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是掠日彗星的一種,其近日點極接近太陽是它們軌道的特性之一。它們相信全來自多年前一顆大彗星分裂而成的碎片,而德國天文學家克魯茲首先注意到這些彗星的共通點,因此被稱為“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是由一個周期為1000年左右的母彗星由於長期的運行、太陽的熔化作用以及巨大的潮汐力作用而分裂成的若干顆小彗星,它們形成一個彗星群,繞母彗星的軌道繼續運行。

不少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均為歷史上出現的大彗星,白天在太陽隔鄰也能看到。對上一顆大彗星是1965年出現的池古·關彗星,是20世紀中最亮的彗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魯茲族彗星
  • 外文名:Kreutz Sungrazers
  • 周期:1000年
  • 離太陽表面:20萬公里
簡介,彗星規模,研究發現,相關連結,著名彗星,歷史沿革,歷史記載,

簡介

自1995年SOHO衛星發射以來,不少較小的克魯茲族彗星都得以發現,部分彗星甚至能到達太陽表面。但它們在經過近日點時均被太陽所摧毀。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通過SOHO於網際網路發布的圖片找到不少克魯茲族彗星。據歐洲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截止2008年,在SOHO衛星迄今發現的1500顆彗星中,85%屬於克魯茲族彗星。
自從1995年SOHO衛星發射以來,不少較小的克魯茲族彗星得以被發現,部分甚至能到達太陽表面。它們在經過近日點時全為太陽所摧毀,無一生還。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透過SOHO於網際網路發布的圖片找到不少彗星。

彗星規模

1680年出現的大彗星是首顆有記錄的掠日彗星,其近日點距太陽中心為1.3個太陽半徑,相等於地球至月球距離的一半。如果觀測者在該彗星表面,太陽在空中的角度將會超過80°,在面積及光度方面將比地球大27,000倍,每平方米能接收37MW的巨大功率。
畫家筆下的1843年大彗星,地點為塔斯曼尼亞畫家筆下的1843年大彗星,地點為塔斯曼尼亞

研究發現

另有說法指出,它們完全是同一顆大彗星掠日時分裂而成的,該說法於1880年首被提出,在1882年的大彗星掠日後解體證明了這個說法。1888年,德國天文學家克魯茲發表論文,指出1843年、1880年及1882年出現的掠日彗星是許多年前一顆大彗星解體後的碎片,它們屬於同一族,即“克魯茲族”,而1680年出現的掠日彗星之後證實並非克魯茲族彗星。
天文學家(包括愛德蒙·哈雷在內)指出該顆彗星為1106年出現的掠日大彗星的回歸。163年後,即1843年,當再有壯觀的掠日大彗星出現,不少天文學家一致認為是1680年彗星的回歸,之後計算出該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多個世紀。到了1880年,又有掠日彗星出現,而軌道與1843年的相同;兩年後再有一顆被觀測到,名為1882年大彗星。於是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它們原是同一顆彗星,在通過近日點時,其公轉周期被縮短,可能是由包圍著太陽的高密度物質造成的。
泰安17歲高中生孫霈源發現一顆克魯茲族彗星
泰安一中(西校區)高二學生孫霈源於2011年7月26日在SOHO衛星LASCO設備所拍攝的公開C3圖片中,發現一顆克魯茲族彗星。據了解,他是世界第79位、中國第19位,山東省首位SOHO彗星發現者。“從去年4月9日起,我開始SOHO尋彗,終於在473天后有了這個發現。7月28日是我的17歲生日,這是我最好的生日禮物。”孫霈源說。“7月26日16時,當時美國時間是凌晨4點,歐洲天剛亮,很多外國高手都還在睡夢中。我是一個僅有1年多經驗的尋彗新手,這個時間段找彗星再好不過。”孫霈源說。7月26日16時22分,孫霈源在C3圖片的C2右下邊緣區域看到一個可疑目標,反覆審視後,他確認那是一顆彗星。16時25分31秒,他立刻向SOHO彗星報告頁提交了發現報告。23時,負責SOHO彗星搜尋網站運行的卡爾·巴滕斯發來電子郵件:“祝賀你,我已經把你列為彗星獵手了!”7月28日,彗星得到臨時編號SOHO-2116,信息已傳送至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國際小行星中心,不久後將得到彗星永久編號。

