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5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理查·M·威斯特(Richard M. West)報告發現了一顆彗星(臨時編號1975n),這是在9月24日1米施密特望遠鏡曝光60分鐘的底片上發現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張底片上發現了它的蹤影。這是繼1965年池谷-關大彗星後又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達到了-2或-3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東方展現時,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國內一些不了解內情的人還寫信或打電報向紫金山天文台諮詢。後期計算表明: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周期長達55萬8千年。威斯特彗星
歐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麥天文學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 M. West)於1975年8月10日在經過曝光後的底片上首度發現威斯特彗星。該彗星1976年2月25日通過近日點(最接近太陽的位置)。彗星通過近日點時,與太陽的距離為6.4°,因此在太陽散射光的影像下,威斯特彗星亮度(視星等)達到-3。從2月25日至27日為止,天文觀測者報告說這顆彗星非常明亮,足以在日光的影響下進行研究。威斯特彗星的彗尾呈現扇形,其中帶著淡紅色的塵埃尾長度達到30-35°。1976年4月中旬後,人們無法再以肉眼觀測到威斯特彗星。
這些彗核的碎片在當時是極少數被觀察到彗星發生分裂的案例,之前最顯著的例子則是1882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是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之一。最近,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C/1999 S4和杜托伊特-諾伊明-德爾波特彗星(57/P du Toit-Neujmin-Delporte)都已經被觀察到彗核於通過太陽的過程中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