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宅,又稱闕里故宅。在曲阜孔廟毓粹門外北側,是整個孔廟中最為古老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故宅
- 別名:闕里故宅
- 地理位置:曲阜孔廟毓粹門外北側
孔子故宅,又稱闕里故宅。在曲阜孔廟毓粹門外北側,是整個孔廟中最為古老的地方。
孔子故宅,又稱闕里故宅。在曲阜孔廟毓粹門外北側,是整個孔廟中最為古老的地方。相傳孔子當年曾居住於此。天井裡有御贊亭一間,其西面的九間廂房為禮器庫,北屋即詩禮堂,其後還有兩三個院落。據記載:魯哀公為悼念孔子,令其子孫“歲時...
今孔子故宅門為唐時“廟宅之門”,其西側有另一廟門,南鄰道路,向西通往魯城西城垣的歸德門。孔廟殿堂建於靈光殿舊址。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聖侯孔璲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據《孔氏祖庭廣記》中的“宋網裡廟制”圖推測,當時的孔廟很可能將正殿改為了面闊5間,...
初期的孔廟僅有孔子故宅三間,其後裔在簡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廟建宅。孔子的嫡系長支為奉祀孔子,原住在闕里故宅,稱“襲封宅”。隨著孔子地位及其子孫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擴展。曹魏時期,又於廟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設教講學。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40年),開始擴建孔府,封衍聖公後,另建新...
今孔子故宅門為唐時“廟宅之門”,其西側有另一廟門,南鄰道路,向西通往魯城西城垣的歸德門。孔廟殿堂建於靈光殿舊址。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聖侯孔璲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據《孔氏祖庭廣記》中的“宋網裡廟制”圖推測,當時的孔廟很可能將正殿改為了面闊5間,...
前庭中設杏壇,此處原是孔子故宅的講學堂,後世將它改為孔廟正殿。宋真宗末年,增廣孔廟,殿移後,此處設壇,周圍環植杏樹,故稱杏壇。金代在其上建亭,明代又改建成重檐十字脊亭,逐成現狀。東西兩廡各40件,供歷代著名先賢,先儒的神主,到清末共147人。大成殿建於雍正七年(1729),重檐歇山,面闊九間,用...
孔府建築,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舊稱“衍聖公府”,在曲阜市孔廟東鄰。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原住闕里故宅,稱“襲封宅”。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40)另建新第。封衍聖公後,始稱此名。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衍聖公”有權設定官署,同時又於故宅東重建府第,後經明清歷次維修與擴建,遂具現今規模。原占地240...
殿內正中奉把孔子塑像,兩旁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東西廡廊原供孔門弟子及儒家歷代先賢,現已闢為陳列室,陳列著歷代碑刻,為書法、繪畫、雕刻的藝術寶庫。寢殿後的聖跡殿,藏有明代石刻連環畫120幅,記述了孔於的業績。故宅井後的魯壁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收藏《尚書》、《禮記》、《論語...
孔家廟(本廟)位於東經116°58’30”---北緯35°36’42”。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族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
金絲堂,在曲阜孔廟西路啟聖門內,有正殿五間。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餘封為魯恭王。魯恭王好治室,傳說在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時,忽聞天上似有金石絲竹之聲,結果從牆裡面發現了《論語》、《尚書》、《孝經》、《禮》等書。為紀念此事,故建此堂。堂始建於金代,明時傾圮,宣德九年(...
孔壁,漢語詞語,讀音為kǒng bì,意思是孔子故宅的牆壁。據傳古文經出於壁中,故著稱。解釋 孔子故宅的牆壁。據傳古文經出於壁中,故著稱,指孔壁古文經書。出處 《漢書·魯恭王餘傳》:“恭王初好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宋·周越《法書苑·...
《尚書》,原名書,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跡著作的 彙編,儒家五經之一 。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為《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本。西漢伏生口述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西漢魯恭王劉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城區的中心,是我國祀孔廟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又稱至聖廟。大成殿為曲阜孔廟的主殿後設寢殿,仍是前朝後殿的傳統形式。前庭中設杏壇,此處原是孔子故宅的講學堂,後世將它改為孔廟正殿。大成殿建於雍正七年(1729),重檐歇山,面闊九間,用黃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十龍柱10根,高...
據傳,漢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較今天《尚書》多16篇,安國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並為之作“傳”,成為“尚書古文學”的開創者。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明清學者定為後人偽托。個人著作 孔安國在漢武帝時曾任諫大夫,傳《古文尚書》於都尉朝、...
“魯壁出書”是中國學術史上極其重要的大事件。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建立鞏固統一的封建政權,行“焚書坑儒”事,以博士為藏書專職,非博士之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孔子九代孫孔鮒,因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歸於陳王,並藏書《論語》、《尚書》、《孝經》等於孔子故宅牆壁內。孔鮒到死也沒有...
[34]闕里:孔子的故宅。在今山東曲阜城內闕里街。[35]櫝(dú):木櫃,木匣。[36]縑(jiān):即縑素,供書畫用的白色細絹。此處代指書畫。楮(chǔ):木名。因皮可製紙,所以用作紙的代稱。[37]睥睨(pì nì):側目,斜視。[38]末:非根本的,微不足道的。[39]忝(tiǎn):謙辭。表示辱沒...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
魯壁,拼音是lǔ bì,漢語詞語,意思是借指古代文化典籍。解釋 1.《序》:"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後以"魯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經傳的牆壁。2.指蝌蚪文書法。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出處 《〈書〉序...
漢武帝時,又從孔子故宅壁中發現《尚書》,由孔安國整理獻出,為《古文尚書》。魏晉之際,《古文尚書》亡佚。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奉上孔安國的《尚書傳》及《古文尚書》58篇,其中有33篇與《今文尚書》大致相同,另多出25篇。在當時無人懷疑其真實性,至唐代修《五經正義》時也自然選其為正統。至清代,...
一種是相傳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的字書《史籀篇》的抄本,漢代人所說的籀文,就指《史籀篇》的字,其字型屬於大篆,一種是所謂古文經,即秦始皇焚書時被藏匿起來的一些儒家經籍抄本,如漢初張蒼所獻的《春秋左氏傳》,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牆壁里得到的《尚書》、《禮》、《論語》等書。這些經籍抄本的...
武帝時魯恭王(諡號)劉余拆孔子故宅從牆壁中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以及北平侯張蒼(秦御史,歸漢封北平侯。北平,今河北滿城)所獻的《春秋左氏傳》,均為古文所著,故稱古文經。但對於古文,“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
壁中書,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漢代發現於孔子宅壁中藏書。近人認為這些書是戰國時的寫本,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八世孫孔鮒(或謂鮒弟騰)藏入壁中的。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
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 《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