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殘碑》為著名的“安陽殘石四種”之一,漢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六月刻,隸書。於清嘉慶三年(1798)四月出土於安陽豐樂鎮之西門豹祠旁。
碑斷為二,上截存93字,稱《賢良方正》(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下截存78字,稱《子游殘石》(藏於中國文字博物館)。 子游殘石與賢良方正殘石亦被合稱為《賢良方正·允字子游殘碑》
此碑是東漢早期隸書精品,為漢隸體系中境界較高的作品,結字方扁茂密,用筆圓勁渾厚,布局則疏朗有致。
掠畫和“雁尾”分明,大多重按然後輕提,筆勢上揚,略顯滯重和粗率。結字上下緊結,左右取勢開張,茂密而不乏自然之態,布局疏朗有致,是東漢隸書發展中成熟時期的作品,但比起後期的工整劃一、平和精妙來,又多了幾分率真純任、樸厚洞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游碑
- 館藏地點:中國文字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代
- 出土地點:河南安陽
- 尺寸:殘長56厘米,寬45厘米,厚17厘米
時代:漢代
質地:石
尺寸:殘長56厘米,寬45厘米,厚17厘米
《子游殘棵宙朽碑》漢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六月刻,隸書。碑斷為二,上截存93字,稱《賢良方正》,下截存78字,稱《子游殘石》,子游碑(下部)現收藏於中國文字博物館。子游碑(上部)即“賢良方正”藏於天津博物館。
子游殘碑(下部)於清嘉慶 三年(1798)四月出土於安陽市豐樂鎮之西門豹祠旁,後移至孔廟。後又移置洛陽存古閣。漢代,略呈長方形,三面殘缺,一面為原邊;殘長56厘米,寬45厘米,厚17厘米,碑文屬於隸書,現有殘文11行。2009年9月滑縣文物管理所調撥給中國文字博物館。
此碑下截首行有“允字子游”等字,故稱《子游殘石》,於清嘉慶 三年(1798)四月出土於安陽市豐樂鎮之西門豹祠旁,移至孔廟。為著名的“安陽殘石四種”之一。後又移置洛陽存古閣。《賢良方正》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此碑為上截,亦因首行有“賢良方正”等字而得名。出土後不久,被天津商會會長王竹林收藏此原石,王竹林後被天津鋤奸團所刺殺,成為民國七大案件之一。此碑是漢隸體系中境界較高的作品,結字方扁茂密,用筆圓勁渾厚,布局則疊愉符射疏朗有致。康有為評炒她刪其書“有渾厚之形而氣態濃深,筆頗而駿,殆《張黑女碑》所從出也坑說艱。”開《張墨女墓誌》和六朝石刻的先河。舊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點,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拜夜姜此碑與正直碑是漢隸中境界較高的作品,用筆圓勁渾厚,布局則疏朗有致,受到恥鍵康有為的盛讚。是安鑽遷墊喇陽地區殘有的兩塊漢碑,是安陽“魁寶”。
郭尚先評價:“結體在《韓敕》《鄭固》之間,東京初年書類如是,觀其古談,足正魏晉以後矯強之失”;又說:“此書縱橫跳擲,一洗唐人方整習氣,唯未平淡,稍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