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歷史記載,名稱由來,
基本介紹
清代高郵貢生孫應科在其《里下河水利編》中說:“運河三百餘里,寶應居其中,界首之子嬰溝中而又中。”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河臣潘季馴建子嬰大閘。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輔治河束水攻沙,廢閘建壩,改築子嬰壩。乾隆四年(1739年)於壩的兩端分建二閘以泄洪,名子嬰南、北閘,由寶應縣主簿負責管理。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合二為一,改建成今天的子嬰閘。
在南水北調工程寶應站與界首鎮之間的運河東堤上,有一座子嬰閘,閘下是子嬰河。河水揚波一路東去,穿過寶應夏集鎮,經高郵臨澤鎮折向東北,至興化境內,過沙溝鎮,經廣洋湖,取道寶應射陽湖鎮,注入射陽湖。這條穿越三縣市的河流,以往也曾十分寬闊,有過帆檣如林、百舸爭流的盛景。後來河面日趨狹窄,河道逐漸淤塞。這些年的枯水季節幾近斷流。然而它曾是古邗溝的一條重要河段,並且是以秦始皇的長孫子嬰命名。由於歷史的變遷,不少本來十分重要的信息被人們淡忘。
歷史記載
《左傳》:“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說的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討伐齊國運送軍糧,以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今寶應射陽湖鎮),西北至末口入淮。依據《漢書·藝文志》及酈道元《水經注》等書記載,古邗溝的大致路線是:南引長江水,經邗城北上,穿過今高郵南的武廣湖(後名武安湖)、陸陽湖(又名綠洋湖)之間,向北入高郵西北的樊良湖(又稱樊梁湖,即氾光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的博芝湖(又稱博友湖,即廣洋湖)通過寶應東北的射湖和梁湖,向西北至山陽(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匯入淮水。因為利用天然湖道所以全長約400餘里的古邗溝曲折迂迴。其中“向北入高郵西北的樊良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的博芝湖”的拐彎之處,便在今南水北調工程寶應站與界首鎮之間,如果縮小成一個點,那就是運河東堤的子嬰閘。清代著名經學家劉寶楠,在其所著的《寶應圖經》中,附有漢、西晉、宋、梁、周、唐、宋、元等朝的射陽、平安(今大部均屬寶應)兩縣四境圖中,都清楚地標明之段邗溝為寶應和高郵之間的界河。
名稱由來
在中國歷史上,名字叫子嬰的大概只有一人。即秦始皇的長孫,太子扶蘇之子子嬰。讀過《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人可能會說,子嬰遠在今陝西的秦都鹹陽,他的名字怎么會飛越到數千里外的淮東落地生根,成為千古不易的河名,以致於閘名的呢?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秦朝末年與此相關的歷史。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把親自判定觸犯禁令者四百六十多人,在鹹陽全部活埋。他的長子扶蘇進諫:“儒生們都是誦讀孔子的書,效法孔子的為人,如今陛下用嚴厲的法律懲辦他們,兒臣擔心天下百姓會惶恐不安。”秦始皇聽了非常生氣,就派遣扶蘇到北方的上郡,擔任蒙恬軍隊的監軍。對於身為太子的扶蘇來說,這樣的處置意味著什麼,當然是很清楚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以十月為歲首,也就“過年”之後。)秦始皇到東方巡視。他攜次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隨行。其中應該有扶蘇之子子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趙高殺死秦二世,擁立子嬰為秦王,命令子嬰朝見太廟,接受玉璽時“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可見子嬰不但身為人父,其子已能夠參與謀事。這樣推算,子嬰的年齡當長於其叔胡亥。當時欲想抬舉利用胡亥的李、趙二人。不會不擔心太子扶蘇和重兵在手的蒙恬結盟。他們自然會想到,把子嬰放在京城,必將對自己構成巨大威脅。攜子嬰隨行,即等同於人質,秦始皇也一定會點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子嬰並非是糊塗蟲,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子嬰設計果斷地殺死趙高,並滅其三族。如果要問子嬰隨行乾什麼?李斯和趙高不會把他放在秦始皇身邊,而是讓他充當為秦始皇一行開路的先行官。
秦始皇“上會稽(今紹興),後渡江北上,經邗溝,轉淮河,北至琅邪。”(《淮安市志·大事記》)也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即當時與海相通的射陽湖),北至琅邪。”這趟行程主要是穿越江湖河海之間,多為水路。沒有“廣五十步,三丈而樹”(《漢書·賈山傳》)專供帝王行駛馬車的馳道。處於成天忙碌的先行官,根本沒有與其祖父秦始皇見面的機會,李、趙的安排可謂用心良苦。
秦始皇沿邗溝北上,必定要經過今天的高郵。為使他在沿海水網地區也能傳旨曉諭天下,必須設立郵傳的驛站。由此可以斷定,“築高台,置郵亭”乃先期到達此地的子嬰所為。“秦郵”二字因子嬰而得。時間乃公元前210年冬季。當時正值枯水之時,子嬰肯定要在沿途調集眾多民夫,一路清淤,開挖淺灘,確保水道暢通,方便秦始皇的龐大船隊行駛。子嬰河一線的古邗溝,處於樊良湖與博芝湖通連之處,工程的土方量和耗費的時日都不會少。臨澤是這段古邗溝上的重鎮,應設有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的“指揮部”,子嬰在那裡坐鎮指揮,否則居於鹹陽深宮之中的他,怎會插翅飛到淮河下游來呢?臨澤自漢代即建有子嬰廟,此廟的香火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可見該鎮與子嬰之間的緣份何等深厚。因此這段古邗溝便被稱為子嬰河。
《辭源》載:“子嬰,公元前?——前206年。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去帝號,稱王,在位四十六日。劉邦兵至霸上,子嬰素車白馬以降,後為項籍所東。”子嬰是生活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之前的古人。因為他在這段古邗溝留下足跡,才會有子嬰河、子嬰閘的名字流傳到今天。歷史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把“子嬰”二字象圖章的銘文一樣,深深地印在這片土地上。
今天,當我們沿著淮江公路南下北上,在子嬰閘路過時,都會放眼東去的子嬰河,都會想起子嬰這位歷史人物。子嬰作為河名、閘名和地名,在全國來說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這樣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財富,切不可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