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子昂故里位於全國文明鎮---射洪縣金華鎮,南起金華電航橋,北至香山鎮交界,東西以涪江兩岸的山脊為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正按全縣旅遊規劃打造4A級景區。“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山”的金華山,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巧奪天工。前山有1500年歷史的蜀中四大名觀之一的金華山道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讀書台是海內文宗初唐傑出詩人陳子昂讀書的地方,台內匾對甚多,多數為古今名家手跡.
金華有千年古鎮遺蹟,水陸碼頭依稀。鎮內及周邊分布有“九宮十八廟”,吸引著無數尋幽仿古的人們。其間西山坪清見產業園是現代農業觀光旅遊園區;湖心島金華壩將打造為碧水綠島天堂。景區內有酥而不膩的“椒鹽肘子”、麻辣隨意的“黃辣丁”、“李血花”等金華美味,令四海賓朋為之叫絕。
基本信息
景區級別:國家級
開放時間:7:00---19:00
停車場信息:大型生態停車場
景區地址:遂寧市射洪縣金華鎮
地理位置:射洪縣子昂故里文化旅遊區,地處四川省東部,遂寧市北部邊陲,位於川中丘陵區北緣、涪江中西岸,介於北緯30°40′~31°10′,東經105°10′~105°39′之間。東南距縣城20公里,西北與三台縣接壤。
主要景觀
金華山道觀與都江堰的
青城山道觀、大邑的
鶴鳴山道觀,三台的
雲台觀並稱四川四大名觀,與四川眾多道觀同屬於道教
全真派。位於金華山前山,道觀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層疊而上,有六殿、五樓、三洞、二院、
二門,結構謹嚴,布局合理,始建於
南朝梁武帝
天監年間(公元502年)。東晉時,有方士
陳勛來此結茅為庵,修道學仙,南朝
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敕令在該山修建規模宏大的金華觀,距今近1500年。唐代重建時,
四川金華山道觀
更名為九華觀。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改名玉京觀。金華山祖師殿內供奉的是
真武祖師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師是金華山奉祀的
正神,他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
三月三”金華山廟會的來歷。每年農曆“三月三”,頂禮朝拜的香客,觀光旅遊的客人
絡繹不絕,一天達5~7萬人。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金華山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
三清天尊,三清全稱為:虛無自然大羅
三清三境三寶大天尊。分別是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
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
太上老君)。
道教三清指
玉清、
上清、太清三位尊神,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簡稱
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崇奉的至尊之神,或說化身
老子,後因出現“
一氣化三清”之說,由一尊神變為
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事實上,道教從創立之時起,就尊奉老子(即太上老君)為
教主,進而說他上處
五京,為神王之宗;下在
紫微,為飛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他們的地位高於
玉皇大帝。每到一定的時候,
玉帝以及
西母都會帶領眾仙朝拜三清。因此三清在道教的地位至高無上。(備註: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稱太上老君、太上道祖。
金華山道觀——三清殿
道教的
三皈依為道、經、師三寶,分別代表元始天尊(道寶)、靈寶天尊(經寶)、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師寶)。因而合稱為:虛無自然大羅
三清三境三寶大天尊。)
金華山祖師殿內供奉的是
真武大帝即
玄天上帝[2]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師是金華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
三月三”金華山廟會的來歷。每年農曆“三月三”,頂禮朝拜的香客,觀光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一天達5一7萬人。盛況空前,熱鬧非凡。祖師殿中央供奉的事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神像,真武祖師前面有3個
神位,分別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神位。每逢重大節日如:農曆二月十五的太上老君生辰舉行的
祖師殿早晚課——太上玄門早晚壇功課經
三清朝科、三月初三的真武朝科等,都會在
祖師殿舉行盛大的科儀朝拜三清等尊神。
王靈官殿
靈官殿高9米,長7.7米,寬5.5米,建於元代延佑二年(1315)的靈祖殿通敞寬闊,氣勢沉雄。殿堂神台上,
王靈官坐武神像通高3米,彩繪金身。頭戴沖霄冠,腳踏風火輪,頂盔貫甲,威風凜凜。右手握十八節金鞭,左手執三角
火眼金睛,三目怒睜,威武森嚴,賞善罰惡,震撼人心。威靈顯應,聞名遐邇,靈官殿乃金華山香火最旺之殿堂。
玉壺閣
玉壺閣是盛唐偉大詩人、文學家、政治家、
散文家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
陳子昂(公元661—702),字
伯玉,出生在
