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旻仁慈

孔旻仁慈,出自夢溪筆談。講述淮南的孔旻隱居汝州,為人惇厚仁慈,終身不願做官,節操美好而高潔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旻
  • 出處:《夢溪筆談》
  • 人物性格:隱居篤行,美節甚高。
原文,注釋,譯文,出處,作者,

原文

淮南孔旻①,隱居篤行②,終身不仕,美節甚高。嘗有竊其園中竹,旻愍③其涉水冰寒,為架一小橋渡之。推此則其愛人可知。然余聞之,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輟④鼓可也,為其死而鼓之,則不若不鼓之愈也。猶邴原⑤耕而得金,擲之牆外,不若管寧不視之俞也。

注釋

①孔旻(mín):字寧極。據王安石《孔處士墓志銘》,孔旻隱居汝州(今河南臨汝),他待人寬厚,即使對奴僕也不忍心加重語氣說話,糧食、衣物、田地有多餘時,就贈送給鄉里人,向他借貸而不能歸還的,他也不加追問。
②篤行:行為惇厚。篤:忠誠,厚道,堅定。
③愍(mǐn):同“憫”,哀憐,憐憫。
④輟:中止,停止。
⑤邴(bǐnɡ)原:人名,字根矩,又稱邴君,東漢北海人,與華歆、管寧齊名,時稱三人為一龍,以年齡排序,“謂歆為龍頭,寧為龍腹,原為龍尾”。《世說新語》中載有三人事跡,如《德行》篇中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以此認為華歆的德行不及管寧。據此,“得金捉而擲之”的應該是華歆,而不是邴原。但在這條筆記里,沈括將“得金捉而擲之”一事記在了邴原賬上,不知所本為何,也許是因為事近而誤吧!

譯文

淮南的孔旻隱居汝州,為人惇厚仁慈,終身不願做官,節操美好而高潔。曾有人去偷他家園子裡的竹子,孔旻憐憫偷竹子的人要涉水來去太冷了,就架起一座小橋讓其順利通過。由此可以推知孔旻的仁愛之心。不過我聽說,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敲起盆子唱起歌來。妻子死了而不中止敲盆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為妻子死了而敲,反而不如不敲的好。就像邴原耕地時看到一塊金子,撿起來以後再扔出牆外,反倒不如管寧那樣看都不看的好。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像沈括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