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十號

如來十號

如來十號,佛家用語,有十種名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記不住,就慢慢簡略為上述十種名號。此說出自佛說十號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來十號
  • 外文名:Such as come 10
  • 屬類:佛家用語
  • 含義:十種佛的名號
  • 來源:出自佛說十號經
  • 用途:一切佛的通稱
運用,內容,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功德利益,

運用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如同老師、教師、先生是通稱一樣,這十種名號也是通稱。譬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作『釋迦牟尼如來』、『釋迦牟尼世尊』;『阿彌陀佛』也可以稱作『阿彌陀如來』。每一位佛都有此十號。此十號為一切佛之通稱。

內容

無量劫修行、證無上覺,所得的十種「稱號」、「名稱」、或「頭銜」,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種功德威力。也許有人會問:佛為何有這么多稱號?答:因為佛的法身功德無量,故其號實亦無量,這十號亦是檢其要者,略而稱之而己。佛的十號是
「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義為:乘「真如」之道而「來」。
《成實論》云:「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與眾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實證此真如之性者。因己親證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來此世間。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雖「無來」而現「有來」,這一點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進一步解說:因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來,然而真如之性是無來無去的;故如來乘真如之道而來,即實無來;「性」上雖無來,而「相」上仍現有來。「如來」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來以依真如之性而「實無來無去」,這是佛自證境界的「大智」,而佛「現有來」則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現於世,度化眾生。是故如來之來去,實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雖無來而亦現有來相(猶如鏡中雖實無花,而現有花相;水中雖實無月,而現有月相。鏡中花、水中月之體,了不可得,不得謂有,亦不得謂無,離於有無,絕一切名言思議,是即如來法身); 以為成就一切眾生故,起於大悲,而現有來去之相。是故為佛弟子,應生如是信解,謂如來已證入真如不生不滅、實無來去之本性,而能依於無盡大悲本願,為諸眾生現於來去,故得號為「如來」,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總體(或總號),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語密義之所在。無量佛之本、跡,悲、 智,盡攝其中。若了佛之本懷,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決定大乘,無復魔事。

應供

「應供」之梵文為「阿羅訶」Arhat,其義為一切天與人皆應供養;因為佛成就了無量功德,為一切眾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問皆應供養。然而眾生供養佛,實在不是因為佛需要眾生的供養,而是佛為了成就眾生,且令眾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羅蜜,此乃修行菩薩道中最主要的一門,故檀波羅蜜居六波羅蜜之首。舉要言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乃至於成等正覺,甚至在成等正覺之後,於無量劫中,都還是在修行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為首要,一切諸佛菩薩皆同此行。因此,佛如來為了接引眾生入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覺,與佛如來一般無二,是故教示眾生供養如來。是故,為了成就眾生「能舍、不貪、不吝」之心,終而能成就「廣利一切眾生」之心,才是如來「應」眾生「供」養的真義。又,佛雖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應該供養如來,乃至應供養三乘賢聖,但佛弟子於供養時莫作是念,莫以為佛真的需要我這一飯一食、一花一果之供,這些供養品,佛實不需,因為佛已證金剛不壞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連三乘聖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聖人不用,即連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無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況聖人?是故當知,佛世尊勸世人應供養如來,純然是為了給眾生一個修福田、種善根的機會,以此善根因緣,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覺· 覺悟。正遍知亦稱「正遍知覺」,又名「等正覺」。佛之所以得稱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於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無情、聖、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覺。佛此知覺為相對於菩薩、聲聞、與凡夫而言;如經上所說:「正」是對待於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雖亦有覺,但其覺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趨於偏空故。如來知覺之「遍」是相對於菩薩而言,指菩薩的覺悟雖然是正的,但並非普「遍」,無法如佛一樣於遍三世十方無所不知,所以菩薩尚未達無上覺之果德。一切賢聖中唯有佛獨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於「知覺」二字,則相對於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覺。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為「鞍侈遮羅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於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順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兩足尊」,其中「兩足」並非指兩隻腳。這個「足」字也是具足之意,「兩足」即是兩種功德!「福」與「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兩足尊」之義為:以佛之福與慧都具足圓滿,所以我們歸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另外,與三明類似還有所謂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盡通(這是六通中的三項,六通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與「明」的比較是:「通」的層次較低,而「明」則較高;三明於論典中又稱「三達」。「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於某地、 某時發生,而「明」則不但知道其事,且更進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後果、一切有關之因緣等。以上是解釋「明」與「通」的差別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眾生,令眾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稱為「明行足

