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MBA競爭優勢

《如何構建MBA競爭優勢》是一篇有關工商行政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論文,作者是張健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何構建MBA競爭優勢
  • 副題名:美洲、亞洲及歐洲的比較
  • 論文作者:張健儒著
  • 導師:趙平指導
  • 學科專業:工商管理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5
  • 關鍵字:工商行政管理 研究生教育
  • 館藏號:F203.9
  • 館藏目錄:2009\F203.9\1 
中文摘要
1.工作目的 我國政府部門對MBA教育的研究始於1988年,9大高校於1991年開始試點招生。時至今天,不論國內國外MBA教育都在不斷地急速發展,對MBA教育的課程設定、教學要求以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斷地做出重大改變。本文就是在深入分析研究、總結MBA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為我國MBA教育提供一個可借鑑的基本框架,挖掘我國MBA教育的競爭優勢,提高MBA教育素質,同時為研究MBA教育拋磚引玉。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兩部份,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及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二手研究首先回顧參考文獻中有關美洲、歐洲及亞洲“一流MBA商學院”的形成歷史,從而研究其規律、特徵及MBA教育競爭優勢的形成過程。其次深入分析MBA教育發展的重點概念,諸如美洲MBA模式、歐洲MBA模式、競爭優勢、競爭力、商教配合條件、教育相關者利益、學制特徵、MBA認證、師資主導教學、MBA生源國際化、MBA女生比例上升啟示、遠程MBA教育、校友會及MBA商學院排名等等。一手研究是通過問卷調查及訪問,了解MBA知識在美洲、歐洲及亞洲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包括MBA學生、校友、畢業生僱主、商學院,以及本地或外地教育輔助機構中的實際套用情況,通過蒐集資料,嘗試歸納出MBA教育的規律及特徵是否存在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標準,能否通過新舊MBA概念架構重疊,提供了一個極為明確的結構框架,形成一個“MBA競爭力模型”,然後加以測試。 3.文獻參考 3.1 美洲一流MBA商學院教育發展史 美洲MBA教育以美國為主,MBA教育在美國已超過百年歷史,而加拿大在六十年代才開辦MBA課程。根據2004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全球排名首30位的MBA商學院,美國占了19所,高達63%,並囊括前三名,證明了美國“一流MBA商學院”的實力。要了解美國“一流MBA商學院”的形成規律,必須先探索美國商業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把美國商業教育的發展過程分成八個時期。(1)1910-1922:美國商業教育的開始;(2)1923-1939:美國商業教育的突破;(3)1940-1945:二戰期間美國商業教育的使命探討; (4)1946-1959:戰後美國商業教育的重組;(5)1960-1970: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和卡內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報告對美國商業教育的影響; (6)1971-1984:美國商業教育的革新;(7)1985-1999:全球化和新知識管理對美國商業教育的挑戰;(8)2000-2004:千禧年對美國商業教育的啟示。 1959年是美國MBA教育的分水嶺。1959年秋,福特基金會和卡內基公司相繼發表關於高等教育的報告,對當時的商業教育做出一針見血的批評。批評主要包括:學生素質低、課程過份專業化、培訓不充足、研究水平低劣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差距大。商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增加哲學博士學位及重視商業研究被認為是今後主要的發展任務。因此,很多商學院鼓勵商業研究,給哲學博士生提供研究計畫。受福特基金會和卡內基公司報告的影響,“一流MBA商學院”除力主雇用有哲學博士學位的教師外,還規定教師必須不斷發表論文。因此,商業研究活動廣泛進行,研究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全球化”和“新知識管理”進一步衝擊美國傳統的“MBA教育模型”。