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寺

妙峰寺

妙峰寺原名高蓋院,在福州市南郊高蓋山北麓。寺坐向東北,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10多個殿堂組成,占地面積2048平方米。1989年,建造海燈法師紀念堂。寺前有“仙人井”,圈狀花崗質井欄外壁環刻;“嘉祐八年中秋癸卯歲次十五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妙峰寺
  • 地理位置:福州市南郊高蓋山北麓
  • 占地面積:2048平方米
  • 原名:高蓋院
福建妙峰寺,寺廟介紹,寺內景致,布局結構,葫蘆島妙峰寺,三清殿妙峰寺,地圖信息,

福建妙峰寺

寺廟介紹

《福建通志》載:“妙峰院,在仁豐里。”《三山志》云:“宋建隆元年(960年)置,院在妙峰山之巔,故以為名。”其實,妙峰寺原名高蓋院,始建於唐年(866年),原占地0.2公頃多,極盛時,有僧眾百餘人。明代遭火災,寺宇被焚毀。原址背後重建寺宇,改名為妙峰寺。
清林楓在《榕城考古略》中言“妙峰山……上有妙峰寺,境極幽曠。宋天聖間建,明成化間修,國朝順治間重修”,推溯起來,洪塘妙峰寺至少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燕山祖殿”原系宋代以來福州著名的大學堂。據載,古時在此深造應考的莘莘學子中,中舉及進士者近百位,更有3人狀元及第,故今日山腳下有一條“狀元街”。後“燕山祖殿”改作奉祀“五福大帝”的殿堂。“五福大帝”俗稱“五帝”,指主管人間疫政的張、鐘、劉、史、趙五位“靈公”,此為盛行於閩江流域的民間崇拜。大約因了示現瘟疫的恐怖,“五帝”的塑像通常較為詭異,但“燕山祖殿”卻不同,這兒的“五帝”相貌端正慈和,五官神態雖各有區別,但無疑都是樂於傾聽、善體凡情的,恰是人間最喜聞樂見的神明形象。雙層構築的殿宇很新,顯見修建未久。室內空間不大,然而高階寬檐的外廊為其平添了莊嚴與空闊感。內檐施工筆彩繪,分別取材龍鳳走獸、山水花卉與《西遊記》人物故事,倒也富麗堂皇。小立檐下,衣襟當風,目及芳翠,頗覺心曠神怡。

寺內景致

2004年重修的“大雄寶殿”側立於“燕山祖殿”西面,為本寺主體建築。殿建於高台上,重檐歇山頂,橙色琉璃瓦,脊上置瓦飾。殿身平面闊三間、深兩柱,四周以石欄回護成方形月台。月台正面青石欄板浮雕九條神姿各異的蟠龍,展示了一道“九龍壁”的風采。殿內彩畫華美,遍布於梁、枋、藻井與天花之上,多為“經變畫”,以示百千劫中始終如一的佛法教義。畫面著色富麗,青、綠、朱、黃等冷暖色調交替使用,間以金線勾邊,凝重端莊而不乏清雅明朗。寺院彩畫藝術起源很早,據佛經與佛教傳記所載,當佛住世時(約公元前6世紀中葉),佛教寺院裡就有繪畫裝飾了。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並普賢、文殊二位菩薩。居中為釋迦牟尼佛。金身佛像高約2.5米,慧目微啟,手結定印,跏趺坐於長須飄拂的大榕樹下。在這裡,佛也入鄉隨俗,改坐菩提為榕樹了,這種宗教文化與本土民俗的結合很有趣。釋迦佛左右侍立兩弟子:右邊為年輕俊逸的阿難尊者,左邊形貌枯瘦的老者就是那拈花微笑的摩訶迦葉。昔世尊在靈山會上,拈梵天所獻之金波羅華以示八萬大眾,眾皆罔措,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與摩訶迦葉。”因此摩訶迦葉尊者為禪宗初祖。阿難則為多聞第一,博物強識,智慧無礙,聽佛說法能憶持不忘。佛入涅槃後,阿難便以其超強的記憶,復誦出佛所說過的法,最初集結的經典,如《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皆出阿難尊者所誦。 “大雄寶殿”之東設“燕山祖殿法堂”,祀周、朱、李三位護法,造型與“五靈公”一樣和藹可親。兩廂粉牆飾壁畫。
寺中一對盤腿蹲坐的石羊與一口古井年代已久。古井不大,但很深,有吊桶置井台,供自行汲用。其水甘洌無匹,而且更有“冬暖夏涼”的異秉。歲歲年年,古井默默奉獻著,一視同仁,利萬物而不爭,無怪乎聖人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了。
翻修一新、道路平整的妙峰寺似乎失去了一些野趣古意,“洪塘江上妙高峰,古剎棲雲紫翠重。岩石驅車時拂燕,松蘿把酒忽聞鐘。”的意境已不可得,但它仍有市區寺院難與比擬的清靜。滾滾紅塵的喧囂在山下止步,紫檀裊裊彌散於鳥鳴啁啾中,從而也隱有“幽曠”之味。

