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媽信俗

姑媽信俗

姑媽信俗,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民俗,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姑媽信俗始於明嘉靖年間,因峰尾等沿海地民眾對海國女神——劉益娘信仰,建義烈廟而產生。姑媽信俗主要是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姑媽劉益娘生日前一天下午開始。姑媽劉益娘生日前後都要請莆仙劇團助興演戲,熱鬧非凡。

2016年,姑媽信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4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姑媽信俗
  • 批准時間:2016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泉州市泉港區
  • 保護單位:泉州義烈廟
  • 項目編號:Ⅹ-42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流行地區,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姑媽信俗始於明嘉靖年間,因峰尾等沿海地民眾對海國女神——劉益娘信仰,建義烈廟而產生。《泉港文化遺產》載:“姑媽”劉益娘(1499—1518),原名大娘,又名乙娘,民間相傳她生前貞信自守、樂於助人,經常通宵達旦站立在海邊,觀察天時“風勢”,一旦有颱風危情便點火為號,引導船舶平安返航。死後則“羽化升天”“婆心濟世”。由於她一生為沿海漁船民排擾解困、消災御難,義舉善行令沿海民眾感恩戴德,故被人們尊稱為“海峽第二女神”“海國女神”而世代敬奉。明嘉靖年間,滇南寇亂,邊關告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毛伯溫奉命征討。媽祖和姑媽神遊至此,託夢授計,又布法援助,大軍所向披靡。次年九月,班師回朝,世宗皇帝龍顏大悅,嘉獎三軍將士。此時毛伯溫啟奏:“此戰大獲全勝,有賴二位女神鼎力相助”云云。皇上深受感動,欽賜林默娘為“天上聖母”,劉益娘為“姑媽娘娘”。明代大學士史繼階,建極殿大學士、大書法家張瑞圖和都御史郭必昌曾為其題“一德壽民”“坤德孚民”和“婆心濟世”等匾額,可惜“文革”中被毀。

主要活動

姑媽信俗主要是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姑媽劉益娘生日前一天下午,道士舉行道場起鼓儀式,廟中主事人員及其他信徒都要手持手爐香燭跟拜,手爐分主爐一支、副爐若干支,持主副爐的人要身穿藍色長衫、頭戴禮帽、肩披紅布參拜。姑媽生日整天要做道場,信徒同樣要跟拜。道場開始前,要備辦各種香花、水果、紅燭、宴碗、糕果、美酒等祭拜用品,並請糊紙匠製作神馬、表里、大士等紙製品。每次道場都鑼鼓喧天,上百信徒整天祭拜,場面宏大。道場完成後,要由當地動乩舉行拋刺球儀式,動乩要脫光衣服,只穿肚兜、短褲,頭插金花,手持銅鏡、刺球,圍繞埕地金紙堆連續往自己身上拋剌球,以示驅邪。生日前後都要請莆仙劇團前來助興演戲,熱鬧非凡。

流行地區

義烈廟姑媽信俗不僅在泉港區峰尾、莆田、仙遊地區廣為傳承,而且還傳播到台灣、新加坡等地。新加坡有義烈廟,台灣多地有義烈廟及姑媽會。特別是姑媽生日前後,台灣、新加坡、福建、浙江各地信徒都要來進香朝拜,香客數萬人。全國各地民俗學者都會來參觀研究。平時,各地信眾大小事情都到義烈廟求神問簽,香火旺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植節明朝圭峰毓瑞,宣靈海國湄島出身”,姑媽信俗具有較高的文化、歷史、民俗價值,它的保護弘揚,對於傳承中華優秀民俗文化、民間絕技,維繫華夏兒女的愛國之心,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1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同時公布泉州義烈廟為“姑媽信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2日,“海絲泉港·峰尾古城旅遊文化節”在泉港區峰尾鎮舉行,內容包含有兩岸姑媽信仰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姑媽信仰民俗文化活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