1992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裡面的一篇文章對傳統的“MBA教育模型”提出質疑,引發了眾多的辯論。哈佛大學教授劉易斯·拿撻扶(Louis E. Lataif)認為傳統的“MBA教育模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品,僅能應付美國內部社會,而不能適應全球化競爭趨勢。他更進一步認為商學院必須改革,要教授基本管理實踐的學科,適應環境所需。另一個學者埃德加·倫納德(Edgar W.Leonard)則強調商學院和工商業界的關係必須取得共識,MBA教育必須有助提升美國新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MBA教育已經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體現。一般來說,國家的工業化程度越高,MBA課程就越多。MBA教育也逐漸走向全面全球化的道路。這導致了MBA課程模式乃至整個管理教育價值的改變。也就是說美國傳統的“MBA教育模型”已經由“師資主導”逐漸走向“學生主導”。今天,美國“一流MBA商學院”必須能在一種多元文化的國際化環境裡應付本地和國際學生的需要;必須利用資源優勢,包括師資、科技、學校聲譽等,加強畢業生的國內外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必須重新制定新的目標和歷史使命;必須集中力量處理關鍵性的問題,除吸納更有經驗的學生,設計更多的科目,教授理論性知識外,還應教授更多的實用性知識等。 美國“一流MBA商學院”的形成規律,首先是定位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的利益,其次是商學認證,最後是通過MBA課程供應鏈提高學生的競爭力。美國“一流MBA商學院”的特徵包括商教密切配合、師資主導、學生在學習期間參與商業活動、MBA商學院參與排名(rankings),商學院安排畢業生就業,商學院設立校友會及學生以美國人為主。 3.2 歐洲一流MBA商學院教育發展史 歐洲正式的管理教育在第二次大戰後(1945年)才慢慢地發展起來。至1961年,歐洲管理培訓中心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res)共有20所管理院校,其中19所是在1950年之後建立的,只有1所在1944年之前成立。五、六十年代,歐洲管理模式逐漸從家族祖傳(patrimonial)轉變為專業管理(professional),即由家族成員管理過渡到職業經理管理。這個趨勢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最為明顯,原因是工業發展迅速,企業規模逐漸擴大,行業與競爭日益複雜,及技術套用變化頻繁。工業改進需要大量有實際經驗、工作能力和國際化知識背景的職業經理精英,MBA教育就能滿足這種需求。 法國和英國“一流MBA商學院”教育發展史,代表著歐洲MBA的發展過程。在法國,絕大部份提供MBA項目的大學,都有不同類型的MBA項目課程,包括全日制,晚間兼讀、和遠程教育。為適應國際化,大多數商學院提供雙語(bilingual)或者三語(trilingual)教學。法語、英語和德語是最主要的授課語言。除INSEAD外,HEC、ESSEC、ESCP、Theseus、ENPC、E M Lyon都是法國著名的MBA項目商學院。大多數法國MBA項目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專業及年齡層,尤如一個全球的縮影。MBA項目將學生置身於多元文化環境中,將法國文化與全球文化相結合,以英語及法語授課,使學生能親身體驗多元文化的優點,為日後全球業務的管理,打下堅實基礎。法國MBA項目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組合(intercultural team focus),大多數MBA項目並沒有優勢文化,而是平衡不同文化組合而成。大多數MBA項目提供個別市場更詳細的市場研究機會,透過本地或海外學習訪問,商學院之間的學生及師資交換計畫,大大提高學習的真實性及素質。為增強多元化教學,法國大部份的商學院樂意聘請外國學者,教授MBA項目,這加強了多元文化的環境的優勢。 英國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管理教育供不應求,不同類型的培訓中心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進入這個市場的機構包括專業團體,如英國管理協會(Britis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理工及商業學院;大學,如劍橋(Cambridge)等著名學府; 管理學院,如Henley及Ashridge等。有人稱此為管理教育革命的開始。鑒於此,英國政府邀請弗蘭克勳爵(Lord Franks)研究整個問題並提出建議。