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津傳說”起源於2000多年前,後進入民間口頭傳說,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中國著名人物傳說。
傳說講述的主要情節是:孔子率弟子尋訪列國傳播仁愛德政思想,途經新洲舊街時遇河迷路,便讓子路詢問兩位隱士渡口在哪,反遭隱士嘲諷。孔子克服困難,在此地住下講學,表達自己問道尋道的決心與信念。
新洲曾出土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孕育元、明、清三代鄂東文人的問津書院,不僅有碩學鴻儒講學,也將孔子“問津精神”發揚光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問津傳說
- 發生地點:武漢市新洲區舊街孔子河村
歷史背景,非遺故事,文化影響,
歷史背景
在武漢市新洲區東部的舊街鎮黃林鄉黃林墅境內,有一個山村名叫孔子河村。村北一座山,名孔子山;村南一條河,名問津河。在孔子山腰、問津河旁,矗立著幾棟殘存的古式建築,這就是有名的問津書院,亦稱孔子廟,為湖北最大的孔廟和書院,是我市惟一與孔子行蹤相關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惟一以“子路問津”的典故而命名的古書院。
非遺故事
問津書院傳說系《論語》中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二隱士的典故而來。春秋末年,西周遺制正處於瓦解之際,孔子仍頑強地堅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他率領門徒周遊列國,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在自陳蔡至楚國途中,行至楚黃境內大別山腳下古驛道旁一個小集市(今武漢市新洲區舊街)南約五公里處,一條發源於大別山的河流擋住他們的去路。由於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孔子一行躊躇岸邊,河的上游田野中,有兩個人在田間勞作。這兩個人一個名叫長沮,一個名叫桀溺,是當時楚國著名隱士。孔子吩咐子路前去探問。長沮說:“魯國的孔丘是知道渡口在哪兒的,又何必來問我。”子路不爽,便去問桀溺。桀溺說:“天下的污濁與混亂就像滔滔江水一樣,你們有誰能去改變呢?跟隨孔丘那樣躲避壞人的人,不如跟隨我們躲避亂世的人呢。”無奈,孔子一行只得冒險,在離問津處約半里的河面上涉水過河。由於河深水急,眼看水盈車軸,車上的書籍會被淹沒。孔子見狀,急喚眾弟子返車上岸,並吩咐弟子們將被水浸濕的書搬到河岸邊的一座平坦山上晾曬,自己則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唉聲嘆氣,不知所措。後來,人們為紀念孔子,將擋住孔子一行去路的河流命名曰“孔子河”,又稱“問津河”;並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橋,名“孔嘆橋”;將河邊山命名曰“孔子山”;將兩隱士勞作之地,一處曰“長沮沖”,一處曰“桀溺畈”;稱孔子曬書的山包曰“曬書山”;稱孔子坐過的石頭曰“坐石”,一直流傳至今。從西漢起,歷代州縣均在此立廟祭祀孔夫子,宋末湖廣儒學提舉龍仁夫於此設院講學,取名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