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意)卡爾維諾著,《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第一版是由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年六月發表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如果在冬夜
- 作者:伊塔洛·卡爾維諾
- ISBN:9787544701983
- 頁數: 300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7-6-1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出 版 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6-1
版 次: 1
頁 數: 300
印刷時間: 2007-6-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4701983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馬爾堡市郊外,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不怕寒風,不怕眩暈,望著黑沉沉的下面,線上條交織的網中,線上條交叉的網中,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在空墓穴的周圍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卡爾維諾用小說搭起迷宮,與讀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遊戲,正如情慾,開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時空,閱讀,也讓讀者、作者和作品,碎成萬花筒里的玻璃,自由變幻著世界,繁華鏡像之問,你是否看見了,卡爾維諾的狡黠。
內容簡介
在書出版之時,卡爾維諾在報紙和雜誌上的許多採訪中談到它。但是對這本書的結構和意義進行思考和辯論的最好機會是由批評家安傑羅·古列爾米的一篇評論提供的:卡爾維諾用如下的這篇評論回答了他,這篇標題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評論發表在《字母表》月刊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號上。
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名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嚴格的說而是一部關於小說的小說,一篇關於說故事的故事,一本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書,一份關於文本的文本,一部明顯具有後現代特徵的後設作品。
這部作品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說兩部分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讀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書的「隱設讀者」,也是實際在進行閱讀的讀者。話說,你興致勃勃地買來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正看到入迷之處,沒想卻因書頁裝釘錯誤而被迫中斷閱讀。你迫不及待地去尋找下文,不料拿回來卻是另一部小說,讀到高潮迭起之際,書又戛然而止……如此這般的陰錯陽差一再發生,你鍥而不捨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來讀,前後總共閱讀了十部互異其趣的小說之開頭,這些「嵌入的小說」的標題正好串成一個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2)在馬爾泊克鎮外,(3)從陡坡斜倚下來,(4)不怕風吹或暈眩,(5)在逐漸累聚的陰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7)在一片穿織交錯的線路網中,(8)月光映照的銀杏葉地毯,(9)環繞一空墓,(10)什麼故事在那頭等待結束?
這本書有時隱約,有時直接地把閱讀(及寫作)和性愛等同齊觀,混為一談。不少章節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說皆涉及情慾挑逗,描寫露骨,香艷刺激,不亞於坊間所見的煽色腥小說;同時又隱含深刻寓意,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詮釋。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約略看出,這是一本後現代作品:兼容並蓄嚴肅和通俗文學的特色於一爐,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光看熱鬧的話,我們會發現本書中十篇嵌入小說全是緊張刺激的驚慄故事,諸如偵探、間諜、科幻、成長故事、日記體小說、新恐怖小說、感覺派小說、西部故事等;敘述模式則包含現代主義、意識流、魔幻寫實、政治小說、心理分析等,變化多端;描寫細膩,構想奇妙;在在發人省思,頗堪玩味。
從嚴肅的文學角度來說,這是一本後現代主義的活教材,書中處處可見結構主義後起的批評理念。讓我們從它的「後設」或「自行反射」成分談起:本書與傳統的寫實主義小說迥異其趣,非但不刻意經營令人信以為真的幻覺,反而經常提醒讀者,你正在閱讀的是虛構的小說;除了訴諸諧擬,顛覆既定的小說習套和觀念之外,並常自行暴現創作之設計伎倆。
此刻我最想讀的小說,應是那種以敘述的欲望為驅動力,堆砌一篇又一篇故事,而不企圖把人生哲理強塞給你,只讓你觀察小說本身的成長,像一棵樹那樣,枝葉交織糾纏。