《弗蘭克報告》的建議包括:(1)在英國建立兩所高素質的商學院;(2)新的商學院是現有大學的一部分,但有完全的辦學自主權,與大學是合作夥伴的關係;(3)商學院必須坐落於大都會;(4)商學院開辦研究生及行政人員課程;(5)其中一所商學院設於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而另一商學院設於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University)。據此建議,英國第一批商學院,即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和曼徹斯特商學院(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在1965年相繼成立,並於1966年開始授課。 歐洲“一流MBA商學院”的形成規律,首先是定位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利益,其次是商學院認證,再其次是商學院採取策略聯盟戰略,最後是通過MBA課程供應鏈建立學生的競爭力。歐洲“一流MBA商學院”的特徵包括多元文化及多國語言受課,商教密切配合,學生主導,學生在學期間參與商業活動,MBA商學院參與排名(rankings),商學院安排畢業生就業,商學院設立校友會及快速成長的東歐市場。 3.3.亞洲一流MBA商學院教育發展史 亞洲“一流MBA商學院”大多建於六十年代,並採用美國MBA模式。澳大利亞及中國香港率先主辦MBA課程。亞洲“一流MBA商學院”的形成規律,首先是定位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利益,其次是部份商學院參加認證,最後是通過MBA課程供應鏈建立學生的競爭力。亞洲“一流MBA商學院”的特徵包括以美國MBA教育為主,師資主導,多遠程MBA課程,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著重本土化培訓及重視MBA商學院排名。 3.4 “美洲MBA摸式”與“歐洲MBA模式”的比較 經過四十年MBA項目發展,歐洲商學院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歐洲MBA模式”;比較美洲國家,歐洲MBA項目市場是比較小的,這與歐洲國家的人口有關,一般歐洲國家,只能承受一所大型商學院或三到四所較小的商學院,而就讀MBA項目課程的人年齡比較大,一般在28至35歲之間,所以兩年學制的“美洲MBA模式”未必適合這些人士。“歐洲MBA模式”的優點包括:一年制的全日課程大大縮減學習時間,有利工作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參與,提高了學員的素質,把市場經驗帶進課堂里,並拉近了學術與工商業的差距;用不同語言授課,以英語、法語、德語及西班牙語為主,有利吸收外國學生,有利多元化及全球化的MBA項目的市場趨勢;著重個人管理技巧,特別適合有工作經驗的人士。“歐洲MBA模式”的缺點包括:課程時間短,學員未能有效發展新的技能及人脈網路;很多MBA項目鑒於修讀人數不多,一般在一百人以下,未能開設大量選修科目以讓參與者有更多的選樣;注重經驗的MBA項目不利年輕及經驗不多的學生;不太重視數量分析,不利日後學員的管理工作。近年,“美洲MBA模式”與“歐洲MBA模式”之間的差別已經變得模糊,因為美國MBA項目已經做了相當可觀的改變,尤其在個人管理技能方面。而歐洲商學院也大大提高數量分析的課程,如倫敦商業學校及INSEAD。預計兩個MBA模式將互相影響而達致一個新的全球MBA模式。 3.5 師資主導 MBA教育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並且成為很多大學的主流學科,究其原因,是MBA教育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地順應社會變化和需求,從而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因此為了保持學科優勢,美國“一流MBA商學院”都在不斷地自我定位,比如有些商學院兼收本科生及研究生,有些則只收研究生,其目的都是為了凸顯其自身獨特性(differentiation),以吸引高素質的學生,獲得社會尤其是工商業界的支持和承認。這個定位過程非常清晰地表現在各個學校的教育藍圖及歷史使命陳述裡面。在這個不斷調整的定位過程中,“一流MBA商學院”最重要的就是組織優良的師資(gurus)力量,以其傑出的師資作為一種競爭優勢。這種做法形成了“以師資為本”的MBA教育方法。這在美國尤其突出。 3.6 MBA校友會(Alumni Association) 在美國“一流MBA商學院”宣傳冊子裡,校友會(Alumni Association)通常占據非常突出的位置。以沃頓學院(Wharton School)為例:沃頓的校友分布最廣,遍布6大洲共139個國家,2003-2004年全球校友共77224位,成立了79個校友分會或興趣小組,建構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商學院校友網。哈佛商學院校友會也很出色,擁有自己的網頁,作為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網站的一部份。