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賓山國小

如東縣賓山國小

如東縣賓山國小。清朝末期,政治腐敗,民族危機日重,在維新改良運動的影響下,各地湧現廢科舉興學校的潮流。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以掘港之別稱命名的“賓山學堂”應運而生,這就是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國小的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東縣賓山國小
  • 創辦時間:1906年
  • 校訓:愛眾親仁、樂學篤行
  • 主要獎項: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 所屬地區:如東縣
  • 類別:公立國小
  • 類型:綜合
  • 前身:賓山學堂
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賓山學堂創辦時,有校舍20餘間,部分校舍依託於白衣庵寺廟改建。學堂背街臨水,又與古剎大王廟、天主教堂毗鄰,地點適中,環境幽靜。學堂門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稱串場河。串場河,因連結各鹽場而得名。這是一方育人的水土,正如校歌所云:“我們的學校環境好,門臨一水遠迢迢,兩岸楊柳拂李桃,風景多美妙……”
沿串場河邊,學堂門前有面牆,門堂上懸掛“賓山學堂”之牌匾。次年,學校改稱“賓山國小校”,於是特製一塊虹形校牌,以篆書鐫刻校名懸掛。這一掛就是數十年,給歷屆學生及小鎮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記。建校不久,學校又新建兩層樓房一座,木質結構,樓上樓下只各有一個教室。小木樓北側有丹桂一株,每年秋季,香飄十里,故《掘港鎮志》將賓山國小列為掘港古蹟之一,並附有古樓和桂樹的照片。
創辦伊始,學校設有初小4個年級,開設國文、算術、體操、唱歌、圖畫、手工6門課程,有學生129人,教職員7人,第一任校長金文源(匯泉)。當年學校每年可向如皋縣衙領取1453塊銀元,作為辦學經費。其時掘港為皋東地區,受轄於如皋。此後,學校又增設高小部,小木樓作教室,增開讀經、珠算、英文、理科、歷史、地理6門課程,至此學校由初級國小發展為完全國小。由於賓山國小是當時掘港地區唯一設有高小及聲譽最高的學校,憑著高小的畢業文憑,即能謀求職業,因此除掘港鎮外,其他地區的學生亦慕名前來就讀,並寄宿於校。學校1933屆校友、如東縣中學原副校長劉克勤回憶說,他的老家在苴鎮,離掘港較遠,幾乎每次都是坐小條篙兒船來校,有時也坐班船,上午十時從家出發,下午三時左右才能到達,每學期大概只回家兩三次。蜿蜒不息的串場河,見證了孩子們的勵志求學。
如東縣賓山國小
賓山國小
校園外,串場河水靜靜流淌;校園內,學習生活亦簡單平淡。然而,當革命的烽火燃燒至這古老的小鎮時,個人的成長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民國時期,學校師生開始參加進步社會活動。上街遊行,散發傳單,打倒土豪劣紳,投身抗日救亡,宣傳黨的政策。學校1939屆校友,浙江省溫州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原書記彭正陶撰文回憶說,抗戰期間,給他深刻印象的是校園內有塊牆壁,畫了一張巨大的桑葉,在葉子的右上角有隻正在蠶食葉子的蠶兒。老師告訴學生們,這片桑葉就是國家的版圖(當時外蒙古還屬中國領土,故形似桑葉),那隻蠶兒就是鄰國日本,此刻日本帝國主義正在侵略我們的國家,他們就像那隻桑蠶,妄圖蠶食掉整箇中國。老師的講解,在孩子們的心裡燃起了無比憤怒的火焰。他們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加入到保衛祖國的隊伍當中。在眾多有志有為的學子中,葉邦瑾就是傑出的代表。葉邦瑾,女,年僅15歲就投身革命,曾任新華社華中一分社戰地記者,21歲時被捕慘遭國民黨殺害。新華社延安總社電悼葉邦瑾,讚揚她“真不愧為共產黨員與解放區新聞工作者的模範”,號召全國新聞工作者向她學習。如今,在延安新聞紀念館,陳列著包括葉邦瑾在內的10多位新聞界革命先烈的蠟像,熠熠生輝,光照千秋。像葉邦瑾那樣從賓小走出的仁人志士數不勝數,他們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前赴後繼,在厚重的校史上烙下不朽的紅色印記。
自1906年賓山學堂誕生至今,學校幾易其址,幾易其名,先後稱如皋縣第四高等國小校、如皋縣立第九完全國小、如皋縣立掘港國小、如皋縣掘港國小、如皋縣掘港國民學校、如東縣掘港國小、如東縣掘西初級國小、如東師範附屬國小、如東縣黃油槍廠‘五七’國小、如東縣掘西國小等,至1983年正式復名如東縣賓山國小。百年間,學校歷經風雨,但伴依著古老的串場河,從容走來,一路弦歌。
老桂樹下夢牽魂繞
“九月中的多倫多已經有了很深的涼意了,鬱鬱蔥蔥的樹木開始呈現出繽紛色彩,令人陶醉。漫步林中,我卻依然覺得少了點什麼。先生笑著問我是不是又想起了那棵桂花樹,原來有些心思即使不說出來,身邊人還是能看到呢!童年的秋天總是飄著桂花的幽香,這么多年物是人非,那幽香卻一直揮散不去。電話里跟母親談起這棵桂花樹,母親說學校搬了,那棵樹不知還在不在那裡。喔,我輕嘆一聲,回憶卻止不住地蔓延開來,把我帶回母校——賓山國小。”這是學校1986屆校友,時任加拿大第二大人力資源諮詢公司行政助理的洪蕾為母校2006年百年慶典所撰紀念文章中的一段話。文章以校園內一棵高大茂盛的老桂樹為背景,追憶了盈溢著幽幽桂香的童年生活,表達了對母校和老師的殷殷思念之情。
