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芙蒂蒂胸像是一尊有三千三百年歷史,以石灰岩與灰泥雕塑成的彩繪人像。這座雕像所刻的是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大王后(the Great Royal Wife)娜芙蒂蒂。因為這座雕像的複製品是最廣為流傳的古埃及藝術品之一,娜芙蒂蒂也成為最有名的古代女性之一,同時也是女性美的一種指標。一般認為這尊雕像是在公元前1345年由雕刻家圖特摩斯(Thutmose)所雕。
1945年三月,美軍發現了這座胸像,並將之轉交給自己的藝術品支部(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branch)。之後娜芙蒂蒂像被移往位於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帝國銀行,在八月的時候,雕像又被運至位於德國威斯巴登的美國中央收藏據點(U.S. Central Collecting Point),然後在那公開展覽到1946年。1956年時,娜芙蒂蒂像被送回西柏林,並於達雷姆博物館展出。
埃及文化部分支,最高考古評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書記長─—札希·哈瓦斯博士相信娜芙蒂蒂像的所有權屬於埃及,而既然這座雕像當初是以非法的手段被運出埃及的,那么便應當被送還給該國政府。哈瓦斯博士主張:早年埃及相關單位對於娜芙蒂蒂像當初是如何被運往德國這件事可能有些誤會,所以才沒有提出異議。他要求德國給出娜芙蒂蒂像是被合法運出埃及的證明。另外根據蘇黎世大學的寇特·希爾(Kurt G. Siehr)的看法,娜芙蒂蒂像的所有權之所以屬於埃及還有另一個理由:“考古文物的家在於其文化起源的國度,也應當被保存在那裡。”是否送還雕像的議題在2003年時因為“娜芙蒂蒂之軀”這座雕像又再次興起了波瀾(見本文爭議部分)。哈瓦斯博士於2005年提出,希望聯合國文教組織介入協商以讓德國歸還雕像。
在2009年12月,柏林埃及博物館(Berlin's Egyptian Museum)主管芙德列克·席菲德(Friederike Seyfried)展示由該館持有的檔案,這份檔案是有關於娜芙蒂蒂胸像的發現,內容包括一份由德國考古人員與埃及古文物部門(Egyptian Antiquities Service)所簽訂的協定。在這份文書里,這尊雕像是以某位公主的彩繪石膏像的名義記載;但在波爾哈特的日記里,他明確地稱之為“娜芙蒂蒂頭像”(the head of Nefertiti)。哈瓦斯指對此發表了以下意見:“這證明了波爾哈特是故意這么寫,好讓自己國家得到這尊雕像。這些資料證實了埃及的論點——波爾哈特存心欺瞞,違反專業操守。”哈瓦斯的聲明引用了席菲德的說法,認為決定是否將雕像歸還,乃係於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和德國文化部長的意向。
雕像的描述與檢驗
描述
娜芙蒂蒂像約有47厘米高,重約20公斤。整座雕像是由石灰岩為核心,表層則覆上彩繪的灰泥。雕像的臉孔近乎於完全地對稱無瑕,不過左眼卻缺少了右眼所有的鑲嵌物。右眼的瞳孔是一塊由蜂蠟固定並塗有黑色顏料的石英,眼窩則是未經修飾的石灰岩。娜芙蒂蒂戴著一頂現在被稱為“娜芙蒂蒂帽冠”的藍色王冠,冠上飾有一條代表皇權的金色帶子。這條飾帶像條緞帶一樣水平的環繞著王冠,在腦後打結;一條現已毀損的聖蛇(Uraeus)則裝飾在她眉毛上方。脖子上圍著有花朵圖樣的寬領裝飾,雕像的耳朵有些受損。藝術教科書“古今藝術”(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對娜芙蒂蒂像有著這樣的聯想:圖特摩斯之所以誇張化了纖長如蛇般的頸項長度和戴著王冠的頭部重量,也許是有把這尊優雅的半身像類比為纖細花莖上碩大花朵的意圖。埃及古物學家大衛席維曼(David P. Silverman)認為娜芙蒂蒂像反映了古典的古埃及藝術風格,與阿肯那頓統治時期出現的那種線條較柔和,也較有律動感的阿瑪納風格不盡相同。這座雕像的實際功用是什麼並不清楚,但有些理論認為它有可能是雕刻家參考用的模型。
使用的顏料
路德維希·波爾哈特當年送出了一份對雕像頭部所使用的顏料成分做化學分析的委託,這份檢驗結果被附在1923年出版的《娜芙蒂蒂王后的肖像》(Portrait of Queen Nofretete)這本書里:
由瑞士藝術史學家亨利·史提林(Henri Stierlin)所寫的法語書籍《Le Buste de Nefertiti – une Imposture de l'Egyptologie?》(娜芙蒂蒂像——埃及學上的一大詐欺?),以及由柏林出身的歷史學家伊卓根‧俄西凡(Edrogan Ercivan)所寫的“考古學中的失落環節”(Missing Link in Archaeology)同樣地主張了娜芙蒂蒂像是個由現代人製造出來的贗品這個看法。史提林宣稱波爾哈特可能根本就是為了測試古代顏料才創作出來的產物;所以在雕像被當時的普魯士王子約翰喬治(Johann Georg)大為讚賞時,為了避免冒犯到王子的波爾哈特,便將錯就錯地把這座雕像說成了真品。史提林認為,雕像所缺少的左眼在古埃及是會被視為不敬的,而且在據說雕像被發現的1913年到正式發布其存在的1924年間,整整十一年沒有任何與娜芙蒂蒂像有關的科學記錄。而且,雖然表層上的顏料的確相當古老,但由石灰岩雕成的核心卻從來沒有被鑑定過年份。俄西凡提出了波爾哈特的妻子才是雕像的模特兒的理論。這兩個作者都認為娜芙蒂蒂像之所以到1924年才面世,正是因為它是個贗品的緣故。其他派說法則認為,現存的娜芙蒂蒂像其實是1930年代時希特勒下令製造的;原件則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