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陵是“中華女祖第一陵”,位於四川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坐北朝南,以山為陵,以墓為心,頭頂藍天,前望雲海氣魄宏偉。嫘祖——黃帝元妃,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她“首創種桑養蠶之張,抽絲編織之術、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被歷代帝王尊為“先蠶”,民間歷祀為“蠶神”、“行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嫘祖陵
- 別稱:中華女祖第一陵
- 地理位置: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金雞鎮
- 祭祀活動:蠶神,行神
- 開放時間:07:30—18:30
- 著名景點:祭壇,和平島, 嫘祖墓, 嫘祖廟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綿陽市
地理環境,主要景觀,南大門廣場區,大壩浮雕,親水木棧道,和平島,神道廣場,祭壇,陵道,嫘祖墓,歷年祭祀大典,嫘祖典故,嫘祖故里初探,
地理環境
位於嫘祖出生和歸葬之地---金雞青龍山,該陵為八卦行,外露三方,內藏五方。陵墓邊長為24.95米,意為二十四節、九五至尊,陵直徑60米,高190米,屬中華女祖第一陵。西周至清朝的幾千年間受到了下至萬民百姓,上至朝廷官員的普遍崇敬嫘祖,因為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為了便於人們的直觀了解,廟裡的牆上請人畫了“嫘祖采果奉親發現天蟲”的壁畫。廟裡有這樣的文字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偏房有間沒有會議桌的會議室,牆上有幅通俗易懂的軒轅黃帝向嫘祖求愛的圖。畫家想像的房屋遠遠超出此間寺廟的建築風格,簡直像嫘祖的宮殿,畫上的黃帝活像是位戲劇里的新郎官角色,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而嫘祖表現得大度而有分寸,想是畫家站在嫘祖立場上的表現。後院的大殿是新修的。爬十幾階石梯登上後面的一個平台,院壩里種滿了菜。大殿里由於花格窗花投進的光線使殿里顯出一種因通透明亮而形成的莊嚴。碑亭前的香爐也是目前全國別具特色的石制龍鳳浮雕香爐,長7m,寬1.5m,高2.5m。
宏輝高華、堂煌典麗的嫘祖宮、造型壯觀的舞台、整潔雅致的紀念館、會議室、辦公室、接待室、廚房等組成3000多平方米的廟建築群。嫘祖宮所地高燈鎮有豐富多彩的嫘祖傳說故事、各具特色的嫘祖景觀多處。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石斧、古桑化石、古桑殘 、銅鏡、金蠶、古絲絹、古梭子、陶雞、陶虎、陶杯、陶房、開元通寶銅錢和祭文原件。嫘祖文化以其大民族、大文化、大團結和統一的獨特內涵,在古文明、祖文化中獨樹一幟。
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播中華文明、學習先祖精神,既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強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有效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又有利於激發全球華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不息勇攀時代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主要景觀
南大門廣場區
南大門廣場占地9000平方米,全部以大理石鋪裝而成,配以約500平方米的大型地面浮雕,游魚、天書、水紋、祥雲等栩栩如生。1800平米的生態水景觀駁岸讓整個南大門廣場區靈動而充滿活力,各類景觀綠化約5000平方米。南大門廣場是嫘祖陵的主入口,也是舉行大型祭祀慶典活動的主要功能入口。目前已建成的南大門莊嚴柔美,“華夏母親國家紀念公園”熠熠生輝,遊客中心為兩層青瓦仿古建築,建築面積約1500平米,功能完善,可為遊客提供諮詢、導遊、電子商務、特殊人群服務及特色旅遊商品,線路展示等服務,為遊客提供方便快捷準確的旅遊信息。南大門同時也是景區主要的機動車停放和電瓶車換乘點,大型停車場占地8000平方米,有各類大小型停車位90個。
大壩浮雕
從南大門進入景區,道路兩邊各類花卉樹木層疊錯落,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漫步其中,移步換景,美不勝收。遙望栩栩如生的大壩浮雕,800多平方米的大壩從天賜鳳女、嘗草濟民、發現天蟲、野蠶家養、繅絲製衣、嫘軒聯姻、傳技於民、巡行天下、輔弼黃帝,講述了嫘祖的光輝的一生。
親水木棧道
從嫘祖湖大壩浮雕往上,是新建完成的親水木棧道,棧道全長450m、均寬6.5m,全木質結構,莊嚴古樸,與環境和諧自然,棧道全線錯落分布有大小5個觀景平台,讓嫘祖陵美色盡收眼底。
和平島