建校伊始,校園內即有一株樹齡逾百老桂樹,滿枝疊翠,鬱鬱蔥蔥,冰清玉潔,香遠益清。百年間,這棵桂樹承載著孩子們太多的歡樂,兒時的記憶里總有揮之不去的桂花香。伴隨老桂樹成長的歷屆學子遍及海內外,他們不管人在何方,身居何職,年齡多大,一提起母校,首先想起的就是校園內那株讓人魂牽夢繞的老桂樹。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一位僑居美國50餘載的老校友拄著拐杖探訪母校。一進校園,記憶中的小木樓不見了,但老桂樹仍在。老人伸出顫抖的手久久撫摸屈曲粗糙的枝幹,喃喃道:“分別整整一個甲子了,今天終於又見到您。”說著倚立樹旁叫隨行的子侄為他留影。
如東縣賓山國小
校園
遺憾的是這棵幾乎可視作學校象徵的桂樹在90年代中期因隨學校搬遷逐漸失去生命的活力,最終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了讓曾有的遺憾不再延續,百年慶典前,學校闢地新建丹桂園,並請南通大學中文系徐應佩教授撰銘以志始末。銘文曰:“清光緒三十二年先賢創建賓山學堂,迄今百年。建校伊始,校園即有丹桂一株,以其英姿與品格感召歷代學子。葉密千層秀,花開萬點金,其形清麗;獨占三秋壓眾芳,不與桃李爭妍艷,不讓松柏之蒼翠,不畏風霜之侵凌,其品堅貞;月中有丹桂,亘古發天香。晉代郗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始稱金榜題名為折桂;宋代名相李綱、清代名臣林則徐均以‘桂齋’名書房自勵,其魂超逸。近百年中,賓國小子出校園,別故土,越國門,建功立業,無論天長日久,無論天南海北,總有桂之幽香縈系胸懷,對其魂牽夢繞,永誌不忘。然惜之,原桂樹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枯謝。值賓小百年校慶之際,本著環境育人精神,為彰桂樹之品、傳桂樹之神,特闢地廣植桂樹,名曰‘丹桂園’。由昔日之獨木而成今朝之茂林,寄厚望莘莘學子承前啟後,人才輩出,譽滿天下。”
百年迢迢路,總有暗香盈袖。一棵已故的老桂樹,一片青翠的丹桂園,聯結著賓小的昔日與今朝。賓小人對桂花有著特別的情結,於是就很詩意地稱校園為“桂苑”了,並以桂文化立校。校刊《七色光》辟桂花專版,刊載桂花的生長習性,觀賞、藥用的價值,歷代名家詠桂的詩詞及賞析,關於桂花的美麗傳說,還有桂花與對聯、桂花與移栽、桂花與郵票的趣話等文章,以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桂花,親近桂花、喜愛桂花。學校還於每年桂花飄香時節舉辦桂苑文化節,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桂園、攝影留念、書畫展覽、詩文誦讀、徵文比賽、小報製作、桂花知識競賽、桂苑戲話展演、評選“桂苑之星”、舉辦“桂苑論壇”等活動,以及組織學生開展“走近桂花”研究性學習,邀請知名校友返校做報告等活動激發孩子們愛我桂花、愛我桂苑、愛我賓小的情感,構築美好的精神家園。在學生的眼中,桂花被賦予了別樣的情懷和意蘊。嫩黃悄隱綠葉間,無意爭媚香自遠,其不慕榮華、不事張揚的美好品質也啟迪著賓小人樸實為人和踏實做事。漫步桂苑,孩子們賞其形,品其香,悟其韻,陶然而心動。
一朵紅花依然芬芳
在賓山國小的發展史上,“小紅花”藝術教育無疑是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大革命”時期,與全國各地一樣,學校教育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唯一搞得生氣勃勃且取得合法地位的只有“小紅花”文藝宣傳隊,其不僅在南通地區聞名遐邇,在江蘇省也小有名氣。
“文革”期間,百花凋零,全縣縣級文藝團體只剩下一個雜技團,其似乎也處於停滯狀態,而如東是全國聞名的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各級領導紛紛前來指導、參觀,加之一些重要會議也需要文藝活動點綴,於是縣教育局領導積極向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學習,也辦起了“小紅花”文藝班,附設在掘西國小內。1973年,學校從二年級學生中選拔48人組成文藝班,多方面籌集資金逐漸配全手風琴、大提琴、小提琴、小號、揚琴、二胡、笛子、琵琶、三弦、月琴等樂器,近50件。縣教育局為文藝班抽調各類專業教師,有一技之長的上海插隊知青也加盟,這為“小紅花”日後一枝獨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宣傳隊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排練文藝節目,有合唱、獨唱、重唱、小組唱、表演唱、彈唱、獨奏、合奏、舞蹈、相聲、話劇(折子戲)等。當年在全國流行的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沙家浜》等,小演員們穿上嶄新的新四軍軍服,表演得也是有板有眼。為方便訓練和演出,政府還專門為學校建了一座大禮堂。大禮堂配備長椅子,能容納180多名觀眾。一般接待演出就在該禮堂進行,重要演出就到縣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如今已被車水馬龍的街道取代,可當年同樣是門庭若市。在賓城眾人的交口稱讚中,“小紅花”頻頻亮相,僅是國家級的接待演出就有四、五次。