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芙蒂蒂(娜芙蒂蒂)

納芙蒂蒂

娜芙蒂蒂一般指本詞條

納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1330年)是埃及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納芙蒂蒂是埃及史上最重要的王后之一,傳說她不但擁有令人驚艷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之一。1912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納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隨即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芙蒂蒂
  • 外文名:Nefertiti
  • 別名:娜妃蒂,娜妃蒂,妮菲蒂蒂
  • 國籍古埃及
  • 民族古埃及人
  • 出生日期:前1370年
  • 逝世日期:前1330年
  • 職業:埃及王后
  • 信仰阿頓阿吞神
  • 主要成就: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 性別:女
  • 丈夫阿蒙霍特普四世
名字來源,人物事跡,出身背景,權力之路,下落不明,身世之謎,家庭情況,信仰,半身塑像,發現,歸還,

名字來源

古埃及語“納芙蒂蒂”的含義是:迎面而來的美人。(或譯作:美人已然來臨)而它同時也是埃及人民對古代魔法之後的美譽。
納芙蒂蒂
在埃及眾多重要的王后中,納芙蒂蒂出類拔萃。據說埃及從不曾有過如此美麗動人的女子(“Egypt never produced such a beauty”),然而,這個女子之所以成為古埃及歷史上最重要的王后,卻不僅僅是美貌而已。在許多的廟宇和壁畫中都有她的身影出現,這足以說明她的重要性,但她卻仿佛一個幻影消失於古埃及的歷史記載中,這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人物事跡

出身背景

這位美麗的皇后,其出身背景也同樣的引人疑竇。有一派學說認為,她有可能是米坦尼公主塔杜赫芭(Tadukhepa),原先是許配給阿蒙諾菲斯三世,後來卻嫁給了他兒子。另外一派學說認為,納芙蒂蒂乃是阿蒙諾菲斯三世與一名寵妾結合所生。這樣一來,阿肯那頓與納芙蒂蒂便成了同父異母的手足。但是這個理論不可盡信,要不然納芙蒂蒂就會享有“法老王之女”的封號,但事實卻非如此。
還有一種學說認為納芙蒂蒂是提伊(Ti,也拼做Tiy)與艾伊之女(Ay,也拼做Aya)。根據此理論,她的父親會是在阿蒙諾菲斯三世朝廷中身居要津的官員,後來更成為了阿肯那頓的心腹。
根據這個在埃及學界流傳漸廣的理論,納芙蒂蒂出身自埃及社會中的最高層。然而提伊或許不是這位美貌皇后的生母,根據證據顯示提伊很有可能是她的奶媽。
提伊經考證應為其後母,其親生母親很早就去世了。

權力之路

據說,她的權力至高無上。在後宮長大的她,嫁給法老王,曾經輔助夫君發動史無前例的改革。在祭祀們權勢日漸增大,威脅皇權之時,他們自創太陽教,尊崇太陽神阿頓,並自稱男女大祭祀,決心削弱大祭祀的權利,為了積蓄革命的力量,他們自稱奉太陽神的神寓而廢棄古都底比斯,遷都阿瑪納,並引得民眾紛紛跟隨,他們在荒蕪的沙漠中心建起的耀眼繁華的都城,實際上是一個三面有懸崖峭壁、坐朝尼羅河的革命基地!在新都城阿瑪納,她與夫君平起平坐,不僅僅作為他的王后,更是作為與他對等的統治者,共同攝政。
納芙蒂蒂納芙蒂蒂
古代的壁畫顯示,她與夫君各自駕一輛戰車,並駕齊驅,畫面上也有她與夫君駕戰車競賽的情景,這在納芙蒂蒂之前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也正是在她之後,埃及的女性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她們和男子一樣受到重視,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財產繼承權,可以對於不公平的事情提出訴訟,她們有自己的思想和頭腦,堅持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權利,直到20世紀的女性才再次擁有。
有人認為她甚至更勝於夫君阿肯那頓,因為她有處死敵人權利,而這項的刑罰自古都是由法老的權利。在王夫過世之後,納芙蒂蒂接任王位,為了他們曾經樹敵過多而獨自承受最後的代價,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她挺身而出,採取了一切救急措施,不惜犧牲一切挽回了敗局。
在阿肯那頓之後,納芙蒂蒂是否繼位為王?
雖然阿肯那頓與妾奇雅育有一子-即是圖坦卡門-但他任命的繼位者卻是斯孟克卡拉。這名攝政王的真實身份至今依然不明。在埃及學界中,有些學者認為他是阿肯那頓與奇雅所生的另一名子嗣。有些人則認為斯孟克卡拉是阿肯那頓的異母兄弟,或者是其他皇室成員。
斯孟克卡拉與納芙蒂蒂都冠有相同名號(納芙納芙魯阿頓),導致某些學者相信納芙蒂蒂在公元前1336年阿肯那頓崩殂後掌權繼位。 然而令一方面卻也有證據顯示納芙蒂蒂於其夫君在位第14年時過世,當時埃及正遭受瘟疫的肆虐。

