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年輕生活
蓋洛受過嚴格系統的地理學專業訓練,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為美國著名的旅行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是美國旅行者中第一位途經四川瀘州的考察者。
1865年10月1日,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多埃斯頓。
1890年,從
拉斐特學院畢業之後,曾當過幾年宣講福音書的傳道士。
全球旅行
1896年, 蓋洛請了長假,從紐約登船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從此開始全球旅行的生涯。此後30年中,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非洲、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歐洲和亞洲。
走訪中國
1903年,蓋洛途經日本首次來到中國,從上海坐船溯流而行,沿途考察了長江流域部分地區的人文地理,寫下了《
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一書,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那以後,中國成了他魂牽夢繞的研究對象,他又數次前來中國考察,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三山五嶽,陸續出版了《
中國長城》《
中國十八省府》《中國五嶽》等一系列著作。作為以探險、旅行和演說為主要職業的人文地理學家,蓋洛在歷史研究和文學、文化研究等方面,並沒有經過系統而嚴格的學院式訓練,難免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例如搞錯皇帝年號等。蓋洛似乎並沒有真正掌握漢語。因此在考察和研究過程中,他都不得不依賴於朋友、翻譯、助手和嚮導的幫助,這也為書中出現錯誤埋下了伏筆。
在蓋洛所述中國的著作中 ,會發現他在許多方面誤解、誤讀了中國文化,甚至犯有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其實,這是文化交流中的“通病”,不必對此而非難、排斥。文化交流中的誤解和誤讀,本身不可避免,並且利大於弊。研讀本書,是挖掘書中有價值的史料,同時具體地分析作者的中國觀,揚棄作者的錯誤概念和史實,在跨文化交流中進行平等的對話。
蓋洛帶著攝影器材貫穿中國,用圖像和文字,為晚清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1925年4月11日,病逝在威尼斯。
主要影響
歷史評價
威廉·埃德加·蓋洛作為最早對長城進行細緻觀察的外國人,他一路採訪沿線官民,留心收集地方文獻,記錄了大量筆記,回國後寫成《中國長城》,為中國長城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攝影家雜誌 評)
與同時代的其他探險家如斯坦因大肆掠奪中國文物不同,威廉·埃德加·蓋洛除了照片和少量拓片之外,沒有從中國土地上帶走一件文物。這個老威廉,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
蓋洛關於中國的著作間接地反映了一百多年前一個美國人的中國觀。他的這些看法既有對中國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解,也有浮光掠影造成的誤會,但無論哪種,都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有著典型的意義。
(《清史纂修研究與評論》 評)軼事典故
求真務實
在1842年中國的門戶被迫對西方開放之前,能夠進入內地的外國人可謂鳳毛麟角。中國幅員遼闊,地區與民族之間方言繁雜,地方盜匪出沒頻繁,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即使在門戶開放之後,西方人要真正做到週遊神州大地,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蓋洛之前,絕大部分漢學家受到各種客觀和主觀條件的局限,要么鑽到故紙堆里,靠二手材料分析,要么即興發揮,靠想像博眼球。蓋洛具有強烈的實證精神,不僅大量收集、閱讀中文的典籍和方誌,而且堅持身臨其境、眼見為實的原則。即使是在回顧歷史事件時,他也儘量設法藉助攝影技術和歷史圖片、地圖、拓片等手段,幫助讀者回到事件現場。
在中國,蓋洛馬不停蹄地走訪中國十八個行省的首府和京師,每到一處,必定拜訪當地的行政長官和文人學者。為此,他專門在上海訂製了200張中國式樣的名片。一路走過,他收集典籍方誌,參觀名勝古蹟,採集民風民情,對中國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中國,每到一處,蓋洛必定求訪當地的古史、方誌、地圖和碑文古蹟。蓋洛坦率地承認,他之所以對地方志感興趣,完全是因為能夠幫助他洞察中國人的心態。
熱愛中國
在中國,蓋洛除了照片,並沒有從中國拿走任何東西,因為他對中國是如此熱愛。在美國多伊爾斯頓城的蓋洛故居“荒野之家”刻有山海關老龍頭的拓片“天開海岳”和嘉峪關的拓片“天下雄關”。
人際關係
孫子:約翰·萊科克
主要作品
後世紀念
2007年1月,萬里長城百年回望――從玉門關到老龍頭攝影展在首都博物館揭幕,包括威廉・埃德加・蓋爾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拍攝的明長城照片等。
2008年10月至12月,《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圖片展在北京的國子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