校友可以透過這個網頁,獲知最新訊息,讀取一些定期通訊內容,或者瀏覽通訊目錄,並適當地套用於自己的商業活動中。由於MBA校友會覆蓋全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因此剛畢業的MBA學生,可透過校友網尋找工作;而畢業已久的校友,亦可以通過校友會聯絡以前的朋友,互通信息,促進全球業務的開展。 3.7 MBA商學院排名(Rankings) MBA商學院排名始於1973年。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兩個研究人員依據各商學院的學術成就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兩項指標進行了第一次MBA商學院排名調查,並在1974年底於《MBA雜誌》(MBA Magazine)上發表研究結果,公布商學院排名情況。自此以後,給MBA商學院排名成為美國每年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而美國“一流MBA商學院”重視排名也是其一大特徵。MBA商學院排名給準備修讀MBA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但由於調查方法或者依據數值的標準難以統一,所以排名往往引發很多爭議。也因為判斷標準不一樣,所以每一次的排名結果都可能不一樣,常有意外發生,這也給MBA商學院帶來很大的壓力。在美國,影響較大的MBA商學院排名都由報紙或雜誌專門負責、獨立調查,更權威也更可信。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每年都會舉辦一次MBA商學院排名。 3.8 MBA認證 MBA教育隊伍不斷壯大,良莠不齊,商學院認證應運而生。這給那些準備修讀MBA課程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指南。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三個認證機構是美國的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英國的AMBAs(The Association's of MBAs)和歐洲的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美國MBA教育認證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如今美國90%的“一流MBA商學院”都參加了認證。而美國“一流MBA商學院”認證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只參加美國AACSB認證,而不參加英國AMBAs或歐洲EQUIS認證。美國AACSB已經成為全球MBA認證最權威的機構。2005年全球“100強MBA商學院”中,參加美國AACSB認證的占59%,參加英國AMBA認證的次之,占7%。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全球化的新趨勢,就是同時參加美國的AACSB,英國的AMBAs或歐洲的EQUIS認證的比例擴大,達到11%。 4.問卷調查及訪問結果 一手研究包括問卷調查及訪問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所涉國家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及美國。通過郵寄、電子郵件、親自造訪,共發出問卷調查2488份,收回問卷調查595份,回收率為23.9%,其中美洲回收率為4.4%,亞洲回收率為62.4%,歐洲回收率為6.6%。美洲及歐洲問卷調查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效果並不理想,亞洲問卷調查主要通過郵寄、電子郵件及親自造訪,獲得不錯的效果。 問卷調查及訪問有四個主要收穫。第一,由問卷調查及訪問所得出的美洲、歐洲及亞洲“一流MBA商學院”的規律及特徵,與二手研究文獻參考分析相同。第二,要知道人們對MBA項目的期望,可以利用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參與進行分析。這種方法與美國(AACSB)要求的標準是一致的。所以商學院可以通過邀請適當的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方式,定期對MBA的宗旨進行檢查並進行適當的修訂,這樣,商學院制定和發布的MBA項目宗旨或者類似項目就可以為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提供方向性的指導。通過利益相關者參與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設計出一條MBA供應鏈。它從商學院開始,經具有戰略聯盟關係的地區性合作者,到達潛在的學員,最終結束於MBA畢業生的僱主。MBA供應鏈的提出有三個優點:首先,它是一種系統化分析MBA各種相關問題的方法;其次,它重點突出了MBA遞送物流的過程;最後,它是一個簡單而又全面的工具,覆蓋了與MBA教育相關的方方面面。