下落不明

一些人認為她是宗教狂熱分子、陰謀家、叛國者,另一些人卻認為她是個女英雄,為了挽回敗局拯救國家而作出莫大的犧牲。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納芙蒂蒂是全埃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她受到人民有如膜拜女神般的崇敬,並和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阿蒙諾菲斯四世共同統治埃及,而後者在公元前1353年左右繼位後將自己的名號改為阿肯那頓。然而,關於這位國色天香的皇后,其生平我們卻幾乎一無所知。在大約公元前1336年的時候,她突然從歷史上銷聲匿跡-當時她約莫30歲。
納芙蒂蒂的下落到底如何呢?長久以來,研究人員相信納芙蒂蒂因為失寵而被阿肯那頓逐出王室。或許這是因為她無法生育男性子嗣的緣故。另外也有學說認為法老王夫婦兩人遭到人民叛變而被推翻,因為人民將阿頓神信仰視為異端邪說。的確,圖坦卡門於1333年繼承王位後,任何喚起阿肯那頓與納芙蒂蒂記憶的事物都遭到有系統的抹滅。 直到今天為止,在阿克特阿頓的陵墓里,只發現了與阿肯那頓有關的喪葬物品,這顯示了納芙蒂蒂從未下葬於該地。皇后的官方死亡紀錄也不可考。

身世之謎

她的身世是一個傳奇,她的一生經歷了幾乎所有的繁華和苦痛,她曾經是娃娃新娘,12歲便被選為埃及後宮,經歷過初戀的情人(阿肯那頓的王兄)早夭的傷痛,她曾經和阿肯那頓共結連理,一同分享愛情和無上的榮耀,她曾經是一名改革家,一名有魔力的祭祀,也曾經是殘酷的儈子手,狠心的陰謀家、野心家,是善妒的王后,同時她也是個實際而有遠見的統治者,她看到了在榮光的背後潛藏的危機,在國家面臨分崩離析之時,她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甚至於生命,拯救將倒塌的王朝。史書記載她是死於莫名的疫病,但數千年後的學者卻根據科學的檢測推測是遭到宿敵的謀殺。更有甚者,死後,她的木乃伊至今也未找到。[被認為是娜芙緹緹的一具遭到嚴重破壞的木乃伊,也就是帝王谷35號墓穴里發現的木乃伊。臉部遭到嚴重破壞,這在古埃及《死亡之書》中解釋為一種極其惡毒的詛咒。這具木乃伊耳朵具有雙耳洞,顯然也指向著娜芙蒂蒂。在木乃伊附近找到的象徵權利的彎曲的右手被折斷(王后下葬時是彎曲左手,法老王握權杖的右手才可以放在胸前),她的臉部被損毀,這樣就無法向神說出自己的名字,進入來世;她的裹布也被撕毀,裹布上本來寫著死者的名字可以讓亡靈認出自己的身體,這樣一來,靈魂就無法回歸,死者將處於生與死之間,備受折磨。她的名字和很多的故事都從歷史記載中莫名地消失,底比斯的神廟壁雕上但凡她的臉出現的地方都被鑿毀,只有古老的廟宇和宮殿的廢墟存留著關於她的線索。而這些都在幾千年後,由一位專門研究古埃及髮型的女科學家,受到納芙蒂蒂的假髮的啟發,耗時13年慢慢揭示出來。但這具女性木乃伊現已被證實為圖坦卡門之母,而非納芙蒂蒂。
納芙蒂蒂半身塑像納芙蒂蒂半身塑像

家庭情況

納芙蒂蒂在阿蒙諾菲斯三世之子阿肯那頓就位第四年時與他成親。當時她約莫15歲,而阿肯那頓也至少有14歲。由於他們兩人的結合,這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一躍成為埃及有史以來最具權勢的女性君主之一。她受到眾人的敬愛、崇仰與膜拜。在所有重要的場合中,她隨時伴隨君側-她所享有的地位幾乎等同於法老王本人。但,突然地,這一切卻告無疾而終。直到今日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能顯示出納芙蒂蒂神秘失蹤的真正原因。在此之前,她的遺骸鹹認已不可追查。

信仰

納芙蒂蒂與阿肯那頓法老王兩人攜手進行重大的宗教及文化改革。他們最背離傳統的一點在於他們摒棄了埃及自古以來的神祇,並全心供奉太陽神阿頓
阿肯那頓在位後第15年,法老王夫婦兩人將皇居底比斯遷移至阿克特阿頓(阿克特阿頓),意即阿頓神榮光之地,但以其阿拉伯文名阿瑪納更為人熟知。就算在傳統上為阿蒙神信仰中心的卡納克,也紛紛建築新的廟宇來崇敬太陽神。
這些廟宇里裝飾有許多納芙蒂蒂的肖像,而由於她也是君主,因此她另外有一個皇室封號納芙納芙魯阿頓(Neferneferuaton),意思是阿頓神完美無瑕。
納芙蒂蒂是埃及有史以來在寺廟裡與紀念碑上出現次數最多的皇后,堪稱空前絕後。這位美貌的皇后很有可能甚至位居大祭司一職,而傳統上此職位是僅有法老王能夠擔任的。
然而於阿肯那頓在位的末年,納芙蒂蒂卻從圖畫與浮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六名女兒中的梅莉特阿頓(Meritaton)和安海森帕阿頓(Ankhesenpaaton)。

