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即早期儒家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學
  • 定義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
時代背景,學術內容,歷史地位和影響,

時代背景

孔學形成於春秋末期。當時,西周以來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已趨於崩潰,被稱為禮壞樂崩的時代。在這一變革的時代,以齊國管仲和鄭國子產為代表的新勢力正在興起,對舊制進行了改革。適應此種形勢,孔子則以魯國為基地,倡導革新。但其主張不盡同於齊、鄭兩國推行的路線,而是企圖在周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或對周製做出新的解釋,使其符合封建製成長的要求。孔子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道”即孔子理想化了的周制,即對周禮進行損益,實現一個以家庭關係為重心的和諧的等級社會。孔學形成的思想淵源:在孔子時代,西周官方的文物典章已散落到民間,史稱“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則以私人的資格,招收學生,傳授六藝於民間,進而通過對《詩》、《書》、《禮》、《樂》等典籍的解釋,建立起孔學的思想體系。孔子對學生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同上)即將以相禮為業的儒者改造為倡導修己治人之學的君子。孔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學術,由官學轉為私學,開創了學術自由的新風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學術內容

孔學是中國古代人學的開拓者,重點研究人的價值、人的理念以及人際關係問題。其興趣不在自然界,而在人類社會,發展了春秋以來流行的重人道的新思潮,突破了西周一切唯皇天上帝和王命是從的價值觀念,啟發人類和個人的自覺,特別是人格的獨立自主意識,從而建立起中國的人文主義文化傳統。孔學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提倡修己治人之學,即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並以“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為聖人的最高境界。但孔學的重點是講修己,以完善自己的人格為為學的主要目的。如孔子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同上)
關於修己之學,孔門將處理好家庭關係,置於首位,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為維繫家庭生活的準則。特別重視孝道,以其為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並以“敬”解釋“孝”的內涵。關於人際關係,孔子提出禮和仁,作為調整等級關係和做人的準則。禮和仁,並非孔門所始創;孔門的貢獻是,禮仁互釋,將二者統一起來而不偏廢一方,使處於等級關係中的人,彼此關懷和愛護,進而提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仇忌和怨恨,以同情心對待別人,並以行仁德為成聖人的必要條件。因為仁的內涵為“愛人”,當愛人與個人利害相牴牾時,則主張“仁者安仁”和“殺身成仁”;當個人利益與社會正義相矛盾時,孔子則主張“君子喻於義”,“見利思義”。為了實現仁義之德,孔門強調道德行為的自覺性,主張“一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對偽君子,所謂“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為了實現仁與禮的統一,孔子又提出學和恩不可偏廢,即學禮和思仁,相互補充。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孔子又提出中庸說,使人的思想和言行不偏於極端,並以溫良恭儉讓為待人處事的優良品質。孔門倡導修己之學是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減輕或緩和因等級制而造成的歧視和壓迫,以防止群體生活的破裂,乃古代人道主義的先驅。
關於治人之學,孔子提出德政說,即治理百姓主要靠道德教化,不是靠刑殺,並主張執政者應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品德感化百姓來歸順。孔子還提出“博施濟眾”說,作為執政者的最高理念。他還提出富而後教,以提高百姓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他關心社會財富的分配,又提出均平原則,使貧富差別不要拉大,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以維繫國家和社會的安定。為了維繫社會的安定,孔子還提出正名說,要求君臣父子不要做與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關於君臣關係,孔子不贊成唯君命是從,主張雙方相互尊重,互負責任。孔門將政治生活視為家庭生活的擴大,以執政者為民之父母,反對不教而殺和不戒視成以及聚斂百姓財富的暴政和苛政,其治人之學具有德治主義的特色。
孔門還討論了人的價值和理念,以倫理道德生活為人道的本質,從而修正了西周的天、命、鬼神觀。他們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並為人類造福,重視人的現實生活,不追求死後的事情,所謂“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關於各人的死生貧富等遭遇,則歸之於人力不可強求的命運,並以命釋天,排除了以天為人格神和上帝賞罰說,其目的是提倡盡人事,行人道,實現修己治人的理念。其世界觀又具有人本主義的特色。

歷史地位和影響

孔門倡導的修己治人之學,雖然打上了維護等級關係和宗法關係的時代烙印,但在當時有進步的意義。其所提出的基本原則,對任何時代的人群生活,都有普遍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孔子一直被譽為古代社會的聖人。春秋時期形成的孔學,為後來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其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東方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研究孔學的著述,有孔子弟子編輯的孔子言行錄《論語》,史書《左傳》和《國語》也有關於孔子言行的記載,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是了解孔學內容的重要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