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漢代摩崖像

孔望山漢代摩崖像

我國最古老的石窟雕刻。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孔望山南岩。高約一百公尺,長約十六公尺,有大小一百零八尊佛像、羅漢像,以及涅盤圖、捨身飼虎圖、力士像、大象與蟾蜍等雕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望山漢代摩崖像
  • 位置:江蘇省連雲港孔望山
  • 高約  :一百公尺
  • 長約:十六公尺
孔望山漢代摩崖像,關於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漢代摩崖像

我國最古老的石窟雕刻。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孔望山南岩。高約一百公尺,長約十六公尺,有大小一百零八尊佛像、羅漢像,以及涅盤圖、捨身飼虎圖、力士像、大象與蟾蜍等雕像。刀法簡單樸實,極具藝術價值。關於其造像年代,或謂為漢末作品,或謂為三國或西晉以後所作。
◎附︰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冊第一章第四節(摘錄)
連雲港孔望山摩崖像的調查報告,發表在1981年第七期的‘文物’,據報導在孔望山的岩面,挖得一0五個石刻像;這些石刻像中,被認為是佛教造像的,包括有涅盤圖、捨身飼虎圖、佛像、力士像、象像等。
孔望山的石刻造像中,被認定是佛像的理由是︰頭頂上有高肉髻,右手結施無畏形狀的手印,兩手置於胸前,結跏趺座,全身有凹入形的身光等;此外也有胡人侍立的坐佛造像、也有象夫的石像,而且石像還腳踩蓮花等。

關於孔望山摩崖造像

有關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中國大陸的研究學者有論文發表。據論文的報導,從造像的技法來推定其年代,對於技法中的凸面線刻式樣,認為很接近後漢桓帝時代的武氏祠或沂南畫像石的式樣;至於其浮雕式樣,則類似永初七年(113)的戴氏畫像石和永建五年(130)兩城山出土的食堂畫像,以及有‘熹平四年(175)四月十三日’記銘的徐州茅村墓畫像石等式樣。其高浮雕技法,則與山東安邱董家莊畫像石墓中的雕刻式樣類似;其單線陽刻的技法與畫像石中的單線陽刻幾乎是手法一致,這種手法據說從後漢直到魏晉都頗為流行。從技法、式樣來說,對此孔望山造像,下定結論,認為是後漢末期出現的佛教造像。
歸納中國大陸學者的主張,孔望山造像的手法和式樣,和後漢的墓石像等的式樣類似。此外,佛教像和圖像在當時,是依據漢譯的佛經知識而作畫的。因此,依據推定孔望山的造像是後漢末年之物,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則認為這就是最初的佛像雕刻。果真能如此下結論嗎?筆者個人從譯經史的層面著眼,對此結論,仍持若干疑問。(中略)
綜合以上所述,孔望山摩崖石像,僅從其技法與式樣來推定,若依中國大陸研究學者所推斷是後漢之物,但這究竟是否就是佛教像?仍然留有若干疑問。如果認為是佛教像,那么,其造像年代,可能須下降到三國、西晉時代;另一方面,如確認就是佛教像,而且是後漢時代的造像,那么,對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必須重新加以考慮。歷來都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路線是由中亞經西域而傳入中國,但如果孔望山的石像確認是佛像,而且是後漢之物,那么,佛教最早是經由南海航路傳播到中國的東海岸一帶也是有可能的。這條南海航路,從相當古老的時期就已發達,佛教通過這條航路傳入中國東南海岸,也是相當有可能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