半身塑像

發現

納芙蒂蒂半身塑像是德國的埃及考古學家路德維希·博哈特1912年在埃及的阿馬納發現的。埃及尚屬英法殖民地,英、法兩國有許多考古專家在埃及尋寶,德國人自然也不甘落後。在柏林地產商詹姆斯·西蒙的贊助下,博哈特加入了尋寶的行列。西蒙每年付給博哈特3萬帝國馬克,交換條件是所有發現的寶物歸其所有。在阿馬納的一處土建築廢墟下,博哈特發現了這件塑像。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挖出這件彩色塑像時,就擁有了埃及最生動的藝術品,這件東西幾乎完好,只是耳朵碰掉了一點,另外左眼有些缺損。”
這件塑像是何時、何人製作的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其塑造的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70年至約公元前1308年)法老埃赫納吞的妻子納芙蒂蒂,納芙蒂蒂在古埃及語中是“美麗來臨”的意思。這座埃及王后的塑像高47厘米,重約20公斤,沒有使用任何有機材料,因此破損程度很小。人物右眼瞳孔鑲嵌的是黑色天然水晶,眼白是白堊岩石,眼眶用蜂蠟密封。整座塑像由灰、黃、綠、黑、白和膚色六種色彩構成,博哈特在日記中描述道:“色彩套用非常超前,簡直無法形容,所有的用詞都顯得多餘。”
博哈特將這件塑像帶到了開羅,並設法獲得當時開羅博物館館長伽斯東·馬斯佩羅的允許,於1913年將塑像運到德國,保存在詹姆斯·西蒙的別墅里。1920年7月,西蒙將寶物獻給了新建成的普魯士皇家藝術博物館,放在博物館的埃及館內。二戰期間,這件寶物被存放在法蘭克福的帝國銀行的保險柜中;1941年又被轉移到靠近柏林動物園的一個地堡中;1945年4月再次被轉移到圖林根州梅克斯的一個地下鹽礦洞裡,直至1945年6月又回到帝國銀行。
二戰後,美軍在德國威斯巴登建立了一個藝術博物館,納芙蒂蒂塑像被納入了這個博物館,當時的館長瓦爾特·法馬阻止了美軍把這件塑像弄到美國去的企圖,此後直至1956年,塑像一直被保存在威斯巴登的州立博物館。1956年6月,塑像被重新送到了柏林,先是存放在西柏林的達蘭姆畫廊,後又放在西柏林夏洛滕堡的埃及博物館內。兩德統一後,2005年8月,塑像被放在柏林老博物館內。隨著2009年10月16日柏林博物館島內新館完成修繕和對公眾開放,顛沛流離了多年的納芙蒂蒂塑像終於回到了其在德國最初存放的地方,並成為柏林所有藝術品中的鎮館之寶,估價約3.9億美元。

歸還

納芙蒂蒂塑像1924年首次在柏林新博物館展出時,埃及就提出歸還要求,開羅埃及博物館的館長皮埃爾·萊卡,也就是馬斯佩羅的繼任者,要求德國立即歸還塑像。萊卡沒有質疑文物流失的合法性,而是要求德國從道義上也應歸還流失的埃及文物。當時的德國文教部開始同意歸還,後來迫於德國輿論的壓力又拒絕了。1933年,埃及國王福阿德一世又向德國提出歸還塑像要求,當時德國正是納粹當政,希特勒堅決反對歸還塑像,稱“永遠不會交還王后頭像,這是藝術品、珍寶,真正的寶貝”。二戰結束後,埃及也多次提出歸還塑像要求,但德國一直裝聾作啞,拒絕回應。
2007年,埃及提出向德國借納芙蒂蒂塑像展覽的要求,埃及文物局局長扎西·哈瓦斯請求德國,哪怕只借3個月,用以慶祝埃及新博物館的建成。對此,德國方面還是不同意。12月21日,哈瓦斯以埃及文物局的名義正式向德國提出歸還塑像,並稱當年德國考古專家博哈特是以非法手段騙取了文物的出境許可,因此,德國必須歸還本屬於埃及的文物。柏林新博物館埃及館的館長弗里德利克·塞耶芙里德則表示:“德方的立場是明確無誤的,頭像是普魯士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的。”德國聯邦文化國務秘書本特·瑙曼的發言人也表示,不存在談判歸還的問題,就是借也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