射洪縣武東鄉一個世代富有的讀書人家,因家境富裕,年至十五、六歲還是一個任俠放縱的“公子哥兒”,十八歲時慨然發憤,在這裡閉戶讀書三年。他學成出仕,因一篇《諫靈駕入京書》為武則天所讚賞,官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曾兩次隨軍出征,因與主帥意見不合,38歲時辭職還鄉,後被縣官段簡害死,時年41歲。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主張詩歌創作要有內容和理想,提倡雄健質樸的表現形式,堅決反對言之無物、無病呻吟、專講辭藻格律的詩作,後人評價他開創了唐詩的一代新風。
玉虛閣石碑刻“蔚藍勝景”迴文詩一首,字形龍蛇飛舞,順
金華山風光(19張)
念倒念皆成詩句。其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千年來雖遭風雨剝蝕,仍然古貌猶存,聲名愈顯。玉虛閣右側有一座兩米多高的迴文詩碑,背面刻有清
嘉慶四年(1799年)射洪縣令胡魁撰寫的《增栽金華山林木碑記》。正面刻有清代
鹽亭人
楊太虛在
金華山道觀作住持時所作的
迴文詩。迴文詩的書法為一種怪異的龍蛇字型,它是在草書的基礎上,融入傳統的隸書和道家的符書,三種書法互相滲透,錯落有致,形成一種
龍飛鳳舞的字形,不太好認,且聽我念來:
龍頭倒臥見高峰,洞古鋪天綠樹籠。
封郭滿天撐老柏,卷波煙水映喬松。
濃情尚吐飄香桂,覺夢驚聲聽曉鐘。
淙夜澈泉流韻雅,茸紅剪處妙羅胸。
如將每兩句詩倒讀,則為:
籠樹綠天鋪古洞,峰高見臥倒頭龍。
松喬映水煙波卷,柏老撐天滿郭封。
鐘曉聽聲驚夢覺,桂香飄吐尚情濃。
胸羅妙處剪紅茸,雅韻流泉澈夜淙。
作者以詩人的筆觸,描寫了金華山“倒頭石龍”,“蔚藍洞天”,“撐天古柏”,“卷波喬松”,“夢覺曉鐘”、“清泉雅韻”等景觀。情景交融,十分貼切。
純陽閣
與玉虛閣相距約30米有一座純陽閣,閣內供奉著
八仙之一的
呂洞賓。此處,原為“
讀書台”舊址,清
道光十年(公元1884年)遷讀書台於後山梧
南嶺。但閣前平台右側仍留下這一座巨大石碑,碑的前後分別刊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親筆書寫的《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蹟》和《金華山野望》兩首詩。
杜甫在
寶應元年(762年)冬天到金華山憑弔陳子昂,當詩人看到冬日的金華山一派冷清,
陳公讀書堂又長了許多青苔,不禁發出“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的感慨。
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位於
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1980年7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被列為遂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金華山因陳子昂讀書台被譽為“千山景色此間有,萬古書台別地無”。其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後,今
祖師殿金華山美景(13張)
一帶。唐大曆年間,東川
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於
讀書堂前。中唐後政局混亂,戰爭頻仍,學堂因之衰廢。宋嘉裕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明初,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於舊基建屋塑像,並立明遠亭於其側,
成化時,縣令郭鏜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築全坍壞。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唐麟翔於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為古讀書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台於嶺後梧崗山。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
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於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迴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後闢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雲山館,遊廊環繞,外蔽
繚垣;最後砌台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
古讀書台內匾對甚多,多數為古今名家手跡。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陳伯玉先生別傳》等為重要文物,留雲仙館內陳列的陳氏有關文獻資料亦不可多得。“讀書台”遺址,也成為後人憑弔的一處勝景。清康熙年間,射洪鄉賢楊甲仁在此處講學20年,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1987年春,
峨眉電影製片廠曾在這裡拍攝故事片《野店》。
臭石:四川省
射洪縣金華山
陳子昂讀書台內的一塊臭石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臭石,於明代嘉靖年間由射洪縣人
楊最任雲南副使時,從
曲靖縣帶回,放置在
金華鎮江
西街一小院內。新中國建立後,射洪縣文化館將該石運往
太和鎮,埋於館內
葡萄架下,1983年9月運往金華山,收藏於此。這塊石頭,形如人腦,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約1.2米,經多年來搬運敲擊,現只有0.6米了。若以鐵器擊之,臭氣頓出。清代