第三,要滿足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就必須保證:即使是最普通的MBA項目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和技巧也能夠滿足工商業所要求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MBA競爭力(MBA competitiveness)是MBA商學院對學員進行專業教育的整體能力。教育的內容既包括知識積累和參與商界活動的能力,也包括學習和研究所關注領域知識的水平,以及幫助學生適應國際化趨勢,在全球提倡終生學習的大環境下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第四,商學院運用戰略手段來發展MBA項目,在它們的說明書、網站和宣傳材料中都對商學院的宗旨、目標和前景進行了明確而詳細的陳述說明。所有國際認證的MBA項目都有其宗旨。雖然不同的商學院對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判斷影響了它們的戰略發展,但是AACSB還是要求機構的宗旨必須適合高等教育和工商管理知識和實踐的進步。八個戰略步驟可歸納為:(1)確立宗旨(使命陳述);(2)分析內部能力和外部競爭環境;(3)開發長期和短期戰略;(4)與大學的宗旨(使命陳述)相協調;(5)建立設備和設施;(6)根據宗旨(使命陳述)開展工作;(7)分析畢業生表現;(8)定期審查環境因素變化。 5.建立及測試“MBA竟爭力模型” 套用參考文獻歸納的分析,問卷調查及訪問的結果,歸納出MBA教育的規律及特徵存在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標準,通過新舊MBA概念架構重疊,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結構框架,形成“MBA競爭力模型”。建構該模型共分為六個階段,即認清MBA競爭力(MBA competitiveness),找出MBA教育相關者(stakeholders),組織MBA課程供應鏈,設計MBA戰略手段,創造“MBA競爭力模型”,及套用該模型。 測試過程分五個階段。第一,訂出評估商學院MBA項目競爭力的標準,共11項;第二,75所美洲、歐洲及亞洲“一流MBA商學院”被選為測試基準,其中美洲30所、歐洲30所,亞洲15所;第三,計算每所商學院MBA項目的競爭力;第四,計算全球商學院MBA項目競爭力指數;第五,比較個別商學院MBA項目的競爭力與全球商學院MBA項目競爭力指數。10所中國MBA商學院亦被挑選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MBA競爭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商學院MBA項目的強項、弱項、機會及威脅,是一個理想的MBA教育分析框架。其次,“MBA競爭力模型”可以將商學院MBA項目排名,雖然所用標準及方法不一樣,但其結果卻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及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的商學院MBA項目排名相同,證明“MBA競爭力模型”的實用價值。 6.研究成績 本文取得三方面的成績:研究方法、理論貢獻及實際運作。 從研究方法上,本文大量收集了全球主要MBA國家的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系統性編排,為日後同仁分析及研究全球MBA教育提供參考資料; 同時鑒於有關美洲、歐洲及亞洲MBA教育比較的學術研究嚴重不足,本文成功地打破研究的地域局限,擴大研究領域,在MBA教育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率先提升國際視野,從而對MBA教育的課程設里、教學要求及管理方式提供儘可能多的幫助。 從理論貢獻上,本文提出MBA課程供應鏈模型(MBA supply chain), MBA競爭力(MBA competitiveness), MBA競爭力連續體(MBA competitiveness continuum)及MBA競爭力模型(MBA Competitiveness Model)四個新概念。所謂“MBA課程供應鏈模型”是一個簡單但有系統的MBA研究架構;“MBA競爭力”是指由MBA商學院透過設定MBA課程,使修畢課程的校友能夠獲得的競爭優勢;“MBA競爭力連續體”是一個從個人決策到MBA商學院學習到就業的整體流程;而“MBA競爭力模型”是一個判斷競爭力強弱的標準框架。 從實際運作上,研究“一流MBA商學院”的規律、特徵及MBA教育競爭優勢的形成,有助於了解並借鑑“一流MBA商學院”的辦學模式,從而知己知彼,完善我國的MBA教育體系。 7.結論 以往研究MBA教育存有兩大問題:一是缺乏理論框架,二是學生選修MBA課程過程中應如何強化個人競爭力優勢。本文試為這兩個問題找出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