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探月活動)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探月活動)

1994年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嫦娥奔月
  • 正式立項:2004年1月
  • 攜帶儀器:科學探測的儀器
  • 類型:探月活動
工程立項,攜帶儀器,嫦娥系列,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任務與目標,技術難點,

工程立項

中國的探月計畫經過長期準備、10年論證,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被稱作“嫦娥工程”。該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的研製測試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負責。

攜帶儀器

衛星有效載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務而異,搭載的科學探測的儀器和科學實驗的設備有效載荷包括微波探測儀分系統、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有效載荷數據管理分系統等。微波探測儀分系統將主要對月壤的厚度進行估計和評測,這是國際上首次採用被動微波遙感手段對月表進行探測。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等3台設備組成,將探測地月和近月的空間環境參數。還有用於拍攝地球表面照片的CCD相機
嫦娥一號準備使用的科學儀器包括:CCD立體相機(用於拍攝全月面三維影像);雷射高度計成像光譜儀(用於獲取月面光波圖譜);伽馬/X射線譜儀(用於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測儀(用於獲取月壤厚度);以及月球背面亮度溫度圖和月球兩極地面信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衛星上使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低能離子探測器 。
嫦娥二號使用的儀器有
CCD立體相機CCD立體相機
一、CCD立體相機
二、X射線譜儀三、γ射線譜儀四、雷射高度計
五、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
七、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嫦娥系列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

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衛星,是中國第二顆探月衛星、第二顆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衛星的備份星,沿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造價約6億元人民幣。
嫦娥二號衛星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二號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與科學目標,獲得了解析度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試驗。 此後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成功進行再拓展試驗,嫦娥二號工程隨之收官。

嫦娥三號

嫦娥三號探測器(英文:Chang'e 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1] 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2-3] 嫦娥三號著陸器目前工作狀態良好;巡視器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現異常不能行走,尚未恢復但依舊存活。
嫦娥三號嫦娥三號
2014年12月14日21時14分,嫦娥三號登入月球已滿一周年,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也實現了精心護航嫦娥三號著陸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預定工程目標。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簡稱“四號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所以嫦娥四號可能會進行適應性改裝。

嫦娥五號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研製中的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畫在嫦娥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探測器預計在2017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自動完成月面樣品採集,並從月球起飛,返回地球,帶回約2千克月球樣品 。

任務與目標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四大科學任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並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繪製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月球岩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布,並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布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於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太陽風電漿,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套用等五大系統組成,工程系統
五項工程目標
1、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