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亞當斯做的就是為媒介地理學繪製一張完整的地圖,這便有了他的“四象限圖”,整本《媒介與傳播地理學》可以說是這個地圖的詳解和使用說明。圖的橫軸是地理分析的兩個矢量:空間和地方,縱軸是媒介的兩種屬性:空間傳輸和現實表征,縱橫交叉產生“空間中的媒介”媒介中的空間”“地方中的媒介”和“媒介中的地方“四個象限,分別代表著四種相互關聯的研究領域和範式,也大致對應著四種媒介與傳播地理學研究路徑:交通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非表征主義地理學和虛擬地理學。藉助這個象限圖,亞當斯得以將地理學中關於媒介與傳播的各路研究帶到了一處,將曾經隔離研究流派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研究領域。
在亞當斯眼裡,媒介與空間或地方之間有這樣的關係:傳播既發生在地方之中,又創造著地方;媒介既是載體又是內容。這種變態分層結構其實是將空間、地方、媒介均視為過程而不是實體,它們均處在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的二元互動中,而不是二元對立中,彼此的關係因此呈現複雜流動的狀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生成、此起彼伏。也許,這正是媒介與傳播地理學研究在認識論層面的價值所在。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進入21世紀後,傳播媒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傳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複雜形式與地理空間產生關聯並相互影響。越來越多的傳播學者認識到,人類對地理空間的感知和經驗,離不開傳播媒介扮演的角色;任何形態的傳播實踐,也必然在特定的地理空間中生成與展開。近十幾年來,大量傳播學者沿著不同學術路徑,從不同面向探究傳播與空間性的相互影響,構成了傳播學的“空間轉向”( spatial tum)。
保羅·亞當斯是美國德克薩斯——奧斯丁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教授,由他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並非偶然。保羅·亞當斯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一麥德遜大學地理學系,師從於人本主義地理學大師段義孚。但是,他對人和地方的認識與主流人本主義地理學家不盡相同。他從段義孚那裡學到的不完全是西方的人文主義,更有段義學作為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融合觀,這使他在看待人與地方關係時更為開放和動態,對一般人文地理學家有意排斥的現代傳播技術抱以濃厚的興趣。在借鑑傳播學理論時,亞當斯也比當時許多新文化地理學家的視野更加寬闊,他不僅受到本校傳播藝術學院
約翰·費斯克的栽培,得到了文化研究的真傳。而且從本科時就醉心於麥克盧漢的理論,比單純崇拜文化研究的地理學家對媒介多了一份物質和技術層面的關懷。相比許多傳播學者,作為地理學家的亞當斯似乎更容易讓費斯克所代表的文化學派和麥克盧漢所代表的技術學派融會貫通。他發現一且把媒介置於現實的場景和社會實踐之中,何為媒介、何為訊息便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一般人認為,跨學科交叉注定只能在兩個學科的邊緣做一點修修補補的工作,而亞當斯卻是通過交叉向兩個學科的中心發起挑戰,創作出《媒介與傳播地理學》。
作品思想
《媒介與傳播地理學》試圖建立一個分析傳播的多重地理意義的體系,包括”媒介中的空間“”空間中的媒介“”媒介中的地方“”地方中的媒介“四個象限,並對此展開分開論述。第一、二、三和十一章是這四個象限交匯的地方。第四、五、六、九和十三章分別處在不同的象限中,而第七、十和十二章則處在空間和地方交匯之處。具體來書,第四章是關於光纖、手機這樣的媒介基礎設施或是技術系統,以及這些系統在地理空間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構成了”地方中的媒介“這一部分。第五、六章是關於由媒介的網路和拓撲連線創造出的空間。這些連線發生在人之間,也發生在思想之中。它們構成的“地理”與通常在地圖上看到的不太一樣,屬於“媒介中的空間”。第九章是關於地方再現,即地方在媒介中所呈現的虛擬和符號性意象,屬於“媒介中的地方”。第十三章是關於地方如何決定媒介的使用,媒介又是如何嵌入地方和生成特定的行為與交往而改變地方的意義,屬於“地方中的媒介”。以上幾章可以穩妥地安放在四象限圖的某個象限之中。而第七、十和十二章則處在空間和地方的交匯之處。其實現在大眾仍然在用那些非常熟悉的空間隱喻來形容數字時代的各種傳播經驗,比如,“上網”“下線”“導航”等,藉助GPS和電子地圖實現移動,也在這種移動中建構著自我和地方的身份,大眾既移動在數字影像中,又借數字影像實現移動。這些章節共同展現了傳播是如何改變空間和地方的關係的。剩下的五章,也就是第一、二、三、八和十一章,則放棄了四個象限的劃分而採取了綜合的路徑。雖然保羅·亞當斯並不覺得四個象限可以囊括媒介與傳播地理間的複雜性,但其始終覺得,當地理學面對具體的傳播現象,處理一個地理問題時,這個圖示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參考。
作品評價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袁艷:雖然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已是汗牛充棟,但是對整個領域進行系統梳理和架構的專著卻並不多見,保羅·亞當斯的《媒介與傳播地理學》便是其中繞不過去的一本。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亞當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地理與環境學系城市研究主管。他創辦了美國地理協會(AAG)傳播地理學專題組,是西方媒介與傳播地理學的奠基性人物。其研究領城涉及大眾媒介中的地方意象、傳播技術歷史地理、媒介化日常經驗和虛擬性等諸多方向。除《媒介與傳播地理學》外,他還出版過《無限自我:實體與虛擔空間中的傳播》《大西洋的迴響》等專著,並領銜主編過《地方的質地》(媒介地理學研究指南)(2014)和《傳播、媒介與地理》(2017)等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