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鼓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打擊樂器,“鼓”的產生,相傳最早是黃帝製造的夔皮鼓,《山海經 . 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禮記 . 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草,伊耆氏之樂也。”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大型古墓中發現了“土鼓”、“鼉鼓”、“特磬”和“銅鈴”等大批禮樂器。其“土鼓”(也稱“陶鼓”)造型奇特,型似長頸葫蘆,鼓腹之間置有雙耳供人提抬,是發現最早的原始土鼓;“鼉鼓”(也稱“木鼓”)鼓腔用樹幹挖空製成,口小底大,上蒙鱷魚皮,“鼉鼓”皮雖已腐朽,尚留鱷魚骨板數枚,確為中國文獻記載的鼉鼓無疑。經放射性炭素測定,它們距今已有4600年至3900年左右,大體相當於我國古史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是
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鼓”實物。遠古時期,“鼓”被敬為通天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禮器來供奉或演奏。隨著漫長歷史文化的演進,鼓的形制和用途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從原始的鼉鼓、土鼓發展到現今千姿百態的各種鼓,它從遠古時期用以部落祭祀的禮器發展至已成為廣大勞動人民最喜愛最普及的文化娛樂表演道具。
現狀
威風鑼鼓中常見的“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挎鼓表演”、“架子鼓表演”、“陰陽鼓表演”(大小鼓)、“背鼓表演”、“車鼓表演”和“抬鼓表演”等等。鼓的形制大小根據其表演形式而定。
“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擊鼓心”、“打鼓邊”、“按鼓”、“蹭鼓面”、“磕鼓面”、“擊鼓槌”等。常用表演動作有20多個,如:“單槌繞花漫頭”、“雙手轉槌繞花”、“掏打翻槌”、“馬步擊鼓”、“走步擊鼓”、“虛步勾腳擊鼓”、“前弓步沖打”、“馬步橫移”、“雙跳步擊鼓”、“左右晃步擊鼓”、“馬步碾轉擊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