相關連結

SOHO衛星是歐洲航天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聯合開展、1995年發射升空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最初的設計目標並非彗星,而是太陽。它搭載的設備可以遮住太陽日面,擋住強烈的陽光,從而使飛船能更好地看清相對暗弱的太陽外層大氣。
克魯茲族彗星屬於“掠日彗星”,它們的軌道近日點太靠近太陽,因此在最接近太陽的幾小時內它們就會被蒸發摧毀。但是也有很多SOHO彗星安全繞過太陽,並周期性回歸。已發現的SOHO彗星中約有85%屬於同一族,稱為“克魯茲族彗星”(Kreutz family)。克魯茲族彗星據信是大約數百年前一顆較大彗星分裂後的產物。

著名彗星

不少克魯茲族彗星均為歷史上出現過的大彗星,甚至日間在太陽隔鄰也能看到。其中最著名的三顆分別為1843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及池谷·關彗星(20世紀最亮的彗星之一),另外,1882年的日食彗星也比較著名。
1843年大彗星
該彗星於1843年2月初被發現,距離掠日尚有三星期。2月27日,它在晴朗的白天也能看見,觀測者描述其彗尾在掠日前長達2-3度;它在太陽背面掠日後再度出現,其彗尾長達50度,實際長度達3億里,成為了當時最長的彗尾紀錄。到了2000年,該紀3月仍能看到,從4月開始轉暗,肉眼已無法看見,而對其最後的觀測則為4月20日。不少公眾對該彗星的出現感到恐慌,以為末日審判將至。
1882年日食彗星
1882年5月17日,埃及部分地區上空出現日食,不少觀測者慕名而來。當太陽全被月球遮蓋時,他們看到太陽隔鄰有一道強光,一顆克魯茲族彗星正於日全食時掠日。
池谷·關彗星池谷·關彗星
1882年大彗星
該彗星由不少觀測者發現,於1882年9月出現時就已可用肉眼看到,在16至17日間掠日,在日間有薄雲的天空也能看到。它在掠日後仍於數星期間保持較亮的光度,並於10月間分裂成兩塊碎片,後分裂成四塊。
池谷·關彗星
池谷·關彗星是20世紀最壯觀的克魯茲族彗星,於1965年9月18日由日本中國兩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很快被認定為克魯茲族。它在之後四星期接近太陽,其光度於10月15日達到2等,10月21日掠日,全球觀測者均能於白天清楚看到,掠日時最大光度達-17等,比滿月及1106年以來出現的彗星還要亮。
日本天文學家以日冕儀觀測後發現,它在掠日前30分鐘分裂成三塊碎片,在11月初再次出現時可看到其中兩塊,而第三塊則不知去向。它們的彗尾長達25度,並於1966年1月轉暗。

歷史沿革

1887年又有一顆克魯茲族彗星出現,但這已是19世紀的最後一顆。到了20世紀,1945年曾出現過一顆;20世紀60年代出現兩顆,分別為1963年的Pereyra彗星和1965年出現的池谷·關彗星,其中後者極為壯觀,並於掠日後分裂成三塊碎片。

歷史記載

右圖為畫家筆下的1843年大彗星,地點為澳大利亞塔斯曼尼亞。
克魯茲族彗星
1680年出現的大彗星是首顆有記錄的掠日彗星,其近日點距離太陽中心為1.3個太陽半徑,離太陽表面僅20萬公里(0.0013天文單位),相等於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一半。
一眾天文學家包括愛德蒙·哈雷在內,指出該顆彗星為1106年出現的掠日大彗星之回歸。在163年後,即1843年,再有壯觀的大彗星出現,而且也是掠日的,不少天文學家雀躍不已,認為是1680年的彗星之回歸,及後計算出該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多個世紀。到了1880年,再有掠日彗星出現,而軌道與1843年的相同,兩年後又再有一顆被觀測到,名為1882年大彗星。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它們原是同一顆彗星。
另有說法指出,它們全是同一顆大彗星掠日時分裂而成的。1888年,天文學家克魯茲發表論文,指出1843年、1880年及1882年出現的掠日彗星全是許多年前一顆大彗星解體後的碎片,它們全屬於同一族,即“克魯茲族”,而1680年出現的掠日彗星其後證實並非克魯茲族。
1887年再有克魯茲族彗星出現,這是19世紀的最後一顆。到了20世紀,1945年曾出現一顆,到了1960年代出現兩顆,分別為1963年的Pereyra彗星和1965年出現的池谷·關彗星,當中後者極為壯觀及光亮,並於掠日後分裂成三塊碎片。它們的出現使人們對研究克魯茲族的動態得到鼓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