿公說:“鶴怎么能打仗禦敵呢?”眾人說:“鶴既然不能打仗,沒有什麼用處,為什麼君主給鶴加封供俸,而不顧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淚,說:“我知道自己的錯了。”命令把鶴都趕散,朝中大臣們都親自分頭到老百姓中間講述懿公悔過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塊交給大夫石祁子,委託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缺乏戰鬥力,到了熒澤(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護著公子申向東逃到漕邑,立公子申為衛戴公。
戴公不久即薨。此時,逃到齊國的公子毀歸來,被立為衛君,是為衛文公。衛懿公之妹(許穆公的夫人,世稱許穆夫人,為中國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其母為宣姜)從許國趕來援助,向諸侯大國奔走呼號,齊桓公考慮到要重新建國,派公子無虧率兵助衛擊敗翟人,便於前658年在楚丘(今滑縣東)新建衛都,衛國得以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