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排印學

字型排印學,或字型排印(Typography),是一種涉及對字型、字號、縮進、行間距、字元間距進行設計、安排等方法來進行排版的一種工藝。在數位技術普及之前,字型排印是一項專業的工作,數碼時代的來臨使字型排印不像從前僅由排字印刷方面的技術工人完成,而更被圖形藝術家、藝術指導、文書人員甚至兒童廣泛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字型排印學
  • 外文名:Typography
  • 涉及:字號、縮進、行間距
  • 性質:排版的一種工藝
語源及範圍,可讀性易讀性,可讀性,易讀性,共識,

語源及範圍

英文Typography來自希臘語τύπος (type,意為“符號、象徵”)和γραφία graphia(意為“書寫”)。
在當代,字型排印學的相關研究和實踐範圍相當廣,包含了文字設計及其套用的所有領域,包括排版、字型設計;手寫體、書法;街頭塗鴉;碑銘和建築用字;海報設計和其他大面積文字套用(標語、布告板等);商業交流及推廣;廣告;標記和標識(Logo)用字;以及影視中的動態文字等等。

可讀性易讀性

可讀性易讀性經常被混淆。

可讀性

可讀性通常用來形容某種書面語言閱讀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它關乎這種語言本身的難度,而非其外觀。 影響可讀性的因素包括詞句的長度,以及非常用詞的出現頻度。

易讀性

易讀性描述的是排印文本閱讀時的輕鬆和舒適程度。它和語言內容無關,卻與印刷或文本顯示的尺寸和外觀聯繫密切。
對易讀性的研究涵蓋諸多的因素,例如字號,字型設計(比如,襯線字型和無襯線字型,斜體和正體的區別),行長,行間距,色彩對比,右邊界的設計(例如,右邊界完全齊行vs簡單的左對齊,以及是否採用連字元)。雖然對易讀性的研究在19世紀晚期就已經發布,但普遍的共識是:人的閱讀過程驚人的強悍,以至於幾乎沒什麼明顯的區別。因此比較研究襯線字型和無襯線字型,或者齊行與不齊行,到底哪個更好,始終無法得出定論。不幸的是,當印刷和顯示技術發生巨大變革(如雷射照排和PC螢幕顯示)的時代來臨時,易讀性研究的風潮已經過去,導致(易讀性研究)實際上成為了一種只具有“潛在價值”的研究。
易讀性一般通過閱讀速度來衡量,用閱讀理解的得分來檢驗閱讀效率。比如,在19世紀30-60年代發布了著名研究成果的Miles Tinker採用的是一種閱讀速度測試,其檢驗閱讀的效率的方法是讓受試者在文中尋找前後不一致的字眼。
現今的易讀性研究基本上僅限於某些關鍵性事務,或是某些特定設計方案的測試(如開發某種新字型時)。這些關鍵事務包括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字型(或者說字型fonts),還有高速路標識,以及其他易讀性起決定性作用的場合。
大部分的易讀性研究著述都多少缺乏理論基礎——各種(影響易讀性的)因素都單獨地或者組合起來進行測試(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有些因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但許多測試在執行的時候都缺乏一個閱讀模型或是視覺識別模型。一些排印人員認為,詞的整體形狀對於易讀性而言至關重要,而逐個字母的識別(有時稱為相似字母間的識別)是錯誤的、無足輕重的,或不完全的。對兩種模型的區分研究更傾向於相似字母間的識別,而後者已經被認知心理學家所廣泛認同。

共識

在易讀性研究方面達成的共識包括:小寫字母的文本要比全大寫字母的文本易讀,大致是由於小寫字母的結構和詞語形狀更容易區分,特徵更明顯——帶有延展性的筆畫(ascenders上伸筆畫, descenders下伸筆畫、以及其他的伸展性筆畫部件);標準體字形(正體roman)的易讀性要優於斜體;對比很重要——不要有那些耀眼的發光效果;在黃色/奶油色底上使用黑色文字最有效;陽文(白底黑字)要比陰文(黑底白字)易讀;在識別過程中,字母的上部形狀要比下部形狀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字母間距、詞間距和行間距太密集或太鬆散也會降低易讀性。充足的行間距可以隔開每行文字,使得眼睛容易區分上一行或下一行。設計糟糕的字型,以及過密或過松的排版都會導致糟糕的易讀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