前面說過,這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小說,其主旨之一在探討小說的閱讀及寫作。除了嵌入小說部分的自行反思之外;框架故事直接探討有關小說的各種問題,並涉及(原)作者、譯者/偽造者、讀者、文本之間的互動,(想像)虛構與事實(真相)的關係等等,可說是鉅細靡遺。讀者「你」在追求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女性讀者魯德米拉之外,還遇見了包羅甚廣的不同類型的各種讀者和作者,諸如拒絕看書的非讀者;仰賴電子儀器,割裂文本,斷章取義,以支持己見的女性主義讀者;披閱並口譯已失傳之死文字的教授;從事職業性閱讀的出版社老編;翻譯家/偽書製造者;名滿天下的暢銷作家;負責審核禁書的官員等等。他們各自不同的閱讀旨趣和見解有助於揭發小說閱讀和寫作的現象和本質,同時也呼應了後結構批評流行的按語: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這本書中最主要的誤讀/詮釋者自然還是主角「你」本人。事實上,卡爾維諾的這本書可說是獻給讀者的,它一開始便直接對「你」說話:
你就要開始讀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放鬆心情。集中精神。什麼都不要想,讓周圍的世界漸漸消失掉……
強調讀者(基於作者)在詮釋上的地位,乃是晚近各派批評理論的共同趨向。本書中的讀者不僅只是隱設讀者和實際讀者——閱讀的主體,也是小說的虛構框架中的主角——吾人閱讀的對象,他同時又扮演作品意義的生產(作)者和批評者,因為他在追求閱讀的過程中,一再陷入晦澀文本所布下的迷宮,必須自行尋覓出路,不斷地被迫修定自己對小說的觀念和期待。
本書的「讀者」同時具備個別性和一般性,甚至連姓名、身體特徵、職業、年齡都付之闕如,為的是讓實際讀者(我們)容易產生認同,一起參與「他」的追求,在第二章接近結尾處,他自問道:
讀者,你究竟是誰?你的年齡、地位、職業、收入……這樣問或嫌輕率。那是件的私事,你就是你。重要的是你目前的精神狀態……自從昨天以來,事情起了變化,你的閱讀不再孤單:你想到彼讀者,她也在同一時刻打開書;待閱讀的小說與待展開生活的可能的小說重疊在一起,那是你和他的故事之延續,情況更好的話,一個可能之故事的開始。這就是你昨天以來的轉變,你原來堅稱自己喜歡書籍,那是紮實的東西,擺在你眼前,容易界說,享受,無風險,勝過實際生活經驗——總是捉摸不定、不連續、爭論不休。難道這意味著這本書已經變成一種工具,一種溝通的管道,一種約會?但這並不是說,閱讀這本書對你已經比較沒吸引力了:相反的,它的力量增加了。
讀者對於中斷的小說和對彼讀者魯德米拉的期待和欲望一再被挑起,一再延宕——一切欲望原本源生自欠缺。隨著框架故事的發展,兩種欲求愈來愈難區分。在第六章,「讀者」自己發現:「追蹤那本中斷的書,給你注入一股特殊的亢奮,因為你和彼讀者一起在進行那件事;但到頭來卻變成和追求她是同一件事,她以繁衍變化的神秘、詭計、偽裝逃避你……」
到了第七章,閱讀和戀愛兩件事終於合而為一,男女讀者兩人在床上相互閱讀對方的身體,以閱讀來詮釋做愛,其中有一節強調:「閱讀與做愛兩者最相似的地方在於:在這兩件事之中,時間與空間皆開放,與可以丈量的時間和空間不同。」
本書處處暗示閱讀即是欲望的運作。敘述的聲音時而扮演提示者的角色,敦促讀者採取行動。例如第九章如此描述一位女性寬衣解帶,對讀者你投懷送抱:
讀者啊,你在做什麼?你不抗拒嗎?你要逃避嗎?啊,你在參與……啊,你也投身進去書唯一的主角,嗯;但你就因此認為你有權和所有的女性角色發生肉體關係嗎?
第八章的前半部,那位暢銷作者日日以望遠鏡偷窺另一個山坡上的女性讀者(即彼讀者)在閱讀,進一步探討了寫作與情慾的關係。此書也訴諸讀者的窺淫慾望,來誘引並滿足讀者,第八章之後的(月光映照的銀杏葉地毯》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此書中的兩種追求,閱讀方面備受干擾,有無止盡;但愛情的追求卻有所「斬獲」。在第十一章,讀者在跑遍山涯海角,尋書未果之後,歸返故里,前往圖書館,並聆聽七位讀者發表迥異其趣的閱讀策略,第七位讀者質問道:
你認為每篇故事都非要有個開端和結局不可嗎?古代的時候,故事只有兩種結局:男女主角在歷經一切考驗之後,結成眷屬;要不然,就是死掉。一切故事所指涉的終極意義有兩個層面:生命的延續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
聽到這裡,我們的讀者「你」突然若有所悟,當下決定要和魯德米拉結婚。
在最後一章,我們看到男女讀者已結成夫妻,並臥床上,進行同步閱讀,準備熄燈就寢。男性讀者即將讀完的卡爾維諾的小說,是否會有最終的結局,或者從前的閱讀經驗會重演,我們不得而知。這個以喜劇收場的通俗結局,倒可看成原型批評家傅萊所稱的春天模式的文學:熄燈之後,可望埋下子孫繁衍的種子,不虞將來缺乏小讀者,這的確是讀者(消費者)誕生的時代。
作者簡介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年10月15日生於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家裡唯一從事文學的人。少年時光里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家高中畢業後卻進八大學農藝系,隨後從文學院畢業。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徑》,從此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曾隱居巴黎15年,與列維一施特勞斯、羅蘭巴特、格諾等人交往密切。1985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生表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複雜精緻。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第二章 在馬爾堡市郊外
第三章 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
第四章 不怕寒風,不怕眩暈
第五章 望著黑沉沉的下面
第六章 線上條交織的網中
第七章 線上條交叉的網中
第八章 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
第九章 在空墓穴的周圍
第十章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