步出木棧道便是朝拜之路的核心景區起點--和平島,站在和平島上,放眼眺望,嫘祖陵巍峨壯觀屹立於青龍山之巔,和平島廣場占地約1900平方米,圍合形成太極圖形。
神道廣場
和平島往上是莊嚴的神道廣場,廣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全部採用花崗岩石材鋪裝而成,恢弘大氣,廣場入口處是兩座雄偉的漢闕,廣場兩邊對稱雄偉佇立“十二地支”花崗石浮雕特色文化柱,與由鼎和鳳元素雕刻的欄桿遙相對望,渾然天成。
祭壇
神道往上是雄偉的祭壇,整個祭壇廣場占地3600平米,祭壇占地1500平方米,共三層,第一層周邊輔以祥雲紋地刻,整個祭壇各類雕刻巧奪天工,祭壇各層欄桿上的鳳鳥栩栩如生,置身祭壇中央,用心感悟,達到自己心靈的洗禮。
陵道
祭壇後,五鳳來儀牌坊雄偉壯觀,牌坊開始,抬眼望去是高聳雲端的陵道,嫘祖陵道工程總面積為27065㎡,依山就勢而建,高度93米,共620步。陵道中央的兩幅巨型地刻,似兩隻展翅欲飛的鳳鳥盤旋在青龍山;鳳鳥往上矗立著兩隻巨型的玉蠶,以彰顯嫘祖“德佩三皇化干戈,功高五帝養天蠶”的偉大功績。再往上,百鳥朝鳳牌坊光彩燁燁,牌坊後的石階兩旁威嚴佇立十二隻鎮墓神鳥,日月春秋,守護著嫘祖的安寧。
嫘祖墓
嫘祖陵巍然屹立於青龍山之巔,左右兩邊是高聳的鐘鼓樓,放眼望去,一目千里,遠在秦漢以前就已建成,是人們思古懷親追憶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復重建的嫘祖陵為八卦形,以山為陵,外露三方,內藏五方。陵墓邊長為24.95m,意為二十四節、九五至尊,陵直徑60m,高190m,屬中華女祖第一陵。1993年,四川省老領導、學者楊超為原墓題寫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正中。陵前碑亭,寬14m,高9m,採用八卦中的坤卦形結構。陵碑高2.8m,寬1.2m,厚0.3m,“嫘祖陵”三個古篆體大字是由新加坡著名華人書法家丘程光先生到鹽亭書寫的。
歷年祭祀大典
2016(丙申)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辦、綿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嫘祖文化促進會主辦的2016(丙申)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鹽亭嫘祖陵祭祀廣場隆重舉行。海峽兩岸3600餘名華夏兒女代表齊聚祭祀廣場,滿懷虔誠地參加祭祖大典。
2017(丁酉)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
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四川省婦女聯合會、四川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綿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2018(戊戌)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
第三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暨2018(戊戌)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四川鹽亭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舉行,海內外專家學者、台灣同胞及社會各界人士近萬人參加大典。
2019(己亥)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
第四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暨2019(己亥)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鹽亭縣舉行,海峽兩岸近萬名中華兒女齊聚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共祭華夏母親,弘揚中華文化。
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省文化和旅遊廳、省經濟合作局、歸國華僑聯合會、省婦女聯合會、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省貿促會、省作家協會、綿陽市政府共同主辦。
嫘祖典故
少年時的嫘祖便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於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嫘祖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不像蜘蛛絲那樣容易斷。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作衣服的欲望。後來,嫘祖將野桑繭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實現了她以絲綢作衣服的夢想。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此後,年輕的嫘祖以發明絲帛而稱雄西陵,並受到黃帝的仰慕。便與黃帝聯盟聯姻,巡行天下,教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是以稱她為母。
