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孔林宗原名孔興泰,後改林宗,至聖六十六代孫.出生在書香門第,世代皆飽學之人,他自幼家庭薰陶,聰明過人,才華出眾.他順利通過通許縣學官主持的縣試和開封府學官主持的府試,取得童生資格.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又參加了河南省學政主持的院試,正,復各一場出案名列通許縣榜首.做為第一名貢給國朝聖祖,取得拔貢資格,保送入京師國子監讀書.他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成績優異.通過朝考後授輝縣教諭.1687年又通過丁卯科鄉試中第成為舉人.
孔林宗獨立較早,1672年科舉時,正是他父親孔衍禵任信陽州學正的第二年,按慣例他應該隨父求學,然而他卻在與杞縣毗鄰的通許縣讀書.不依靠家裡,發奮圖強,後來功成名就,成為清初著名數學家!
出仕輝縣
輝縣地處黃河以北,太行山南麓,土地肥沃,文化昌盛.特別是輝縣的蘇門書院,北依蘇門山,南臨名勝百泉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個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這裡文人薈萃,名家輩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孫奇峰當時就在這裡講學一代理學名蔬湯斌(1627-1687)也投其門下,成為門徒,長達20餘年.孔林宗能到這裡任職說明的他的學識淵博,非同尋常.輝縣教諭這一職務,他的上任教諭是范輝,祥符人(開封縣),丙戌(1646)科舉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上任.他的下任教諭是李潔,河南永城人,例貢,康熙四十二(1702)年上任.<輝縣誌>上未註明孔林宗上任的年代,而且上下兩任相隔四十餘年,可能他在這裡任職的時間很長.
主要成就
1689年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奉明史館之邀,赴京師纂修<明史-歷志>.明史局總裁湯斌多次將修改<明史-歷志>的稿交給梅氏重新審訂.梅文鼎"摘其訛舛五十餘處,以歷草通軌補之,作明史志擬搞三卷",湯斌是睢州人,又是孔林宗父親孔衍禵的同窗好友.梅文鼎熱衷於求賢訪友,結交名士,孔林宗酷愛數學和天文學,經湯斌介紹孔林宗與梅文鼎相識.由於二人志同道合,很快成為密友.從此孔林宗成為梅氏學派的主要成員.他們交情深厚.
梅文鼎的《方程論》六卷於1674年寫成,但未於付梓.1687年梅文鼎去杭州,同里阮於岳鴻臚擬資助刻印.因阮北上未繸.此後,"續遇無錫顧景范,北直劉紀莊二隱君,嘉禾徐敬可先輩,朱竹垞供奉,淮南閆百詩,寧波萬季野兩徵士於京師,並蒙印可.又得中州孔林宗學博,杜端甫孝廉,錢塘袁惠子文學共相質正,乃重加繕錄,以為定本"該書有潘耒康熙庚午孟春序,1690年完成.
1692年春,梅文鼎在天津學館與滄州老儒劉介錫答問象數之學,撰《答劉文學問天象》一卷"壬申春月,偶見館童屈蔑為燈,詫其為有法之刑.受到啟發乃復取《測量全義》量體諸術"考其作法根源”,著《幾何補編》四卷.本書主要論述正多面體和半正多面體的性質和有關計算方法,該書卷四有孔林宗附記一篇,主要內容是在梅氏所論兩種半多面體的基礎上又給出了四種,還涉及一種非凸半正多面本(八角蒺藜形).這一年孔林宗在天津同梅文鼎一起研究學問.因梅氏虛懷若谷,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才把這篇文附其後,以證孔林宗在半正多面體方面的真知灼見.
1692年梅文鼎返回京師,陸續撰補完《三十君雜星考》,並著《七政前均簡法》一卷,《少廣拾遺》一卷和《火緯本法圖說》一卷.其中《火緯本法圖說》一書是為解地谷立法之根,以證曆書之誤.梅文鼎在就其中很多問題同孔林宗一起反覆推敲論證,使之更加完備,又旁證其他材料,以期準確無誤.
