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略

威略

威略, 是漢語辭彙,拼音wēi lüè,釋義為聲威謀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略
  • 拼音:wēi lüè
  • 注音:ㄨㄟ ㄌㄩㄝˋ
  • 名詞釋義:聲威謀略
  • 其他釋義:威略將軍吳英
威略將軍,出處,

威略將軍

威略將軍吳英(1637-1712),字為高,世居泉州之黃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奉旨入莆籍,遂家於黃石鎮定莊村
時值明末清初,閩境戎馬倥傯吳英立志從軍報國,鄭老夫人母女依依不捨,以其人高腳大,臨行時特製布鞋一雙,以供穿用並資紀念。吳英入伍後,因軀幹高大,編為掌旗官。某次戰役,陣地動搖,奉令緊急撤退。英執旗退至中途,忽發覺布鞋丟了,乃火速急回尋取。在慌亂中全軍看到掌旗官倒向而奔,亦緊跟著倒向過來反攻,拚命向前衝殺,敵軍紛紛潰逃。吳英為了一雙布鞋,盲目轉向而行,幸得轉敗為勝,獲得首功,一時傳為佳話,稱他為福將。
吳英和施琅原隸鄭成功麾下,琅降清後,吳英從之。康熙二年(1663),以平金門慶功,擢升都司。其後水陸數十戰,著有功勳,旋升同安總戎,壬戌年移駐興化。施琅攻澎湖時,英總陸軍為副,奮勇直前,攻下八 。台灣平後,才四個月,升四川提督。他鎮蜀十一年,威德並著。旋調福建陸師提督,未幾,復調水師。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南巡,親寫“作萬人敵”匾賜給他,又加授威略將軍。吳卒年七十六,恤贈太子少保。
康熙帝曾於壬辰夏賜詩存問。詩云
水陸封疆六十年,曾經百戰駕輕船
蓮台遠涉鯨鯤浪,島嶼平開烽火煙。
將老偏宜立壯志,宸襟每注施恩延。
波濤有作須先靖,□勉防微截未然。
先是,當施琅督師與劉國軒(台灣)海戰時,施自領中軍,以吳英為左翼,以朱天貴為右翼(朱天貴陣亡),向澎湖進軍。施琅督師奮進,雙方在鏖戰中,忽有劉軍中一箭射來,正中琅目,幾乎跌倒,幸經吳英一面保護主帥(施琅),一面指揮士兵力戰,得挽危局。
吳英生前“敦族睦鄰,置義田,賑凶歲”,無不盡力而為。還斥貲六千餘金重修莆田東關外的熙寧、寧海二橋,造福桑梓,為人所傳誦。

出處

威略
ㄨㄟ ㄌㄩㄝˋ
引證解釋
《後漢書·朱穆傳》:“以威略權宜,盡誅賊渠帥。”
《魏書·序紀·平文帝》:“姿質雄壯,甚有威略。”
《周書·于謹傳》:“ 謹 願稟大王之威略,馳往喻之,必不勞兵甲,可致清盪。”
唐 佚名《郊廟歌辭·享懿德太子廟樂章·武舞作》:威略靜三邊,仁恩覃萬姓。
曾鞏 《本朝政要策·南蠻》:“今溪洞往往為東南之憂,而議者不謀威略,一欲懷之以利,是見其一,未見其二也。”
宋 無名氏《導引八三首》:文章煥爛垂星斗,威略定方隅。丹扉翠巘錫靈符。瑞物紀神輸。
魯一同 《關忠節公家傳》:“而前欽差大臣 林公 則徐 威略素著,與公尤協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