嫘祖故里初探
鴻蒙初開,乾坤始奠,萬物萌生,靈長漸進。猿類分化,古猿類人。寰球至第四紀,母系之人成群,食野果,齧腥臊,披樹葉,衣獸皮,採獵有獲則飽,得穴築巢則安。後數世,母系群落為男性主宰,剽悍男性群落征並小系,形成部落。軒轅丘之部落聯合併征並若干部族,戰蚩尤,勝炎帝,北起涿鹿,橫跨黃河長江,征至東海、黃海、渤海,而為其首領之軒轅,被擁為大酋長黃帝,為中華民族奠定了雛形。黃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陝西武功人),教民種植畜養;南入荊,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為正妃,教民栽桑養蠶,繅織縫綴蔽體。於是農耕定居社會雛形奠基。後世傳說上蒼賜穀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稱雷祖、先蠶)予黃帝耕織安民,以定天下。斯時,民安定而貢賦興,銅、錫、玉帛、皮、墨等,歲必上貢。
西陵氏為何部落,嫘祖為何地何族人氏?文字所記最古之事,惟有傳說,況資料極少,有文字記載乃四千年以後之事。據我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書經?禹貢》載,夏禹治水,初奠山川,禹以冀為中州,冀之西分為荊、豫、梁、雍四州,冀之東分為兗、青、徐、揚四州。《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湖北南漳西南之荊山陽湖南衡山以南是荊州。)江漢朝宗于海(長江、漢水入海好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九江孔殷(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都合於洞庭湖,水勢盛大),沱潛既道(長江的支流沱水、漢水的支流潛水已疏通),雲土夢作義(音)(雲土,澤名,中有土丘可耕種;夢,澤名,在江北側,兩個澤開始得到治理)。”夏禹所劃荊州疆域獨以疏通長江為標誌,西陵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其地廣西陵峽周圍數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為西陵氏。正如黃帝起於軒轅丘為軒轅氏,以地名為姓氏耳。上古之世,長江尚未疏導。西陵峽羈鎖五龍(長江上游五大支流),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濟天”多患於此。近江峽數百里,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峽之東北百餘里之山丘利於人群居住。斯地即今之苟家埡區域,近西陵峽,通荊山北地。當時道途閉塞,無戰亂之憂,處峽江東北之山丘,無水患之憂。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獵種植果腹,養蠶繅織蔽體,雷氏中有慧女,繅絲綴縫出色,為軒轅所羨,娶為正妃,專事教民養蠶繅織,蔽體禦寒。至此,黃帝令養蠶之民歲必以絲帛上貢。今之苟家埡上古時或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確知,然雷家沖其地今在近處。至於苟家埡之“苟”或說為“敬”,或說“敬”家分姓為“苟”、“文”兩姓,另外儲存原姓“敬”,現在此地仍存三姓。
上古之文明,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靠傳說,傳說傳承了人類的習俗、崇拜、儀節等。苟家埡之養蠶史古遠,養蠶習俗有上古之風,尤其祭祀蠶神之禮儀流傳深遠。養蠶人每年三祭。一是初祭,在懷孵蠶卵前舉行。先是選身強力壯、已有生育之少婦孵蠶卵。清掃專用房間,用艾蒿煙燻,以雄黃調白酒口噴牆角,擇吉日上供,在房內焚香三日祭蠶神,孵蠶婦淨身靜心,單身獨居,避生人,避葷腥油煙,禁說“鼠”、“蠅”、“病”之類的字或音,禁忌很多,直待蟻蠶出,莊嚴氣氛始得解除。二是大祭。每年時值春蠶大眠放食之前的夏曆三月十五日(一說是蠶神生日,一說為蠶神升天之日),古時蠶農群聚雷丘(一說雷家沖)祭祀蠶神,祈禱豐收,後若干世,蠶農逐年集資,修成蠶神廟(一說財神廟),即雷祖廟。大祭之日,祭品除香菸酒果外,給神龕、神像披絲綢是必須的。主祭多為女性,或遇豐年,多有唱戲、玩燈之盛舉。大祭形成了廟會,常常聚南漳、保康、東湖、當陽臨縣之民數以萬計,祭至三日才散。三是末祭,為收繭繅絲、種蛾產卵之後。其時,家家戶戶殺雞、烹臘肉、繅絲鍋里煮鹽雞蛋,擺上供品作祭,請蠶卵入侵,送蠶神回天宮,舉家入宴慶豐收。宴後,洗滌蠶具,並用艾蒿、柏枝、雄黃等煙薰後專屋收藏。此種鄭重而廣有影響祭祀蠶神之禮儀,西陵峽周圍數百里區域唯有苟家埡有之。這一套完善祈祭蠶神之禮儀,苟無古遠傳說之傳承,豈能傳世!解放後,此禮儀早已打倒,然廟會依然熱鬧異常。
2016年9月12日,嫘祖文化研究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