善逝

「善逝」之梵文為「修伽陀」Sugata其義為好去。「逝」為逝去之意;善逝義指如來離去此世問時,為入於涅盤法性,故其離去為善境界。大智度論云:「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反之,眾生報盡命終離去之後,多半還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塗地輪轉不息,受苦無盡,故稱不善逝。又,佛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為真如法性為至善之境,故稱為「善逝」。「善逝」這個名號,恰與佛的第一個尊號「如來」成為一對。「如來」指佛來此世間之真實相狀,「善逝」則指佛離此世問之真實相狀!一來一去:「如來」是指雖無來而現有來,以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實無去。因此,「如來」與;接著,「明」是,而佛於自修及化「善逝」之實義為: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去而無去,無去而去。有人問:佛涅盤後,生為眾生的我們應如何處?佛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盤,為何不度眾生,舍眾生而去?問這些問題的人,之所以有此種種疑問,是因為不了解佛實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實無去;故不應言佛實有去,佛實有入涅盤。若了此深義,則知佛實常住,永無涅盤故(亦即:「佛常在你身邊」)。簡言之,「如來」與「善逝」這一對聖號,其精義即是「無來無去」,以第一義諦言之,不但佛身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究竟同於「如來」之性,同於「善逝」之性,同於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現故。

世間解

「世間解」之梵文為「路迦憊」Lokavid。「世間」有有情世間」及「無情世間」兩種,「解」之義為知解;「世間解」指一切世間之事理、因緣果報等,佛皆了知,以如來已證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間一切凡聖、染淨、事、理、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號為世間解。

無上士

無上士之梵文為阿耨多羅Anuttara。「士」有四種,即:下士、中士、上士、無上士。下士為聲聞,中士為緣覺,「上士」(或「大士」)為菩薩,「無上士」即佛,以佛於一切眾中為無上故。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一切大菩薩皆稱為大士;然一切世問唯佛最尊、最貴、 最上,世間無有如佛者,故佛稱無上士。「無上士」或單譯為「無上」。

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又譯為「調御師」,其梵文為:“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眾生之煩惱,佛皆能調伏之。經中贊佛雲,調御乃調伏、曇藐婆羅提」降伏之義;指「調御大調御,能調無不調」,故稱佛為調御丈夫。又,「調」者調解也,「御」者駕御也。調御亦有開化、教化之義,謂一切眾生佛皆能調伏、教化,令至於善道。

天人師

天人師之梵文為「舍多提婆摩菟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師」之義,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師」。關於這一點,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眾生界共有六道,為何說佛只是天與人二道之師?難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師?須知這稱號只是舉其要者,而概括其餘,在佛法的名相中稱為「以簡攝繁」或「以上攝下」。因為六道之中,天與人二道之眾生業障較輕,善根較具足,相對於其它四道而言,比較容易修行佛法,故舉天人二道而攝其餘,因而稱佛為「天人師」。再者,事實上,毫無疑問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眾生界,因此佛實為一切眾生、一切世問之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這裹雖是合在一起說,但實在是兩個尊號:「佛」與「世尊」。「佛」之梵語為Buddha,義為覺者、開悟之人。「世尊」之梵語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義為有德,以有德故為一切世間之所尊奉。因為古時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稱「世尊」者,為別於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稱之義即:此世尊為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薄伽梵也,而非其餘。在此順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斷煩惱,出離世間名利,為什麼佛還有十號,這不是說佛還貪著虛名嗎?答:須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因為十號中的每一尊號,都是代表實實在在的修行與功德,並非「虛妄」的,而是名實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間的「博士」學位,是代表許許多多在各專業上的訓練研讀、研究之總成績,不是虛妄的;若未得此等訓練、研究而達相當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稱號的;於修行上也是一樣,未達正等正覺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稱得十號,乃至其中任何一號,故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而是名實相符,以如來功德真實不虛故。以上為介紹佛之十號,此十號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為佛弟子應常念佛,而念佛法門中又以念佛之法身為勝、為上、為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實相念佛,速入諸法實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個建議:因為稱念如來十號的功德無量,如果我們能夠每天念三次,及每逢佛誕之時,亦念三次,則所種善根不可思議。現在即請大家合掌隨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眾即隨同念三遍〕 。這稱念如來聖號的念法,是法華經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莊嚴的念佛法。若值阿彌陀佛聖誕之時,即念「南無阿彌陀如來、應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先念此「彌陀十號」三遍,然後再開始作慶祝佛誕之種種法儀,如此一來,所獲功德轉更殊勝。我自己在初發心學佛時,即曾將此十號以大字書寫於紙上,供於佛堂,常常念,常常誦,不久即自然銘記於心。若有善書法者,可恭寫一份,裝框被背供奉於佛堂,時時念誦、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憶念十方如來,供養十方如來真法身。須知我們所供養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號則正是佛之法身。以上為講述信佛十號具足。 出處
【十號】
﹝出佛說十號經﹞
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則: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一、如來],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八、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佛],佛,梵語具雲佛阤,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鹹皆尊重,故號世尊。

功德利益

《文殊師利所問經》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余佛世界諸佛現在。有人於此欲見彼佛。當云何得見。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當聞諸佛說法。並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
云何十號?
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文殊師利。如須彌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須陀梨山珂羅底迦山阿輸迦羅山毗那多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礙。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山不能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複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復如是。此謂初定。複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此念時諸佛即現。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