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此石:“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其味,那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石頭擊之有臭,世間少聞,若你有幸到金華山去,親手敲敲,嗅嗅那悠悠臭氣,定會遊興大增,
心曠神怡,別有一番情趣。
虹飛橋
金華山山勢呈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腳下這座橋名虹飛橋(又名百尺橋),因陳子昂《登金華》詩有“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的詩句而得名。穿過雕樑畫棟的虹飛橋,順左上三十餘級石階,即可到達金華山前山門。站在前山門,一眼望去,層層石階直上山頭,兩旁古柏森森,雲環霧繞,頗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從前山門上行的石階共有365級,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990年修復。這石階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即你從金華山的前山門始,心誠意專地登完365級石階到達南山門,就能使你在今後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
大吉大利。
歷史
在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當政的初唐時期,四川出了一位被李白、杜甫在詩中譽為“麟鳳”、“雄才”、“名與日月懸”的傑出詩人和散文家,他就是陳子昂。
反對武則天由雅安攻生羌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縣人。陳子昂出身富家,性格豪爽,喜愛遊樂。唐代科舉盛行行捲風氣,應試舉子常把自己的詩文製成捲軸送請名家向主考官推薦,才更有希望及第。文明元年(684),24歲的陳子昂赴考,中了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唐垂拱三年(687),武則天欲開雅州(今四川雅安市西)由蜀道攻生羌,因以襲擊吐蕃。陳子昂堅決反對,立上《諫雅州討生羌書》,歷陳無故討羌的七害,進行勸止。他還在《感遇詩》第二十九首中痛斥當政者的失策,主張休甲兵,安百姓。後來武后終於未派兵襲擊生羌,也算是採納了陳子昂的意見。
激憤之音:《登幽州台歌》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起兵反唐,攻陷營州,掠奪冀州、幽州(今北京市)等地,殘害百姓。武則天命建安郡王武攸宜為大將軍,東征契丹。36歲的左拾遺陳子昂被武攸宜任為隨軍參謀,主管草擬軍用文書等機要事務。陳子昂寫了《為建安王誓眾詞》、《為建安王與諸將書》等軍用文書,表現了他渴望掃盡敵虜、捍衛邊防的愛國熱忱。萬歲通天二年(697)三月,漁陽之戰,唐軍大敗,先鋒王孝傑力戰身亡。武攸宜庸懦無能,一聽前鋒失利,就畏葸不前。陳子昂多次進諫,“言多切直”,武攸宜惱羞成怒,竟把陳子昂從參謀降為軍曹。陳子昂心中鬱憤不平,便登臨近郊幽州台(即薊北樓)遊覽散心,吟出了雄視千古之絕唱:
《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寥寥22字,氣概豪放,音節高古,沉鬱悲壯,飽含人生哲理,既寄寓了詩人的身世遭遇,更唱出了封建社會許多才俊之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時代憤激之音,令人一唱三嘆。
回川種樹採藥 侍奉老父
聖曆元年(698)初,契丹平定,已回東都洛陽任右拾遺的陳子昂,得知蜀中諸州貪官污吏橫行,造成百姓3萬多戶逃亡,深感不安,五月十四日呈交《上蜀川安危事三條》給武則天,請求朝廷儘快派人“按察蜀州”,清除貪官,選任賢能“使百姓安寧”。
聖歷二年(699)初,陳子昂聽說“父親元敬為本縣縣令段簡所辱”,十分氣憤,便以父年老為辭,上表乞歸四川故里,獲準。回到射洪後,他種樹採藥,悉心侍奉老父。他看到司馬遷的《史記》以後,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到初唐,五百年間,國史蕪雜,就盡力蒐集材料,把從漢武帝建元元年(140)到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的史實,寫入《後史記》一書。誰知動筆才一年,父親就病逝了,他悲痛至極,乃至骨瘦如柴,寫書就中斷了。
射洪縣令段簡貪暴殘忍,又受當時把持朝政的武三思的指使,找藉口敲詐陷害陳子昂。陳子昂命家人納錢緡給縣令,段簡仍捏造罪名把他逮捕下獄。陳子昂本就體弱多病,喪父之痛未解,至此更是悲憤交加,病勢加重,扶杖也難行路。周長安二年(702),冤死獄中,年四十二歲,葬射洪獨坐山。
陳子昂有子二人,長子陳光、次子陳斐,皆進士及第,為官清正。孫輩五人,均品學兼優,有名於世。
冤死故里 杜甫在綿竹弔唁
對於陳子昂的冤死,在唐代就引起人們的悲憤和不平。大詩人杜甫在綿州(今四川綿竹縣)就寫詩委託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李使君代吊陳子昂:“遇害陳公殞,於今蜀道憐。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以後杜甫又專程到射洪縣登臨陳子昂讀書台,瞻仰陳子昂故宅,寫詩弔唁:“悲風為君起,激烈傷雄才”,“公生揚馬(揚雄、司馬相如)後,名與日月懸……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這些詩都真實地表達了杜甫對英年冤死的陳子昂的悲憤之情和景仰之情。
清代學者王夫之《讀通鑑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評價是公允的。陳子昂胸懷大志,秉性剛直,富有政治才能,卻一生屈居小官,未能實現匡時濟世、報國安民的宏偉抱負,令人扼腕嘆息。清代川籍詩人李調元在讚揚陳子昂的詩歌“以大雅之音,振起一代”的功績後,還把陳子昂與西漢兩大辭賦家並列:“吾蜀文章之祖,司馬相如、揚雄而後,必首推陳子昂。”這些贊語,皆非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