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表面上是寫作者因沒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滿,實質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潔,受貶是蒙冤的。全詞關鍵是佛家術語“無垢”,比喻一切本來清淨,雖意出禪偈,形象不甚優美,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如夢令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闋。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因取以為名雲。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⑵雍熙塔:塔名,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清康熙初(1680),泗州沉陷於洪澤湖中,塔也隨之不復存在。
⑶闋:詞曲的一段或一首,這裡指詞。
⑷唐莊宗: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曾作《憶仙姿》詞,原文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⑸寄語:通常作轉告講,這裡是告訴之意。“語”作為記事當是浴時所說,但寫詞肯定是浴後之事,故用“寄語”。
⑹居士: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為僧的人,二是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這裡指蘇軾自己,蘇軾在貶地黃州東坡居住,故稱東坡居士。

白話譯文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後就開玩笑似地寫下了這《如夢令》詞。這個詞牌是唐莊宗創製的,原名《憶仙姿》,因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為《如夢令》。大概是唐莊宗創作的詞最後的句子是“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於是拿過來把它作為詞牌名。
水和垢什麼時間同我曾經相互容受?仔細看這兩種東西我身上都沒有。告訴您這擦背的人,勞您整天揮手動肘了。手輕一點,手輕一點。東坡居士我身上本來就沒有污垢。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蘇軾調任汝州的途中,時蘇軾在泗州。蘇軾當年虛齡四十九歲,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轉折年。作者在調任途中,當時應該是已意識到自己將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蘇軾是元豐二年(1079)蒙冤遭受“烏台詩案”,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達到黃州貶所,四年後的元豐七年(1084)正月奉詔調往汝州的。此前,宋神宗曾多次準備起用蘇軾,都被大臣阻撓了。這次神宗皇帝親自寫詔把蘇軾調往汝州。蘇軾接詔之後,四月一日起,先遊覽了一圈,還在高安會見了他弟弟蘇轍。六月九日正式從黃州貶所乘船去汝州,順便送赴江西德興任縣尉的長子蘇邁到湖口,並遊了石鐘山。七月回船當塗,過金陵(今江蘇南京),在金陵曾多次拜見王安石,相互唱和,停留了一個多月。八月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九月在宜興買了田地,十月到揚州,十一月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十二月一日抵達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並寫下了兩首《如夢令》,此為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小序有兩層意思:一是寫這首詞的起因,二是對於詞牌“如夢令”來歷的介紹。詞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辯、不滿和請求。
此詞字面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幾個方面:一,作者強調自身是潔淨的,沒有污垢;二,自身潔淨的人還是被人動手除垢;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達不滿和請求:對身體潔淨的人不該出此重手。
事實上,蘇軾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喜歡經常洗浴,而這經常洗浴就不只是為了除垢了,而是為了健康身體和愉悅心情,這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裡遇到了一個擦背特別用力的人,把他的身體弄痛了,他就戲言地表達了不滿,而且還講了理由。這樣的生活趣事,作者隨後開玩笑似地寫成了詞。在深層表達上,這樣寫的結果,超出了這件事情的本來意思,豐富了內涵,隱含了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對於一個蒙冤受貶、被當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讓調離這個貶地的文人來說,一個“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於國”的人,一個正在被皇帝起用的過渡期的人,顯然不僅僅是寫這次洗浴。此詞明顯有這樣的意思:不該對身體潔淨的人重手去垢,是沒有必要的、可笑的。這自然引人聯想到蘇軾蒙冤貶往黃州的情景、聯想到古今社會上的人生。這些都不只是一次洗浴、一次簡單的戲作所能解釋得了的。而這些,也是詞人“戲作”的豐富內涵中的重要一面。
此詞關鍵在於“無垢”二字,是佛家常用術語,比喻一切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暗合《菩提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意。一般以詞說法,了無餘蘊。而此詞雖意出禪偈,形象不優美,亦無甚詩意,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名家點評

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東坡《宿海會寺》詩:“本來無垢洗更輕。”樂府云:“居士本來無垢。”按《維摩詰經》偈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縱橫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