1793-1702年梅文鼎在孔林宗,袁惠子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筆算》《歷學疑問》兩部著作的同時,孔林宗也完成了他的《大測精義》並給梅文鼎寄來手稿,以徵求修改意見!後又寄贈正式刊印本,以表友情,《大測精義》一書如今遺失沒有存世.我們只能從其他作品中來了解《大測精義》的內容和研究方向.
著作和數學思想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他的著作《大測精義》一書,可惜本書已經散佚,它的內容和成書年代不能詳細介紹,從其他資料分析,成書年代在1693年-1702年之間,因為梅文鼎在《勿庵歷算書目》中談到"近見《大測精義》一語"另有梅文鼎在著作中提到孔林宗的研究主要包括求半弧正弦之法,切線分角之法,正多面體研究,楊作枚論孔林宗72度通弦作法證明,三角測量方面的知道.從我們撐握的資料分析孔林宗的數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一,主張數學研究的目的為生活實踐服務,《大測精義》一書三角測量法,三角函式,圓切線分角等,對天文曆法尤為重要.
二,數學研究的基礎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正月十五用的燈籠,八角蒺藜多面體製作就是他的一個突出成果.
三,重視數學研究的嚴密性,追求邏輯推理方法,如求72度通弦之法,在《大測》中作為"五宗率".只有作法而無理論證明,孔林宗在精義中給出了五宗率的作法和理論證明方法.深度探所了理論根據.
四,講究數學的直觀性,充分發揮形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楊作枚著作中七十二度通弦作法圖解可以看出,孔林宗給出的方法是從勾股術出發,利用圖形面積出入的相補法來證明的,這種方法直觀,通俗易懂!
五,不拘古法,銳意創新,《大測》求八線表中數據主要根據"六宗率"和"三要法".但這方法並不簡單,孔林宗發現的求半弧正弦之法正是針對《大測》中弊端進行改進,發現新的公式和規律.使計算更簡便!另外梅文鼎發現兩種半多面體後,孔林宗不僅僅停留在欣賞這些成果的奇特和美妙上,而是沿著這一路子,潛心研究,更上一層樓,從而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果!
人物評價
梅文鼎:孔林宗的研究邏輯嚴密,思路清淅,人品極佳,知識淵博.
楊作枚:《勿庵歷算全書》一書中指出歷算之學勿庵尚矣,然我朝聲教洋溢,人文蔚起,博學多識之彥,比屋接庶.如吳江王曉庵,青州薛儀甫,睢州孔林宗,桐城方位伯,錫山楊定山,鮑燕翼諸君子深明歷算,各有著述!睢州孔林宗應為誤為與湯斌同鄉之故!實則是杞縣東許家崗人.
親屬成員
曾祖:孔貞一
祖父:孔時發(時清)
父親:孔衍禵,叔父:孔衍幾
堂兄弟:興斌,例監生;興斐,例監生;興魯,康熙葵酉科武舉;興元,恩生
子:毓莊
人物家世
孔林宗出生在杞縣一個書香門第,曾祖孔貞一(1569-1627年),字紹虞,官至明萬曆年大理寺左丞,孔貞一童年聰敏,1588年戊子年鄉試中第三名,1589年已醜科中進士,初授湖廣江陵知縣,他執法如山,為官清正,政績突出,百姓稱頌,1602年遷監察御史,期滿升大理寺左丞.祖父孔時發,又名尚發,字式中,崇禎壬午(1642)年歲薦任浙江衢州訓導.1644年(甲申)清兵入關,明王朝滅亡.乙酉年1645他辭官歸故里.從此不樂仕途與讀書為伴.父孔衍禵,字燕貽.幼通經史.從父宦遊浙東,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他以文章和詩賦而聞明鄉里,1645年隨父返回故里,與後來成為一代理學名臣的湯賦同在杞縣東許家崗讀書,相互砥礪.順治甲午年(1654)鄉試中舉.薦為河南汝州學正.康熙辛亥年1671補信陽州課.政績突出,世稱此間為信陽州學風極盛時期.孔衍禵50歲辭官.汝州,信陽州敬仰他的學問與品德,請之為書院講學,遠近從學並且有成就者不勝枚舉.晚年回歸故里,平日周濟鄉里,手不釋卷.著有<匯雅文櫪厈文辯十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