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教育

婆羅門教教育(education of Brahmanism)是指印度古代婆羅門教所實施的宗教教育制度。以其教義為指導思想,以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為主要內容,以養成婆羅門為教育的最高職責,以維繫種姓制度和培養宗教意識為中心任務。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為印度教的前身。在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婆羅門教、佛教等宗教掌握著教育大權。其本質特徵是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教義把全體自由民劃分為婆羅門(僧侶、祭司)、剎帝利(軍事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賤民)四個界限森嚴的等級,並認為婆羅門是“大梵天”所生,所以是絕對神聖的,在種姓中地位最高,應享受最優教育,並擁有作教師的特權。剎帝利及吠舍兩種姓,雖能接受教育,即學習《吠陀》經,但因為要承擔世俗事務,故所學經典的內容從簡,程度也很低。

首陀羅種姓與奴隸一樣是梵天鄙視的人,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該教注意實施親職教育,特別是在吠陀時期, 婆羅門主要以家庭為場地對兒童施教,兒童在家長的指導下記誦《吠陀》經, 目的是為了保持世襲特權地位。奧義書時期(公元前 8—前 4世紀),出現“古儒”學校和“圖洛司”。“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以《吠陀》經典為主, 還教授語言學、韻律學、文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禮等知識。在教學方法上讓年長兒童或學習優秀者當助手,以幫助教師把知識傳授給一般兒童。學習年限一般為 12年。“圖洛司”是婆羅門所設定的高等程度的教育機關, 收容少量學生,對學生免費提供食宿,學生全是婆羅門的子弟,主要教授梵語經典。此外,婆羅門教還有設在廟宇與寺院內的學校,它們的教學內容除了宗教儀式、經典外,還有讀、寫、算的初步知識。婆羅門教的教育在傳授和探索科學知識上有所成就,但由於終歸是以神學為主體,總的來說對科學知識是比較忽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