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煥明,1915年生。奉天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人。1943年畢業於南滿醫科大學,留校從事精神科教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煥明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1984年9月
- 畢業院校:南滿醫科大學
- 職稱:教授
- 職務: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主任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
人物簡介
婁煥明1948年參加革命,1950年被任命為瀋陽醫學院精神科主任、副教授。1956年受聘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精神病學教研組副主任,1982年晉升為教授,科主任。
個人經歷
婁煥明醫術精湛,對病人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對病人,細心診察,耐心解釋,親切指導,精心治療,受到患者和家屬的稱讚。在大慶市第三醫院工作期間,頂風冒雪,踏遍百里油田,為基層防治人員講課,深入病人家庭診治,被大慶工人親切稱呼為:“我們的教授”。
60年代初,婁煥明著手精神病遺傳課題研究。1975年以來,在大慶油田親自指導建立了精神病三級防治網點,是中國企業中第一個較完整的防治模式。1977年,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專業工作者,參觀大慶防治網點時,稱讚不已。1978年至1982年間,婁煥明偕同助手旺煥斌醫師多次赴瀋陽瀋河區正陽河建立社區精神病防治站,並培訓專科醫護人員。這一模式已被日、美、英等國所接受,具有較大國際影響。他撰寫的“大慶精神病流行學調查”,參加了1980年中外學者在北京的學術交流會。1982年,在廬山主持了中國首屆神經精神科遺傳學術會議,成為這個領域內國內公認的權威學者。1983年,他在《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上撰文,建議將“精神病學”更名為“精神醫學”,這一倡議迅速為國內學者所接受。目前的統編教材和教科書,均已更名為“精神醫學”。他發現當時的精神病學界,對研究對象愈來愈局限於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病患,而忽略了為數眾多的神經症等輕型精神疾患。服務範圍越來越限於精神病院內,僅著眼於診斷治療,而忽視了環境和社會的作用,特別是忽視了預防工作在精神疾患中的作用,忽視了與其他臨床學科的相互聯繫。為了適應人們對健康的更高要求,他提出了從單一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鑒於中國情感性精神診斷範圍日趨縮小,這類病人多數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的趨勢,他於1980年發表了《躁狂抑鬱症與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一文,引起全國同行的注意。中華醫學會於1984年召開了情感性精神病專題討論會,發行了專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他的觀點,使這一趨勢得到扭轉。
婁煥明多年來沒有安安穩穩地度過一個寒暑假。組織上安排他去北戴河療養,都推讓給別人。到外地講學,總是儘可能安排在自己的假期里。1982年患腦血栓,後遺左側輕癱,出院後步態不穩,仍堅持上班工作。他經常吟誦的“老牛明知夕陽短,無須揚鞭自奮蹄”的詩句,正是他對事業的渴求,去世前的一個月,他面帶倦容,體力不支,還是參加了醫學遺傳學師資學習班,每天乘公共汽車往返數十里去聽課,一直堅持了一個月,並寫出了中國第一本精神病遺傳學專著的提綱。
婁煥明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學會委員、《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編委、《中國神經精神科疾病雜誌》編委、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學委員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神經精神病遺傳學組副組長、省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組副主委、《東北精神醫學》雜誌創始人兼主編、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婁煥明教授是中國神經精神病學專家,精神病遺傳學學科代頭人和開拓先軀。
婁煥明在國內期刊上陸續發表的論著綜述、譯文達百餘篇,其中《東北地區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度》、《精神分裂症發病因素調查——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均有首創性。《雙生子性格相關的調查》一文,被評為1983年省科技成果獎。《中國精神病流行學》一文,參加了1984年太平洋地區精神病流行學國際討論會,獲得好評。
1984年9月,婁煥明在講課時,突發腦溢血症倒在講台上,經緊急搶救無效逝世。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