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媚,時任江蘇省主要領導許家屯、錢信忠、宮維楨等來如東視察工作,觀看了“小紅花”的演出後讚不絕口。據“小紅花”藝術指導老師、如東縣教研室原副主任胡恩泉回憶,林佳楣同志觀看演出時穿著很普通,灰色對襟上衣,戴著眼鏡,穿著布鞋,觀看時興致很高,每個節目都帶頭鼓掌,對“小紅花”演員十分喜歡,親了又親,臨走還不忘向後台工作人員頻頻致意。1978年,這班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48人中有45人考取如東縣中,這也有力地證明了藝術教育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意見》,積極實施藝術教育,在全縣率先開闢第二課堂,建立各類興趣小組正常開展活動。特別是於1986年啟動的全校各班參與的“小孔雀”舞蹈比賽,延續近20年,成為藝術教育獨特的風景,諸多學子甜美的回憶。
1989年,學校被確定為南通市藝術教育布點學校。同年5月,國家教委音樂教育專家方堃、李廣漢來校視察藝術教育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並欣然題詞:“一枝紅梅出牆外,喚得如東遍地春”。時隔兩年,兩位專家二進賓小,給廣大師生莫大的鼓舞和激勵。此後,學校明確提出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最佳化學科課程,加強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課程,確立“以美輔德,五育並進;以美益智,培養能力;以美育藝,提高素質”的整體工作目標,並將藝術教育滲透到德育和學科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時間,各級領導、教育同行紛至沓來,參觀學習。學校也多次承辦市、縣素質教育現場會。《江蘇工人報》、《南通日報》、南通廣播電台、如東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曾報導學校藝術教育取得的成績。
步入新世紀,新時期學校傳承藝術教育特色,積極實施教育部“體育藝術2+1項目”工程,以“回歸童真、充滿童趣、發展個性、培養特長”為宗旨,不斷豐富和發展“小紅花”藝術教育,努力實現以藝輔德、以藝怡情、以藝益智、以藝健體。學校興建藝萃樓,開闢藝教專用教室,購置各種樂器,增強師資輔導力量,使藝術訓練常態化。學校還與縣青少年宮等校外教育機構合作,探索校內外藝教合作聯辦的新路。藝萃樓,藝術薈萃之地。每天清晨或傍晚,樓內歌聲飛揚、琴聲悅耳,孩子們在藝術的海洋里盡情遨遊,展示才藝。每年慶“六一”兒童節素質教育果展示精彩紛呈,每年參加南通市“三獨”比賽捷報頻傳,《鼓娃》《憶江南》等傳統經典保留節目依然耐看。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江蘇省名國小、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老百姓滿意的學校、南通市首批藝術特色學校、南通市藝術教育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賓山國小,這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百年老校,如今正以勃發的風姿闊步行進在江海平原。目前學校有教職工190人,學生2400多人,擁有江蘇省特級教師1人,市縣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8人。學校以“愛眾親仁,樂學篤行”為校訓,強化“修身、為學”育人觀,積極實施新教育實驗,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當下,學校正積極推行“教師主導下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學校把在文化課程上積極實施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在活動課程上推進“小紅花”藝術教育確定為“兩條腿走路”的整體發展思路。為了使生態課堂彰顯整體性、協變性和共生性三大特徵,呈現自主、和諧、快樂、簡約的理想境界,追求學生嚮往、學有所得的情趣課堂、智慧課堂與生命課堂,學校研發了《悅讀日誌》、生態課堂《文化手冊》和《評價手冊》等文本資料,並先後在數學、語文、英語學科建構出高效課堂基本教學模式,確定基本教學流程,並在南通市國小數學學科基地研討活動及如東縣“黃海潮”大型教研活動中展示,廣受關注和好評。2010年12月《基礎教育研究》推介了生態課堂模式構建的初步研究成果。
百年賓小,百年積澱,雖不轟轟烈烈,但也可圈可點。如果說如東教育是滿園秋色,那么百年賓山就是一株枝繁葉茂的丹桂,她必將為如東教育增添絲絲馥郁的馨香!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16日,被省教育廳評為2019年江蘇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

地圖信息

位置: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日暉東路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