布局結構

現存的妙峰寺由天王殿、雄寶殿觀音閣等殿堂組成。占地面積2048平方米,朝向東北。四周茂林修竹,濃蔭匝地。寺院內外,玉蘭飄香;山崗上下,桔園掛紅。柑桔園邊有發掘的一口井,井邊還有兩個鑿造於宋紹十五年(1145年)的滌盆。寺前有4座9層石塔。寺後還建有4座5層石塔,皆為鎮寺之物。現寺院住持,海燈法師的弟子釋濟平法師曾旅居香港,廣為籌資,重塑八羅漢身和韋馱佛,建造海燈法師紀念堂,改建天王殿和觀音閣,新建禪寺山門,使古剎雄偉壯觀,煥然一新。
從寺東側小路可登高蓋山頂,在這裡可觀賞福州盆地。

葫蘆島妙峰寺

妙峰寺雙塔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塔子溝村,建於遼代乾統年間(公元1101-1114年)。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一大一小,肅穆雄立,相距40米,巍然屹立於妙峰山上。大塔為八角九線密檐式磚塔,高19米,其中塔基底座高2.3米,八面各塑小佛像二尊,周圍雕飾各樣花紋,八角各塑磚刻八大金剛,以肩槓一角。第一級塔身約占全塔三分之一,每面各磚雕大佛像一尊,坐於蓮花之上,頭上有橫臥祥雲之上的飛天仙女,手托淨盤悠悠然,其中正南菩薩項帶串珠,一手撫膝,一手撫靠胸前,左肩側上雕有“宣賜舍利塔”五個大字,正東菩薩雙手護前胸,兩腿盤坐於蓮花之上,右肩側上雕“遼天祚皇帝”五個大字。其它面佛像姿態各異,雕刻精湛、細膩,栩栩如生。塔檐磚雕平拱。以上八層為迭式密檐,造型優美,檐下掛銅鈴若干,風吹作響。
小塔為磚造六角五級密檐式,高9.14米,結構、造型、雕刻與大塔大致相同,現今塔身磚雕保存基本完好,佛像逼真,圖案鮮明,花紋清晰,形象如初。
遼代建塔很多,但塔身上雕有“皇帝宣賜”字樣的卻極為罕見,由此更
增加了妙峰寺雙塔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也為研究遼代宗教的發展和建築特點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因此,妙峰寺雙塔是彌足珍貴的。
雙塔位於綏中永安堡鄉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於遼乾統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築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於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柞磚築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存五層檐。”
山上古塔兩座,東西對峙,一大一小,雙塔構造、雕刻大體相同,巍峨壯觀。粗略量一下,兩塔相距大約50多米,細看,均屬於青磚構造。該塔高約9米,為磚築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現存五層檐了。在塔頂中心已經長出了幾棵小樹,塔身雖然保存完整,但看上去古舊味道十分濃厚。再看東面那座大塔,比小塔細緻許多,高約24米的樣子,同為磚築八角九級實心密檐式,塔身每邊寬約2米,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於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再細看塔身,只見塔身的第一級占塔高三分之一,檐下磚雕斗拱,每面各有佛龕兩個,中奉神佛一尊各角金鋼頂立。

三清殿妙峰寺

妙峰寺,坐落在原三清殿遺址,位於觀溝中下游奇妙的山峰之下,故而得名妙峰寺。妙峰寺是由台灣省南投縣正覺增法師釋了一(原籍岫巖縣石廟子鎮人)投資修建而成。整座寺院布局嚴謹,仿唐式建築,飛檐雙重,彩繪斗拱,莊嚴古樸,氣宇軒昂。妙峰寺大殿內供俸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地藏王佛像。寺院內的銅鐘,別具一格,是台灣仿唐式青銅乳頭鐘制。1998年,在大殿後面新建禪房五楹,為各地僧人來此交流佛教文化提供服務設施。此外,釋了一法師在妙峰寺東前方,還修建關帝祠一楹,供俸關帝像一尊。妙峰寺是藥山最大的寺廟建築群。
岫巖縣妙峰寺岫巖縣妙峰寺
妙峰寺
地址: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韭菜台鎮
電話:
郵編:114306

地圖信息

地址:首山村首山504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